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8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令箭先生《小说闲论》随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6-12-14 1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边老桑 于 2016-12-14 12:29 编辑

  令箭先生《小说闲论》所论,是站在一个熟练的或者相对成熟的小说写者的高度来看问题的,言辞有些激烈与坚锐,可能会让一些自尊心很强的文友躲开或者绕开,但是,冷静来看,却又是十分正确的。这不得不提到成语“曲高和寡”。比如乔伊斯的长篇《芬尼根的守灵夜》,确实是叫好不叫座。评论的人多,阅读的人少。评论的人多,是好些专业或者职业读者(处于阅读人群的金字塔尖)叫好的多,但这部分金字塔尖的阅读者绝对数量其实很少。阅读的人少,是说不是大家不去读它,是很多人慕名去读它,但翻了几页或者几十页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大多数读者对于《芬》的表现形式与小说中庞杂广博的文、史、哲知识都不适应或者都不懂!而不懂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在这里不能与作家对接,断了层,停了电,当然就擦出不火花了。

  这里有必要提到读者的分类这个话题。著名小说家阎连科先生曾经把小说读者比作金字塔分为三类:第一类群体最多,占了读者的绝大多数,他们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遣,为了打发时光,他们不是为了学习,更不是为了思考,他们其实就是围观、看热闹并发泄一下旺盛的精力或情绪,这一类读者对作品与作者是毫无帮助的;第二类群体,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打发时光,更多的,是学习。他们不仅用情感阅读小说,还用灵魂阅读小说,这一类读者对于作品与作者是最重要的;第三类群体,他们的阅读,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思考。他们一般不太用情感去阅读,更很难用灵魂去阅读。但他们用大脑去读书,用思考去读书,思考艺术,思考文化,思考文化与思想,思考小说的意义与无意义,思考小说的价值与伪价值。这群人最少,但他们却是读者中的“精英”,这类读者,是作品和作者需要的但同时又可能是尴尬的。

  再形象一点。你要一个不会下象棋的人去解说一个象棋大师的招法,或者邀请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去欣赏意大利歌剧并且请他在电视镜头前品头论足,这都是不现实的,都是要闹笑话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芬尼根的守灵夜》(或者,《芬尼根们的觉醒》)这部天书,就是“不可读”的,乔伊斯写作这部作品的作用,就是“让普通读者感到敬畏”、“并自惭形秽”(美国学者诺里斯语)!这就是令箭先生在谈到小说的阅读与理解或者评论时为何要说“如果非要捅个大词,那就是对文字没有敬畏之心。如果大事化小地说,那就是你的头没有谦恭垂下。”谦恭与敬畏,永远应该是我们对待小说阅读与写作的一种正确的姿态。换句话讲,我们阅读与写作小说,就是要“能屈能伸”。你可以狂傲到想去超越大师作品,你也可以韬光养晦、面壁十年阅读学习与提高。

  小说,其实阅读与写作的门槛是很低的。所谓舞文弄墨,因为文墨本来就和我们自己的母语是极其亲近的,我们的口语与书面语,其实质我认为就是语言的两种物理形态,好比雨和雪是水的两种形态一样,“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么说,语言是我们人人都会的东西,阅读与写作,也就可能并不难了。

  但是小说和人一样,却是有品位与格调之分的,这种品位与格调,是培养或者培训出来的。小说的写作与阅读,是必须要培养与培训的,或者说,是要有大量的小说阅读经验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评论者与写作者的。离开大量的阅读经验或者固守着旧有的有限的阅读经验去谈小说,说轻一点是井底之蛙,说重一点,可能就是对牛弹琴了。而最令人失望与悲哀的莫过于,这个阅读者不仅不懂琴音,他还不去仔细阅读作品,或者即使读也是走马观花。作家格非就说自己在小说中设置的一些暗示一些评论家就完全读不出来。这其实涉及到浮躁这个词。写作的浮躁、阅读的浮躁与评论的浮躁。所以,反过来讲,当我们有了大量的小说阅读或小说阅读经验,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伟大的诗人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知识体系或者系统知识,我们才能去写作或者阅读乔伊斯的《芬尼根们的觉醒》这样的伟大小说。

  希望更多的小说爱好者们去大量阅读经典小说,去不断培养、培训自己的阅读素养与写作水平。写此小文与大家共勉!




27#
发表于 2017-12-1 08:49 | 只看该作者
看见你,就想吐,真的。
26#
发表于 2017-11-29 17:36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学习,老桑对令箭“情有独钟”啊,呵呵。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11:09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6-12-28 10:23
我非常同意桑老师的观点,读者确实是分层面的。所以我们写小说的时候,有时还要多少“选择”一下读者的细分 ...

我是胡说八道,寻开心玩儿。问fonyuan先生好,向先生学习!
24#
发表于 2016-12-28 10:23 |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同意桑老师的观点,读者确实是分层面的。所以我们写小说的时候,有时还要多少“选择”一下读者的细分群。但网上绝大多数都是底层的读者,就是图一乐,包括写作者,多数都是精神发泄。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23:08 | 只看该作者
水远山长 发表于 2016-12-15 11:53
谈一点看法而已。你却要和发主帖拧在一块。我不明白这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要么是你真能扯。
要看主帖也是 ...

