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碣不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8 1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山城区西南方,有山峰林木蔚然,东麓卧龙坡上,一组古建筑古朴典雅,是为玉皇宫。

  “山腰灵阙隐仙家,城郭如烟静不哗。画壁龙文腾紫气,香炉宝影起丹霞。问年但指阶前树,听法唯参镜里花。欲觅蓬瀛何处是,会心咫尺即天涯。”这是前清博山诗人孙廷铎写玉皇宫的一首诗。诗中“画壁龙文腾紫气”一句,指的是玉皇宫中珍藏的北宋“四帝御押”石碣。

  石碣在玉皇宫正殿前卷棚北山墙上。正书阴文,碣面镌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御押,现仁宗一押泐阙。石碣破碎后又粘合,原刻文字多已残缺,能辨识的二十余字。据《颜山杂记》记载,“四帝御押”碣计40字,可认文曰:“四代皇帝御书押字,谨命工再摸刻于石,朝夕贮礼,上答圣恩。宣和乙巳重六月神霄玉清宫赐紫道士”。

  御押,即皇帝的签押。签押,又称花押、押字或押记、画押……等,是宋辽西夏金时期人们按照各自的爱好,在有关文字或物品上使用的一种特定的符号,以代表本人,便于验证。那一时期的押记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上至王公贵胄,下至政府官员百姓平民,公文字据署名均要有花押,否则文本不生效。而只有押字,不署名,反而生效,可见押字的重要性。

  宋朝从宋太祖到度宗,15位皇帝每人都用一个特殊符号作为御押,南宋末年周密所著《葵辛杂识》别集《宋15朝御押》中有详细的记载和介绍。

  玉皇宫石碣上的宋太祖、太宗、真宗御押,与周密《癸辛杂识》所载不同,《癸辛杂识》为明代重刊,此石碣为宋代原刻,木板易讹,应该还是碑本准确。

  仁宗一押泐阙,《颜山杂记》中也没有记载。现在位于河南省伊川县的范仲淹墓园内,立有“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四字中间刻着宋仁宗的御押,或可参考。

  “四帝御押”石碣后落款为“神霄玉清宫”,看来与那位自称为“神霄玉清王下凡”的皇帝宋徽宗大兴宫观不无干系。

  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在真宗、徽宗朝曾出现两次崇道高潮,对北宋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过宋真宗时期的“东祀西封”“天书下降”等一系列“造神运动”后,道教在北宋甚至获得了一种“半官方”的地位。而宋徽宗对道教的崇信更甚,宋徽宗实施“尊道抑佛”的政策,政和七年(1117年)四月,徽宗信温州道士林灵素“神霄之说,以己为玉帝之长子长生大帝下凡”,建“上清通真达灵神化之教”,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令天下归于正道”,道教几成国教。为了发展道教,徽宗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大兴宫观,道教“骎骎日张,至宣和末方已”(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

  《博山县志》载:“玉皇宫在凤凰山半,宋大观中,黄冠张道源建”。在《续修博山县志•仙释》中记载:“张道源,大观时人,贤而隐居黄冠,建玉皇宫于凤凰山半,修真于此”。“大观”是宋徽宗重用奸臣蔡京等人,自以为天下富足太平后启用的年号,透着一股子抑制不住的洋洋自得。道门中人大多讲求清心寡欲,而赵佶在位期间,却一味追求奢侈生活,和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沆瀣一气,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在南方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修建园林宫殿,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民变。

  “四帝御押”石碣刻立于“宣和乙巳”,查了一下历史,这一年是公元1125年,正是这一年,宋徽宗退位。因为赵佶好大喜功,不顾宋辽已百年和平相处,于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国结成“海上之盟”,联合灭辽。1122年,金军攻克辽南京(今北京)。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国大军分两路南下入侵北宋。赵佶无法应对,仓皇间传位给他儿子宋钦宗,自己则当“太上皇”,留下一副烂摊子与蔡京一起逃之夭夭。宋钦宗继位,次年改元“靖康”,但已经无法挽回危势。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攻占了汴京(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北上,后来金人还为这两位“圣主”皇帝起了新的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后世有为尊者避讳者,称之为“二帝北狩”,自己都成了别人的猎物了,还“狩”个屁!

  读“四帝御押”碣文可知,当初人们是将御押视为莫大的荣耀,才凿石铭记,以求流传后世,护佑庙宇平安。石碣确实保存了下来,只是四位皇帝的家业早已被他们后世的“孝子贤孙”折腾光了。

  封建皇帝们一方面把自家的江山家当看得比命还紧,臣民们若是被其认为谋逆不忠,必尽除之,诸般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自家却又穷奢极欲,胡作非为,起劲闹腾,直折腾得天昏地暗,民不聊生,遍地狼烟起。对人对己,两付心肝两张脸,还自认为是圣主明君。人的私欲一旦失控,便寡廉鲜耻,丑态百出。

  这宋徽宗也好画御押,他的“御押”造型极具个性,既似一个“天”字,又像一个拉长的“开”字,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其所画押为“天下一人”的意思。这个宋徽宗“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近奸谀”(《宋史•徽宗纪》)。把国家糟践成那般模样,有此“业绩”,倒也堪称“天下一人”。

  与宋“四帝御押”比邻的是刘支离“咒水符”石碣。《续修博山县志》载:“咒水符石碣本在支离泉上,石迹犹存,今移山上玉皇宫。乾隆二年,宫火,石碣无毁”。而“支离泉”,据《博山县志》记载:“支离泉在永济桥北,右注陇水,昔有道士刘支离咒得此水,书符立碑于泉上,故名”。

