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25|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诗》有言之——只因为愧对母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26 20: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诗》有言之——只因为愧对母亲
  
  孟郊有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歌颂母亲的名句。把母亲比喻成春天的阳光,把子女比喻成一棵小草,是很贴切的。正如小草在阳光照耀下成长,小草却永远报答不了阳光一样,母爱的伟大就在于无私的付出而不求回报,更多时候甚至是我们根本就无从回报。正因为如此,这两句诗才会引起千百来年人们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不过,究其诗意,却是出于《诗经·邶风》中的《凯风》。
  
  不同的只是,孟郊作《游子吟》时,母亲尚在世上,可以为远行的游子缝制衣服,而《凯风》却作于母亲离世之后再也无法承欢尽孝之时。所以前者在感激之余,字字都表露出难掩的幸福;而后者在悲伤之中,字字表达的都是难遣的痛悔。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凯风,是指夏天可以长养万物的风。《凯风》前两节即以此起兴,以夏日的凯风喻母亲,以酸枣树(棘)喻子女。温暖的夏风吹拂着,娇嫩的“棘心”茁壮成长,“棘心夭夭”,酸枣树长得枝繁叶茂,这都是用母亲的辛劳换来的。而在凯风的哺育下,柔嫩的酸枣树终于长大成材,长到可以作为烧柴了,可以想像,这其中付出了凯风的多少心血。第一节“棘心”,第二节“棘薪”,只一字之易,便表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含,引人无限遐想。这首诗的作者当真可谓高手。
  
  我们知道,《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可以伴着音乐演唱的,或者说最初就是人们唱诵出来的。《凯风》自然也不例外。唱歌,且是唱民歌,自古及今,大抵以情歌为主,《国风》中的作品便大多如此。可以想像,无论是追求,是思念,是成婚,是归宁,是离散……都可以唱得婉转反复,动人心绪。可是若要把一首歌唱给母亲,似乎总觉得有些不大自然(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对母亲说一句“我爱你”甚至在老师将此留为作业时也难以完成)。放在今天,如果哪个子女忽然要唱一首赞美母亲的歌,那么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在母亲的生日宴会上,一个是在母亲的丧礼中。阎维文那首著名的《母亲》便面临着这样命运,一方面是母亲生日宴上的唯一赞歌,另一方面也成为母亲丧礼中的必奏曲目。(殷秀梅那首“妈妈哟妈妈,亲爱的妈妈,你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根本就不是赞美母亲的,所以绝对没人会在这样的场合去唱)在《诗经》的时代,似乎还没有如今天一样会像模像样的为母亲过寿的礼仪,但丧仪却是很讲究的,比如那部《礼记》,近一半都是在讲丧礼。
  
  然而无论古今,繁缛的丧礼只是折腾活人,却于死者本身无关。只有丧仪上那首怀念母亲的哀歌才真正打动人心,无论是三千年前,还是三千年后,都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
  
  怀念母亲,自然先会怀念母亲的操劳和母亲的好德。今人基本是不会做诗了,唱歌也要唱别人现成的。但哭起母亲时所最先表达的基本还是这两个方面。在今天的丧仪上,孝子贤孙们会大哭:“妈呀,你操劳了一辈子,一天福都没享着啊……”或是:“妈呀,你心眼儿那么好,咋就不多活几年享享福啊……”在《凯风》中,“母氏劬劳”、“母氏劳苦”说的就是母亲的操劳,“母氏圣善”、“载好其音”,说的就是母亲的好德。这一点,在《小雅·蓼莪》中表达得更为细腻,也更加动人: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当然,要表达的还有失去母亲的悲伤和自己不能尽孝的痛悔。这一点,古今仍无二致。在今天的丧仪上,孝子贤孙们会大哭:“妈呀,你咋就这么走了?叫我可怎么活啊?我咋这么不孝呢?我还没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而《蓼莪》中则沉痛地唱道:“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悲伤,一唱三叹,动人心魄。《凯风》中则更加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痛悔之情:“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母亲那么好,可是我却这么不成器,是个不肖之子。“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母亲生养了我们七个,我们却如此不孝,不能安慰慈母之心。
  
  一样的情景,一样的心情,甚至连词句都那么相似!三千年来,似乎所有的子女们都曾在这样的痛悔和自责中哀泣:妈妈生我、养我,关心我、教育我,妈妈是那么的善良慈爱,可是我却如此不肖,叫妈妈辛苦操劳一生,我却无从回报;等我真的想要回报时,妈妈却又匆匆离我而去……这样的情形一遍一遍,在一个又一个人身上上演,三千年来从未停止,却很少有人能够把握妈妈尚且健在的机会,叫妈妈少一点儿劳苦,叫妈妈少一点儿操心,或者能够常在妈妈身边给她一点儿关心、一点儿安慰……
  
  有一个段子,是说父亲的,但若放在母亲身上也同样适合。说的是某大学生,在某个节日里忽然心动,给父亲发去一条短信:您生我养我,供我念书,辛苦了。谁料父亲却回信说:我愿意,你管得着吗?
  