水远山长老兄,看你的回帖,第一感就知是谁了。
有些事情很微妙。文人就是这样。
我们就是太懒,没有动力。
真心希望看到老兄的小说。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2:05 | 只看该作者
水远山长 发表于 2016-12-15 11:53
谈一点看法而已。你却要和发主帖拧在一块。我不明白这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要么是你真能扯。
要看主帖也是 ...

兄弟,少啰嗦,上小说!
21#
发表于 2016-12-15 1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6-12-15 12:43 编辑

我的观点很明确。老桑并没有用整首诗来表达观点,只是借用一句的字面意思,目的是让读者领会,这没有达到极为荒谬的程度吧?倒是过于苛求令人觉得荒谬了。
再有,下里巴人这个成语当然是有原意的,但自从当成语用了以后,应该用其约定俗成的意思才对。
20#
发表于 2016-12-15 11:53 | 只看该作者
谈一点看法而已。你却要和发主帖拧在一块。我不明白这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要么是你真能扯。
要看主帖也是有的,几家论坛都有较多的或优或劣之作。
你说了兄弟,握手!

19#
发表于 2016-12-15 11:42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6-12-15 09:57
原诗的确表达的是家族或者社会的兴衰沧桑,但楼主用的只是这一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类比,目的是让读者领会自 ...

你的观点很模糊
18#
发表于 2016-12-15 10: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6-12-15 12:44 编辑

文学的艺术高度与面向公众之间应该争取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又应该是动态上升的。
文学一味迎合读者,媚俗的结果是整个民族文学水平的降低,当然不可取。但是,文学细分,各取所需也只能作为权宜之计,结果是将高雅和通俗对立起来,也易形成社会思想的对立,比如很多国内影视一再替富豪代言,引起普通观众反感、反弹。高雅的艺术也来自民间,这没错,但却是通过宫廷许可、提高和推广的。用提高了的艺术形式来反映民间凡俗生活,算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呢?它们是可以很好地融合的,没必要对立起来。
所以,作者应该自觉肩负起引领、提高民族整体文学水平的责任,不断呈现艺术水平稍高又不至脱离大众的作品, 使文学的艺术高度与面向公众之间的这个平衡不断上升。

点评

中肯而有见地!  发表于 2016-12-15 10:14
17#
发表于 2016-12-15 10:0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读者解读各异当在情理之中!然而,九宫此刻必须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欢迎大家做有益的交流互动,在梦游太虚,反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对于一篇文章的全盘否定。无论是一题小说或者是赏析解读文章。当然,任何会员都有评论文章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力,但最好的交流方式是肯定中有否定和善意的批评,而不是未发一篇主题贴,上来就直接抹杀一篇文章汗水心血的辛劳。当然,一些非常熟悉和友好的会员之间例外,比如沉思、钟先生、九月等和楼主,因为他们无须客套或者忌讳各自之间的不当言词,但新加盟的会员最好委婉一些,仅作提示。
无论如何这篇赏析文章在梦游太虚都有发帖的必要,借用半两金先生一句话叫:严重支持!

16#
发表于 2016-12-15 0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6-12-15 09:58 编辑
水远山长 发表于 2016-12-15 08:22
楼主谈论”阳春白雪与下里八人的轮替“,引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极为荒谬 ...

原诗的确表达的是家族或者社会的兴衰沧桑,但楼主用的只是这一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类比,目的是让读者领会自己的观点。相当于利用一个成语一样,很多成语本来的意思到现在不也有了很大变化吗?
当然,这句诗的这样用法,深究起来不是很严谨的,但毕竟不是在写论文。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40 | 只看该作者
沉思在舞蹈 发表于 2016-12-15 09:27
胃病复发,乐不起来了

记得以前你颈椎出过状况,现在又到胃了。但我看你回家时的照片,那么年轻魁梧且儒雅,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罢。八成是年底生意忙起来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37 | 只看该作者
水远山长 发表于 2016-12-15 08:22
楼主谈论”阳春白雪与下里八人的轮替“,引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极为荒谬 ...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对文学雅俗形式的一种贴切比喻。这两种形式,可以并存,为什么就不能轮替或转换?
引用这联古诗句,我没看出有何不妥。王国维谈人生三境界,引用了“昨夜西风”等句,用的是词的原意?荣枯兴败或者贵族百姓与文学的雅俗的轮替,怎么就不能关联到一起?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29 | 只看该作者
水远山长 发表于 2016-12-15 08:22
楼主谈论”阳春白雪与下里八人的轮替“,引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极为荒谬 ...

我还是先称你水远山长一声兄弟。然后,再和你理论。因为你在中财太虚,连一个主贴都没有。你要支持太虚,先发几篇原创小说出来我们学习交流。我再伸出我的诚意的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5 18:26 , Processed in 0.1861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