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94|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风骨与媚骨说(修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23 0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7-6-24 14:34 编辑

  风骨与媚骨说
  
  “风骨”一词最初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特指那些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文学作品,其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里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这应该是对“风骨”一词最权威的阐释。
  
  后来,也用于人的精神气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
  
  作文,人们自然喜欢那些具有风骨的文字。或雄浑沉郁、或激昂澎湃,读来,让人欲罢不忍,慷慨生哀。读史,人们自然会敬仰那些凛然正气,一身傲骨之人。像暗夜里的炬火,荒原上的旗帜。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给人以希望;在民众陷入彷徨之时,指引方向。
  
  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不会缺少这样具有风骨的人物。中华民族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从不缺少铮铮铁骨之人,在他们各自特定的历史天空,发出灿烂的光芒,让我们民族的历史,光彩夺目。屈原、司马迁、文天祥、谭嗣同、李大钊、鲁迅;荆轲、项羽、岳飞、邓世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那些领袖人物、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自然是具有风骨之人,镌刻在历史典籍之中,被世代敬仰着。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大是大非面前,在关乎人格、尊严的时候,选择了高尚,展现出做人的骨气,自然也是具有风骨之人。“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风骨面前,人无贵贱,只有高尚与卑劣。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有这样的记载:“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我想,古人对“风骨”有着很高的期望,赋予了很丰富的内涵。“风骨”可以涵盖一个人的很多方面,在生活中,能做一个具有“风骨”之人,也是很难得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在毛泽东的眼里,闻一多、朱自清都是具有“风骨”的人物。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举目所见,却满眼都是媚骨之人。这就让人很疑惑。人们是那么敬仰那些具有风骨之人,可是,满身媚骨之人却往往更能得到实惠,捞到好处,受人追捧。具有风骨者,受人敬仰,却是高处不胜寒;到处谄媚的人,遭人鄙视却又被人效仿,而且风光无限。这是一个悖论,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怪象。如此这般,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风骨”与“媚骨”,既有先天的基因在,也有后天环境造就的因素。
 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有许多极易产生“媚骨”的元素,催生了许许多多满身媚骨的人。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住来逞英豪。”等等。很多的时候,我们忍了,也退了,但并没有感觉海阔天空,也没有成为什么英豪。久而久之,忍让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成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护身符。长此以往,人人都学会了明哲保身,在利害面前,人人都趋利避害,一味忍让。明哲保身了,就不会去抗争,就会失去血性,也就没有了风骨。失去了血性的人,骨头如何会硬呢?也有人把缺少“风骨”归咎于儒家学说里面的“中庸之道”对人的影响,认为是“中庸”使人失去了骨气。这恐怕是我们对“中庸之道”这一学说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曲解了原意。或者是为自己一些有失风骨的行为进行辩解罢了。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品行端庄,情操高尚,具有风骨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天生就是一付贱骨头,奴才相,满身都是媚骨的人。可是,我们一边鄙视那些贱骨头,奴才相,一边不断去谄媚,去讨好,去巴结……无论大事小情,都置节操与不顾,真真是媚到了骨子里。如此种种,恐怕是在某一阶段里,在我们民族的身上,那些能够让人挺直腰板做人的钙质过度流失了。
  
  熟悉中华历史的人都清楚,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是佼佼者,领跑者,是各民族的翘楚。只不过,到了近代清朝末期的百十年间,我们的民族才落魄,才迷失,才不断被人欺辱。
  
  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那个存在了几百年的大清帝国造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百年的大清帝国,塑造出几代奴才。奴才怎会有风骨呢?纵观一部中华民族史,虽然也有分分合合兴兴衰衰。但从来没有出现过“鸦片战争”那样不堪回首的奇耻大辱,从来没有被漂洋过海而来的强盗们掠夺、瓜分,却无力反抗,也不思反抗。究其原因,是大清帝国的主子们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培养、驯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中华民族的骨头里,被深深楔进了“媚”的基因。泱泱中华,到处是张口必称奴才,见人定要屈膝的人。男人甩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男不男女不女,人不人鬼不鬼。个个都是奴才相,人人都是贱骨头。“媚骨”之风盛行于世,“风骨”自然就荡然无存矣。
  