  “支离泉”得名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
  传说刘支离和朋友于明月之夜在山崖石台开怀畅饮,壶中酒尽刘支离便拿着酒葫芦飘然下山,片刻即沽得酒来,闻之醇香扑鼻,饮之郁积皆消,如此三番五次,友人称奇纳闷,便悄悄跟踪其后,见刘支离到一泉边汲泉灌酒葫,忍不住喊了一声,却见刘支离一头栽入泉水中不见了踪影。此后,友人便将刘支离遁化之泉取名为:“支离泉”,众人聚会饮酒处题名“支离岩”以示纪念。

  看来这位刘支离是颇有些仙气了,《续修博山县志•仙释》载“宋,刘支离,本厌次人,有道术,羽化于此。尝书符咒水,立碣于泉上以标之。至今有人拓其符者,谓可辟邪云。”
  现存的“咒水符石碣”高0.86米,宽0.56米,草书阴文。符前有韵语云:“此水出于孝,孝固可通天。吾道得于心,心与天同源。我今咒此水,相济永无边,若有沉疴者,一啜令可痊。更愿知大道,期可为神仙。”落款“厌次刘支离直”。署名下大书一“押”,旁边是道家符篆“龙”、“虎”。

  咒水即对水念咒,咒过的水称“法水”、“神水”;道教中将咒水发展成系统的法术,从汉顺帝时(公元126-145年)“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道陵起就以咒水书符为治病方法。咒水行持有严格规范,一般来说,咒水时须掐诀运炁,布炁于水内。咒过的水大致有三种用法:一是洒,二是喷,三是喝,给病人喝了治病,这第三项道教中施之最广,甚而有时整口井或泉水咒之使通“灵性”的。想来刘支离在“支离泉”边立碣咒水也是为了给人治病的,治的是人间不孝之病。

  蓦然觉得,这是历史老人一个绝妙的安排,两方石碣一边是煌煌天子,一边是出世的仙人,共处于这座始建于大观年间的庙宇中,而大观年间当政的又是一位绝顶的败家子。出世之人尚且挂念红尘世间,倒是宋徽宗这一位“世间圣主”,不务正业,祸国殃民,丢尽了祖宗的脸。元代脱脱撰写《宋史》的《徽宗纪》时,曾经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玉皇宫自建成后屡经劫难,庙门旁钟楼的墙上,存有一方《重修玉皇宫记》石碑,碑文中有“宋大观乙丑(1109年),有贤而隐居黄冠曰张道源者,乐是山之岑蔚,像玉皇而宫之……道源既死,宫亦□灰……至泰定初年,摧敝又有甚焉。乡耆胡深、王福凡二十辈,鸠金僝工,圮而复营。百年朽敝,复为伟观”的记载,落款时间为“至正二年(1342)岁次丙子二月”。另据《博山县志》载:“玉皇宫……元泰定初(1324年),宫复营。今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九日毁于爆竹,邑人重建为阁”。此后在1938年春,日寇进占博山时,李兴唐的游击队曾经在此驻防,李退兵之后,日寇放火将玉皇宫东西两庑焚毁,1939年邑人又醵资重修。虽然经历了这诸多磨难,难能可贵的是,玉皇宫正殿还保持着宋代无梁弯庐式的建筑风格,“四帝御押”石碣也是现在可见的保存较好的宋朝皇帝御押,应属于珍贵文物了。

  据老人们说,支离泉眼在现今山东省陶瓷公司附近,雨水丰沛时,仍有清清泉水涌流。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4-2-28 12:03 | 只看该作者
叙述冷静,在文史的把握中,呈现出对宗教渊源和传递的审视。同时,也隐含着游踪的变换,将行和思结合得较为贴切。拜读,问好!
3#
发表于 2014-2-28 13:29 | 只看该作者
文史数典,针砭时世,重义理,考成因,读来引人深思。
4#
发表于 2014-2-28 19:19 | 只看该作者
这厚重的文字,让我想起小时候语文老师教的古文。咱来好好学习学习!
5#
发表于 2014-2-28 22:18 | 只看该作者
古碣不语,却是于无声之中胜有声,语在不言间。宋徽宗才华横溢,于书画印文是天造才子,于理政却是天造的无能之辈,有此碣也算是一种印证了。文本段落衔接自然,行文有序。拜读,问好王老师。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21:06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澧水寒儒版主的光临和悉心解读与评点,握手致意!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2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4-2-28 13:29 发表
文史数典,针砭时世,重义理,考成因,读来引人深思。


谢谢李老师来读。祝安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21: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2-28 22:18 发表
古碣不语,却是于无声之中胜有声,语在不言间。宋徽宗才华横溢,于书画印文是天造才子,于理政却是天造的无能之辈,有此碣也算是一种印证了。文本段落衔接自然,行文有序。拜读,问好王老师。

谢谢木门版。“问好王老师”,真真不敢当。在这里快乐交流,学习进步,还望版主多多指点。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21: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芳菲 于 2014-2-28 19:19 发表
这厚重的文字,让我想起小时候语文老师教的古文。咱来好好学习学习!

谢谢芳菲老师光临,祝安好!
10#
发表于 2014-3-4 18:01 | 只看该作者
再提,问好王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1 20:50 , Processed in 0.04920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