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6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哑猫看戏之: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31 2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在唱罢这一曲《蝶恋花》之后,青春版《牡丹亭》正式上演。

  之前已经听过白先勇在我们学校举办的青春版《牡丹亭》专题讲座。我很喜欢这个慈眉善目的老头,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一眼望去根本不像耄耋之年的老人。我看过他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孽子》,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剧本《游园惊梦》,散文《蓦然回首》。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那一个个性情迥异,但却都敢爱敢恨、个性鲜明的女子留给了我深刻印象。玉卿嫂、金兆丽、尹雪艳、蓝田玉、朱青等等,无一不以自己娇弱之躯对抗着强大而惨烈的命运。成功与否姑且不论,单单只看她们敢于抗争的姿态就已经令人无比钦敬了。

  《牡丹亭》也不例外,它的中心主角不是考中状元的书生柳梦梅,而是一梦而亡为情而死又为情重生的大家闺秀杜丽娘。她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却在一次游园事件之后忍不住暮春伤怀,“每日间情思睡昏昏”中梦见自己在一梅树底下与一英俊小生一见钟情,小生手擎一枝柳枝要她赋诗。她因此思念成疾一病不起命赴黄泉。后面的故事就转而由现实的路子走向了唯美浪漫。原来世间果真有一书生叫做柳梦梅,“不在梅边在柳边”。杜丽娘在他的帮助之下起死回生,两人结为深情伉俪,大团圆的美满结局。

  在整个故事里,柳梦梅一直是一个配角,他陪衬对应着杜丽娘的痴心长情。剧情的转折起伏都是杜丽娘的主动选择,从游园“惊梦”开始,到“寻梦”再到“写真”、“幽媾”、“冥誓”直到最终的“回生”、“圆驾”,杜丽娘用自己的真情真性谱写了一阕爱情的颂歌。她用自己死而复生的曲折经历,告诉我们,爱情可以穿越生死,爱情能够惊天动地、起死回生,爱情它无所不能。

  许多古典的爱情故事都有着类似的编排,无论团圆与否,最终成就的都是一个鲜活动人的女主角。比如《西厢记》之于崔莺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于杜媺、《白蛇传》之于白素贞……而男子往往成了女子的陪衬,虽然形象英俊高大,然而精神委琐渺小;文章纵然锦心绣口,但是做人却庸碌无为,着实不讨人喜欢。

  个中缘由我们可以从元稹的《莺莺传》中窥见一、二,这原本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是作者竭力为自己开脱,把莺莺变成了红颜祸水,摆出一切都与己无关的姿态。美丽女子是男人命运中的劫难。为自己的始乱终弃找到一个上佳的理由尚且心有余悸,为自己能够幡然醒悟而沾沾自喜。中国文人一向有着这样的毛病,内心渴望一段轰轰烈烈的情事,但是又要假装撇清因果是非。仿佛所有的事情都是与自己无关的,都是身不由己的选择。其实说穿了,都不过是如元稹一样给自己始乱终弃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们把一切的罪责都归结到女人身上,说什么是她们自己主动勾引,主动委身,主动投怀送抱,自觉、自愿、自轻、自贱,活该!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反而造就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动人,敢爱敢恨的奇女子。女人因为行为上的主动精神上的寂寞反而活泼生动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令人同情,惹人怜爱。

  当然,在《牡丹亭》里面,杜丽娘的性情还不至于决绝锋利,由于柳梦梅在得知她是女鬼之后,并没有如许仙般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追悔莫及进而伺机报复。也没有在考中状元后如张生那样翻脸无情。值得肯定的是,柳梦梅在爱情面前表现的异常果敢,他顶住了压力从而成全了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改版的青春版《牡丹亭》里面,还特意加大了“拾画”、“如杭”、“硬拷”等章节,增加了柳梦梅的戏码,从而使得这个人物鲜活饱满了不少。

  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改编,白先勇的前提要求是“只许删,不许改”。他在讲座上说:“现代人写剧本,有谁能够写得过汤显祖呢?那不是普通的剧本,根本都是一首一首的诗。”在剧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最终将原本55回的剧本压缩到27回,全戏演出三个晚上,每晚三小时。 青春版《牡丹亭》几乎全本保留了“闺塾”、“惊梦”、“寻梦”、“写真”、“拾画”等耳熟能详的回目,而对一些次要的情节则大刀阔斧,能删就删,一笔带过。

  这样的改编宗旨,保证了剧本在表现“情”这个主旨上更加集中,同时又兼顾了整个故事情节的脉络走向。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譬如有些回目很长,有些回目则非常之短,不够和谐。世事往往如此,你想要兼顾各个方面,其结果往往是一个方面都不能顾好。青春版《牡丹亭》也未能例外,与杜、柳爱情无关的回目的陈述削弱了爱情主题的渲染表现,而某些必要事件的背景因由又由于篇幅限制而导致交代不够充分。

