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二人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8 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虞城传奇 于 2015-5-9 15:14 编辑

二人转


  欣怡是个皮肤白皙的小女孩,圆圆脸,大眼睛,长长的辫子一甩一甩,很像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她是我刚接手不久的一个电子琴班里的学生。这个班里一共七个孩子,五个男孩,两个女孩,欣怡就是其中之一。

  每次来上课,学生家长都是陪着孩子一起听讲的,所以,其实我的学生不是七个,而是要翻上一翻,十四个,有时甚至还超过这个数。

  欣怡的陪读一直是她的母亲,从开始到现在,自始至终,从没改变过。


  母女两个长得很像,旁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这是母女两个,这个应该是所谓的母女相。不过,更为相像的,却是两人的性子,这两人的脾气,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欣怡学琴很是认真!坐姿相当标准,手型相当标准,这可都是孩子花了不少时间勤学苦练出来的。尤其是我提出的学会歌唱的要求,欣怡贯彻得十分彻底,做得非常到位。


  在新生阶段,笔者比较重视让孩子们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像眼看、嘴唱、手弹三位一体弹奏法这个科学演奏法,那是我一早就跟孩子们贯彻了下去的。为了能够引起孩子与家长的重视,我还特意编了一句山寨版名言:会歌唱的人会弹琴。然后在教学中耳提面命,反复强调。


  欣怡母女两个显然是这句杜撰名言的忠实拥趸!欣怡在课上是唱得最响亮的学生,没有之一。唯一可以跟她媲美的,是孩子的母亲。毫无疑问,她也是家长中唱得最投入、动静最大的那个,也没有之一。


  有时候,我还特意叮嘱一下孩子:“唱得响亮是好事情,但不用这么全力以赴,省点力气不是挺好?”孩子母亲回答道:“欣怡自小嗓门就大,像我,习惯了,不要紧。”对此,我只能笑笑。其他家长听了,也只能报以微笑。谁让这个习惯是我一力促成的呢,声大就声大吧,好在音唱得挺准。算了,就由得她们去母女齐唱吧。


  刚接触电子琴演奏的孩子,会遇到不少困难,比如坐姿手型常有变形,需要矫正;比如双手协同常有错位,需要调节;比如节奏感觉常有失准,需要听辨,等等。总之,新生的面前会有一系列的拦路虎需要去逐个跨越。


  欣怡遇到的麻烦也不少,最大的一个应该是双手协同的问题。演奏乐曲一般都是右手管旋律,左手管和弦,特别点的是右手管旋律,左手管分解和弦,类似于钢琴曲中的练习曲。欣怡呢,就在这一点上被卡住了,老是出问题。


  怎么办呢?遇到此类问题,我教孩子的方法是“弹左唱右”,意思是你弹着自己的左手内容,同时唱着自己的右手内容。这样,就在孩子的分手演奏和双手演奏之间增加了一个环节。同样的高度,台阶就由原来的两级变为了现在的三级,相对而言,每一级之间的跨度就明显缩小了。这个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双手协作的难度,帮助孩子跨越协同关,更好地解决双手配合的难题,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法宝。


  不过要想掌握这个法宝,也不是弹指一挥就能一蹴而就的,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好在欣怡有良好的“唱功”,这个优点降低了她掌握“弹左唱右”这个法宝的难度,所以上手的速度还是相当之快的。


  《童谣》,欣怡一蹴而就,演奏得十分流畅;《雪绒花》稍稍难一些,可也难不倒咱们的小欣怡;《念故乡》是三首里最难的,可也是欣怡弹得最好的。这个阶段的欣怡,学琴学得那是意气风发,信心十足,所以歌唱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响。其中也有她母亲的一份功劳,孩子唱,她也唱,孩子唱得响,她唱得更响。