  做一个具有“风骨”之人很难,成为一个有“媚骨”的人,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是现实。一方面把那些一身正气,凛然有傲骨之人当作楷模宣传着、敬仰着。却又每个人的骨子里都藏着一个“媚”字,遇有需要,那“媚”字便油然而生矣。即便不关乎生死,在那蝇头小利面前,也会极尽之所能,去巴结、讨好、谄媚,奴颜媚骨之态,也是让人目不忍视了。很多的事情,习惯就会成为自然。这深深嵌入骨子里的“媚”,让许多的人有了软骨的习惯。无论任何事情,在许多人面前,一律是“媚”字当头的,寡言廉耻地谄媚,损了人格也坏了风气。
  
  鲁迅在他的《灯下漫笔》里有这样一段很刺耳,却是很深刻的话:“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朝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朝代。”国人有如此心态,骨头如何能硬呢?骨头软了,腰杆无法挺直,那就只有“媚”着去做人了。
  
  按理说那“中庸之道”在中国存在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中华民族一直是挺直了腰板走路的,为何到了近百年间,人的膝盖骨突然就软了,成了“东亚病夫”了呢?是我们的民族营养不良了,缺少了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从“中庸”的角度来说,往左是“风骨”,往右是“媚骨”,不偏不倚,中庸而行,也是可以保持人的尊严,直立行走的。可是,近代的百十年间,我们是见了强权就屈膝,遇到恐吓就噤声,在生死关头,只要能保全性命,做牛做马,做一条癞皮狗都在所不惜。久而久之,人的尊严丧失殆尽,哪里还有什么“风骨”二字。
  
  清朝几百年,毁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基因。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在强权面前,在利害关头,不是想着如何挺直了腰板保持做人的尊严,去做一个有风骨之人。而是想着如何趋利避害,苟且偷生,争先恐后坐稳了奴隶就阿弥陀佛了。人人都把一个“媚”字演绎得出神入化,人人都将这“媚”字做为生存的唯一准则。那“风骨”二字,又会有谁去理会呢?
  
  鲁迅的嬉笑怒骂犹言在耳,我等芸芸众生,还是把那“暂时坐稳了奴隶”当做人生第一要务,岂不悲哉,痛哉!
  
  《汉书.扬雄传上》评价扬雄说:“清静亡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能够“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者,应该就是剔除了“媚骨”的伟丈夫了。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能够做到在生死关头舍生取义,那自然就是具有“风骨”之人。
  
  做人不见得人人都具有风骨,却万万不可人人都生有媚骨。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6-23 09:34 | 只看该作者
看出来了,何老师有的绝对是硬骨,如鲁迅那般。
3#
发表于 2017-6-23 10:35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欣赏那些有风骨的松树,以及有风骨的人。现实却让人失望。版主这文章,论述精妙,侃侃而谈,不枝不蔓。值得点赞。
即便没有风骨,也绝对不去媚骨。:victory:
4#
发表于 2017-6-23 13:10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孔子最初的“中庸之道”被后世曲解和实用化了。
孔子的本意,我理解是“平衡向善,心行兼顾”,意思是一事当前,要先在两个极端之间求得平衡稳定,然后再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想法和行为要恰到好处,采取任何极端的言行都是有害的。
求平求稳,就需要冷静思考,三思后行,不急于表态,但后世却解读为明哲保身,麻木不仁。保持平衡稳定,温和改良,被解读成混淆界限,因循守旧。
5#
发表于 2017-6-23 13:39 | 只看该作者
 风骨面前,人无贵贱,只有高尚与卑劣。