  昆曲是写意的艺术,并非写实。观众们真正欣赏的是演员的唱腔、身段、舞台表演,以及通过这些程式化的戏曲手段所展现的情感真髓。至于故事的合理性,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为情而死又为情重生的浪漫想象便可见一斑了。
  
  值得强调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倚重的是“青春”两个字。白先勇的出发点是:振兴昆曲,必须要从年轻人开始。舞台上是年轻的演员,舞台下也是年轻的观众。担任主角的演员,都是白先勇在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挑选出来的,演员个个青春靓丽,俊美潇洒。主演沈丰英、俞玖林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人,他们的扮相一个清丽动人,一个英俊儒雅,再加上舞台灯光、服装布景、化妆修饰的烘托,极其符合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形象。为了提高演员的表演技巧,白先勇特意请来昆曲大师张继青、汪世瑜为他们特别训练了一年之久。

  连续三天每天三个小时的表演,对于年轻的演员无疑是一项艰巨的考验。就南京演出的这三场,我个人的感觉是,第一天沈、俞二人的表现是最中规中矩的,第二天沈丰英的表演尤其精彩,唱腔婉转清丽、飘逸空灵,很好的将杜丽娘变鬼之后的哀怨情迷表现了出来。但是相形之下俞玖林则发挥的不好,本来这一天的“旅寄”、“拾画”都是小生戏,是柳梦梅表现的大好机会,可惜状态不佳,大打折扣。

  此次青春版《牡丹亭》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等年轻群体,为了将他们吸引到戏院。白先勇还特意请来了台湾著名导演王童做服装设计,请来“云门舞集”的林克毕做舞台设计。力求在舞台和服装上面出新出彩。显然他们的目的达到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服装十分华美富丽,赏心悦目。特别是对于花神的服饰,以一种花卉装饰一个花神的想法十分符合人物形象。美丽的服饰将杜、柳二人的形象衬托的浪漫典雅,美丽动人,极大的增加了观赏性。林克毕的舞台设计则力求简洁,这也十分符合昆剧舞台表现的逻辑。昆曲不是繁复的艺术,中国的戏曲舞台艺术都是以写意为主的,太过繁复具体会使得观众丧失想象的空间。林克毕运用简洁的舞台布景、流光碎影般的舞台光柱,搭配奚凇抽象写意的现代画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美丽典雅的舞台。

  真正能够吸引观众的是演员的表演。白先勇显然深谙此道。为此他们刻意保留了一些场面精致,表演意味浓厚,对白滑稽的段落,比如“虏谍”、“淮警”、“索元”等回目。这些回目多以动作的夸张或者语言的诙谐生动来吸引人,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喜欢。虽然它抓住了我们娱乐消遣的眼球,但是与《牡丹亭》整体的艺术氛围不够和谐。这样的改编更像是京剧,而不是唱腔婉转,节奏符合人体脉动的昆曲。

  按照我的理解,昆曲的改革振兴其实还是应该在陶冶性情上多下工夫。仅仅依靠华丽的包装吸引年轻的观众,试图抓住他们的兴趣和灵魂,这条路并不能够走得太远。只能是权宜之计。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承认,白先勇以及他的合作伙伴们依旧是勇敢的开拓者。他们用“青春”来包装古老的昆曲艺术,吸引我们年轻人进入剧院,进入高雅艺术的欣赏殿堂,实在功不可没。因为有吸引就会有喜悦,有喜悦就会有收获,有收获就是最好的希望和开始。所以,我们年轻人对于昆曲,对于未来的中国古老的戏剧艺术还是满怀热爱和希望的。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5-31 22:27 | 只看该作者
牡丹亭是知道一些的,却无缘看这样一出昆曲的盛典,真是遗憾。
3#
发表于 2006-6-1 08:58 | 只看该作者
如是解读,很有味道,欣赏!一说到昆曲,我就会想起俞平伯先生,看来“昆曲是写意的艺术”这话还真说到了点子上。
4#
发表于 2006-6-1 17:56 | 只看该作者
猫猫的解读,个中有细,又有独到的见解。语言也日趋平缓力度了,我真的看到猫猫的前程,好好努力,这是我寄希望于你!!
5#
发表于 2006-6-4 19:3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这样的影评让人看了信服。
6#
发表于 2006-6-5 00:34 | 只看该作者
suiran  meiyou kan虽然没有看过,但是,只看猫先生的作品,也已足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7 23:41 , Processed in 0.15309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