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65|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未经沧桑,难解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6-12-6 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6-12-6 11:51 编辑


 
  剑鸿

  著名学者叶嘉莹女士在一次演讲中说,影响其一生最重要的书是《论语》。她从小就想知道,那个“早上听说晚上死了也不遗憾”的“道”是什么。回顾早年贫寒艰苦的生活,叶嘉莹女士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挺过艰难坚持下来,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儒家所谓“道”的影响,为了寻道悟道,她没有被苦难摧毁。

  《论语》确实有这样的魅力。且不说“半部论语”是否能够治得了天下,但治一治人们的内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愿意走进论语,愿意花时间去体味论语背后的意蕴。当然,论语的解读,各有说法,标新立异者喜欢反其道而行,蔑视圣教者喜欢攻其空洞说教。我的体会是,只要你经历得足够多,只要你真正理解生活和人性,了解人生忧患,一定会被论语中的某句话击中,从而在貌似空洞的话语背后领悟最为平凡最为朴素的人生智慧。

  《论语》的智慧,多是从生活的苦难和挫折中得来,正如《老子》的玄妙深奥,多是从扰攘喧嚣的混乱世象中得来一样。今天的人们读论语,由于所处环境、生存体验等方面的偏差和阻隔,很可能产生对于论语的不同理解。但蕴含在古老智慧中的合符人性的深刻体验,却历久弥新,值得品味。谨举几例,以资探讨。

  论语开篇在提及“人生三乐”时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是 “愠”?愠就是生气不高兴。你觉得自己打拼半生,成就骄人,或读书万卷,文采绝代,或德高望重,名震一方。但偏偏有人不了解你,甚至不知道你,懒得恭敬恭维。面对这种情况,多数人会气不打一处来,这小子,也太没有眼力劲了吧,太孤陋寡闻了吧!必须先从心理上藐视对方,以实现习惯性自我膨胀之满足感,更有甚者,以此为据,认定对方非我族类,将其化为敌方阵营。而孔子认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就把问题归结到了自己身上,这是儒家的向度——内省的向度。一个人不管如何非凡,都不要向外界炫耀,都不要企图全世界的人都认可你。所有因为自我膨胀而不断精神分裂最终身败名裂的后人,都应该听懂这句话。

  《里仁》篇里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希望走上更高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的人,却常常因为自己的衣服不如人家华丽食物不如人家精美而感到羞愧和耻辱,这样的人就提不到话下了。这样的调子,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显得相当不合时宜,尤其对某些消费主义者而言,简直是个天大的笑话。在他们看来,恶衣恶食乃是人生的羞耻,吃香的,喝辣的,是生活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必豪宅,行必名车、吃必山珍海味,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自身的身份地位。贪官们大多是这样想的,想着想着就忘记了初心,然后蹲在监狱里写悔过书,说自己在欲望的诱惑下放弃了人生信仰,放弃了崇高追求,对不起党和国家,对不起亲人。其实,有一个人他们最对不起,就是孔子。

  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告诫,被放之脑后,只有当人们真正痛不欲生时,孔子的话才会像警钟一样敲响,显示其永久的精神意义。孔子还说过他的学生子路,说他“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穿一件破棉袄跟穿着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为羞愧。那是为什么?是因为子路心里有一个“道”,一个能够打破贫与富、贵与贱的界限的“道”,“道”是高蹈的,是无往弗届的,可以令“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想起年轻的时候,自己也有过耻于恶衣恶食的心理,对卑微的生存表象有过切齿的蒙羞感。但随着年龄增长,当自己走过繁复的生活若有所悟的时候,却发现平凡是那么的了不起,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是那么的可敬!

  关于朋友,孔子这样说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也许你交往了许多朋友,但这些朋友是不同的:有的人你可以和他一同学习,却不能和他一起去追寻“道”;有的人你可以和他一起去追寻“道”,却不能够和你一起守住这个“道”;有的人可以持守住这个“道”,但却只知死守不懂得变通。这与其说是对于朋友性质和关系的界定,毋宁说是对于现实人性的深刻体验。孔子的智慧,恰恰是在丰富的生活经历中,认识到了最为隐微的人性复杂性。没有经历过朋友的背叛、亲友的疏离,没有经过一个人的寂寞和孤独,是难以体会其中三味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应该是论语中比较肯定的一个判断之一。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时隔千年,这个判断还没有失色,简直可以作为检验仁心的基本标尺。试看我们的周围,木讷而不善言辞者,往往埋头苦干,心怀柔软,而巧言令色善于逢迎者,往往自私自利,作风漂浮。我们似乎还可以作这样的猜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老人家也许遇到了太多巧言令色者,并吃过他们的亏,才会痛定思痛而作如是说。