这话硬气。
6#
发表于 2017-6-23 14:31 | 只看该作者

把儒家学说里面的“中庸之道”说成是造就“媚骨”的温床,恐怕有失偏颇。中庸的核心思想不是“明哲保身”“,而且中庸里的“明哲保身”也不是作者以为的含义。原话出自《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中庸》只是引用。这句话是夸赞周朝大臣仲山甫的,意思是懂道理明白哲理的人,可以用其所懂成全、保护自己。事实上,仲山甫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世,敢于直谏而又没惹来杀身之祸,就是因为他说的在理,这难道不好吗?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的开篇语,是强调自我修养和自我监督,故有“慎独”之说。自我修养的目的是达到“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天人合一。

《中庸》强调:“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任何时候不同流合污,独立而中正,国家强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国家昏暗,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变节,这是何等的强大和有骨气,浩然正气彰显。常人恐怕不及万分之一。

孔子作为中庸的鼻祖,其风骨可鉴。近代最具风骨之人,梁启超应在其列。梁启超先生在其《中国之武士道》中,共介绍了从春秋战国到汉初七十一位以武德闻名天下人的事迹,而开篇之人就是孔子,并且认为天下之大智大勇者,首推孔子:“临大难而不惧,圣人之勇”。梁启超甚至认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能够树立风骨的,能够打造中国脊梁的,恰是儒学及其实践人。千百年来我们误解了儒学和中庸。

文中提到的铁骨铮铮的人,其中多个恰恰是儒家忠诚信徒。而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儒学影响深厚,这期间涌现的风骨卓越、豪情万丈的民族的脊梁可谓浩若星汉。

全文立意很好,行云流水,风骨媚骨促人警醒。唯关于中庸一节画蛇添足,极易引起误会,不要也罢。商榷!

7#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52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7-6-23 09:34
看出来了,何老师有的绝对是硬骨,如鲁迅那般。

说不上是有风骨之人,却绝无媚骨。
在我的眼里,木门也是女中豪杰。:lol
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5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6-23 10:35
特别欣赏那些有风骨的松树,以及有风骨的人。现实却让人失望。版主这文章,论述精妙,侃侃而谈,不枝不蔓。 ...

在现实中,诚实就是风骨了。
只可惜诚实者往往就是失意者。
谢谢小草来读。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57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6-23 13:10
实际上,孔子最初的“中庸之道”被后世曲解和实用化了。
孔子的本意,我理解是“平衡向善,心行兼顾”,意 ...

赞同煮字关于“中庸”的见解。
“中庸之道”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谢谢先生来访。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57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17-6-23 13:39
 风骨面前,人无贵贱,只有高尚与卑劣。

这话硬气。

谢谢来访,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59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7-6-23 14:31
把儒家学说里面的“中庸之道”说成是造就“媚骨”的温床,恐怕有失偏颇。中庸的核心思想不是“明哲保身” ...

谢版主指教,认同关于“中庸”的观点。
12#
发表于 2017-6-23 15:02 | 只看该作者
何老师久不来江天了,一来就发如此雄文,引证丰富,说理透彻,叫人击节……
只有两点不同意见,一是把媚骨的根源安在儒家“中庸”之道上,真是冤乎哉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和媚骨扯不上关系。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是很痛恨老好人的。又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若有媚骨,也不至于如“丧家之犬”了。
其次,把毁了中华民族的强大都归在清朝上,也不公允。固然,中国落后于世界始于清朝,但也只是赶上了而已。如果不是清朝,是任何一朝,都是同样的结果。清朝对民众的奴化并不比元、明更强。当整套的封建制度落后于时代发展时,落后挨打是必然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发表于 2017-6-23 16:4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时代风骨比较稀罕,媚骨普遍
14#
发表于 2017-6-23 17:32 | 只看该作者
对《中庸》文革时大肆曲解批判,很多人都认为是麻木不仁的没有原则没有观点和态度的自保。真正理解的人很少。做为中国人似乎风骨己不为主流,媚骨的人大行其道,盼社会风气好转,人都活得有风骨才好。
15#
发表于 2017-6-23 18:46 | 只看该作者
提倡风骨,希望人人都既风骨,但具有媚骨的人还真不少,做人要有点骨气,不要为利忘义献媚,当奴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8 02:19 , Processed in 0.0572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