  无论是父母还是母亲,其实心情都是一样的,他们生育我们,是出自本心的“愿意”,并不求我们怎样的回报。可是当他们真的需要我们哪怕只是去吃口饭,哪怕只是去看一看,哪怕只是打个电话,哪怕只是带着孩子去玩玩……当诸如以上这些我们真的能够“管得着”的时候,我们又都“做得到”了吗?
  
  曾读过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说到从他母亲病危、去世直到办完丧事,他一声都没有哭过,一滴泪都没有落过,因为他作为一个儿子,该做的都做了,母亲活得满意,去得安详,他回想起来没有什么觉得愧对母亲的。既然无愧,自然也就不需要痛哭流涕了。事实上,当父母离开我们后,我们之所以会如此伤心、如此痛悔,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愧的缘故。
  
  再读《凯风》,再读到“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时,体味着那个久远以前的身为人子者的心情,不由得心里酸酸的,眼眶也湿润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21:01 | 只看该作者
有些跟不上大家的步伐了,一下子突然出来这么多篇。没办法,只得紧跑几步……
这篇是关于母亲的,孟子: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我虽非“君子”,但三乐中能得第一乐,亦人生一大乐事。第三乐大概此生难以达到了,下一步的要求就是努力做到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当然首先是不愧于父母。
3#
发表于 2015-6-26 21:10 | 只看该作者
好,一加油就来了……
4#
发表于 2015-6-26 21:24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样的文字,心情沉重。
一辈一辈,母亲的无私付出,与子辈的徒唤奈何,形成一个相似的景象。
古今同理。
惟有尽早去做。尽早。
5#
发表于 2015-6-26 21:26 | 只看该作者
有图有真相,好!如果每周两篇以上,那么两年之内就可写完。到时候难免喝一场酒!下周我发“卷耳”。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21:30 | 只看该作者
戈眉 发表于 2015-6-26 21:10
好,一加油就来了……

前有加油,后有鞭策,不来不行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21:32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6-26 21:24
读这样的文字,心情沉重。
一辈一辈,母亲的无私付出,与子辈的徒唤奈何,形成一个相似的景象。
古今同理 ...

如今,在父母跟前尽孝成为一个普遍的难题。在农村,不只这点难,甚至还要把孩子扔给父母照管。
有数据统计,全国有六千万留守儿童,也就意味着六千万甚至更多人远离父母,还要留给父母更大的负担。
孝敬父母,已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与之相比更可怕的是,这六千万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21:33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6-26 21:26
有图有真相,好!如果每周两篇以上,那么两年之内就可写完。到时候难免喝一场酒!下周我发“卷耳”。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跟在018兄的后面,走有江天特色的诗经解读感悟道路……
9#
发表于 2015-6-26 21:42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6-26 21:33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跟在018兄的后面,走有江天特色的诗经解读感悟道路……

一想到在大江南北的角角落落,有一些人想着同一个问题,做着同样的事,心里就暖暖的
10#
发表于 2015-6-27 12:28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6-26 21:26
有图有真相,好!如果每周两篇以上,那么两年之内就可写完。到时候难免喝一场酒!下周我发“卷耳”。

偶等你的卷耳。
11#
发表于 2015-6-27 12:29 | 只看该作者
读如空弟这个文,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12#
发表于 2015-6-27 12:48 | 只看该作者
文真好!将博览与深挖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佳作!
但文中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无论是父母还是母亲,其实心情都是一样的,他们生育我们,是出自本心的“愿意”,并不求我们怎样的回报。”这话我觉得不太准确!我认为,我们的父母本该理直气壮大声说出:养儿育女应求回报!也许这样的说教能让更多不肖子孙感受到人伦的分量,从而收敛些气焰。甚或警醒些认识不够端正的朋友,从而幡然悔悟。
一点愚见,祝君莫笑!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20:13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6-26 21:42
一想到在大江南北的角角落落,有一些人想着同一个问题,做着同样的事,心里就暖暖的

确实,这件事做成的确出乎预料,而且质量也出乎预料。看来江天高手如云啊!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20:14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6-27 12:29
读如空弟这个文,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眼睛湿润,大抵也是因为有愧疚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何其困难,很多时候,连自己爹妈都未必对得起……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20:17 | 只看该作者
虞城传奇 发表于 2015-6-27 12:48
文真好!将博览与深挖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佳作!
但文中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无论是父母还是母亲,其 ...

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我们也同样为人父母,从这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同样是不求子女回报的——这正是父母们的伟大之处。不是有法规定,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嘛。有了又能如何?还有法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呢,在农村,条件困难和教育缺乏造就了许多不肖子女。曾见有子女不孝,外人鼓动老爹去告儿子媳妇,老爹却坚决不同意,宁愿自己受苦受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12:53 , Processed in 0.06333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