  《论语》里,最让我受启发的一句话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可以和他说真心话的人,你不和他说,那么你可能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不可以和他说真心话的人,你却掏心窝子和他说,那就是失言。同样是人际处理之道,孔子的总结是竟如此透彻深刻。想一想我们的经历,有多少次失人,又有多少次失言?失人,让很多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交臂而失,失言,却让我们无数次心生懊悔可惜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由此,我常常想,难道孔子也和我们一样,在芜杂的生活里,既失过人又失过言?



41#
发表于 2017-1-5 17:19 | 只看该作者
朝闻道,夕死足矣。我也感概于这种得道后的从容与洒脱。通过剑鸿兄这一篇文章,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论语对做人,对做事,对治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只可惜很多人都在下功夫读外语。“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像这样的精典句子太多了,谢谢老师分享。
40#
发表于 2016-12-17 22:0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剑鸿老师的文章。平实、亲切、在理、长知识。
39#
发表于 2016-12-13 18:4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似乎还可以作这样的猜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老人家也许遇到了太多巧言令色者,并吃过他们的亏,才会痛定思痛而作如是说。”(*^__^*) 嘻嘻……有趣。但想象合理。半部《论语》能治天下,视点是人嘛。囊括了人和人性的《论语》作者,自然还在人的行列,所以呢,所遇和遭逢,定然相去不会太远。
您读得真好。
38#
发表于 2016-12-11 14:36 | 只看该作者
解论语似乎不是很有障碍,但中国人的聪明就是在于太擅于权宜,需要的时候用用,不需要的时候就靠边了。论语应该成为一只人生态度甚至是生活方式,显然,我又在说梦话了。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0 11:25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12-10 09:38
失与落有点关系吧。

失不但和落有关系,还和时光和安然都有关系,失去的不仅是时光,还有安然,不亦痛哉也乎!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0 11:23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2-10 08:28
剑鸿解《论语》,我也解过《论语》,可见我是“可与言”之人,可是你不和我言,实在太“失人”了(大概“失 ...

我倒是想和如空兄把盏迎风,坐而论道,奈何不知道你仙乡何处,隐居何方,加上琐事缠身,俗世沉浮,想不丢掉你也不行啊。但是,到了江天,就会把你重新捡回来。
35#
发表于 2016-12-10 09:38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2-10 08:28
剑鸿解《论语》,我也解过《论语》,可见我是“可与言”之人,可是你不和我言,实在太“失人”了(大概“失 ...

失与落有点关系吧。
34#
发表于 2016-12-10 08:28 | 只看该作者
剑鸿解《论语》,我也解过《论语》,可见我是“可与言”之人,可是你不和我言,实在太“失人”了(大概“失”与“丢”是同一个意思吧?)……
33#
发表于 2016-12-10 08:2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里,最让我受启发的一句话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可以和他说真心话的人,你不和他说,那么你可能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不可以和他说真心话的人,你却掏心窝子和他说,那就是失言。
32#
发表于 2016-12-9 08:0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里,最让我受启发的一句话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可以和他说真心话的人,你不和他说,那么你可能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不可以和他说真心话的人,你却掏心窝子和他说,那就是失言。同样是人际处理之道,孔子的总结是竟如此透彻深刻。
31#
发表于 2016-12-8 22:02 | 只看该作者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我也”不耻“,只是有些羡慕,这境界,照子路没差多少吧?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1:51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于 2016-12-8 21:47
还是贴这里读者多,想起之前的隧道了。
娓娓道来,我一读就懂了。
深深体会。

你不提,我都忘了还有隧道。
29#
发表于 2016-12-8 21:47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贴这里读者多,想起之前的隧道了。
娓娓道来,我一读就懂了。
深深体会。
28#
发表于 2016-12-8 21:16 | 只看该作者
经典永远需要人关注,需要代代传承。拜读!
27#
发表于 2016-12-8 17:13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16-12-8 16:34
你写的在哪里?我要拜读

空了,贴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30 10:04 , Processed in 0.0505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