  需要的时候,母女两还相互合作,孩子弹左手,母亲唱右手。还别说,母女连心,相得益彰,还真被她两个练成了协作练琴神功。有些难度的曲子,比如《念故乡》,就是用这个办法练出来的,质量还不错,得到了同学的掌声鼓励与我的点评夸奖。


  由于母女两个学习都很认真,认真到有点认死理,所以,有时两人会为了学琴杠上,就好比是两头犟驴,狭路相逢,谁也不让谁,弄得笔者哭笑不得。


  这不,弹着《圣诞快乐》,两人就闹上了意见。孩子觉得自己自弹自唱有点小困难,需要母亲辅助,母亲觉得孩子应该可以独立完成,不愿辅助,你一句我一句,两人这就顶上了!


  《圣诞快乐》是南京艺术学院电子琴考级教程一级考级曲中的一首。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乐曲,分单音和双音两个部分,单音的部分只要掌握好开头弱起小节的节奏,就能大体搞定,但双音部分的保持音演奏确实是对孩子们的一大考验。


  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与节奏感,就很难找到双手合作的契合点,也就没法越过这个难关。就像现在的小欣怡,她遇到的就是双音部分的问题,这会正在这些个困难面前反复努力着呢。


  孩子的母亲已经辅助着欣怡唱了一好会了,眼见刚才孩子已经顺利跨越了过去,估计她觉着自己已经大功告成。


  这不,刚想松口气,孩子的问题又回来了,而且欣怡还在老地方老是犯错,她就觉得是小孩不努力,不动脑筋,动气了,所以决定在那袖手旁观。


  这一大一小,你一句,我一句,顶了半天,就是没顶出个结果来,倒把教室里的其他人镇住了。看看她俩,旁若无人,双簧表演无极限啊。于是家长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我,把我弄得又好气又好笑。无奈只好站出来劝了一句:“欣怡妈妈,别动气,孩子学琴出什么状况都很正常,我见多了,所以耐性好得很,现在连发脾气的欲望都没有了。家长也要学学这份耐性!”听我一说,孩子母亲醒过神来:“不好意思,老师,在家斗惯了嘴,刚才没注意,影响大家了!”大家听了都在含笑点头,也有人安慰她:“没事,都是家长,能够理解!”


  一场“演出”到此结束!


  像欣怡母女两个的二人转,其实在我的课堂上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主力军大体都是孩子与母亲,也有不多的父亲带着孩子参与,或者是为数不少的爷爷奶奶、亲人朋友与孩子组成二人小组,一起前来学琴。他们与我一起,搀扶着稚龄幼童一起走过学琴的入门岁月。


  从第一课开始,我就郑重告诫家长:“学琴是孩子的事,更是家长的事,没有家长的坚持,也就没有孩子的坚持。孩子们需要你们家长搀扶着走过第一程!”


  有很多家长做得比我预想的还要出色!家长之中,一部分不仅陪着走了第一程,还一直陪了下去;一部分不仅陪孩子学,自己也在学,与孩子共同成长,有些老爷爷甚至比孩子学得还好;还有一部分实行轮岗制,家里大人挨个儿来陪,还个个都算是行家里手,孩子学琴蜕变成了家庭集体学习项目。


  我的课堂上,各式各样的二人转都有,他们装点着我的课堂,润泽这孩子们的学习之路,与音乐相伴,与琴法为伍,伴随我一路前行!


2#
发表于 2015-5-8 19:47 | 只看该作者
独脚戏难,二人转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19:51 | 只看该作者
sima 发表于 2015-5-8 19:47
独脚戏难,二人转好。

的确,有家长的支持,我更容易开展工作!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20:19 | 只看该作者
你好,蓝小墨云,我写的二人转跟东北关系不大,主要在体现父母长辈在孩子的学琴路上的默默付出,殷殷期盼。可怜天下父母心,舔犊之情而已!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9:55 | 只看该作者
在思考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文字的代表性欠缺?还是文本的社会价值不足?这,是个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6 02:48 , Processed in 0.0509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