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09|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令箭先生《小说闲论》随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4 1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边老桑 于 2016-12-14 12:29 编辑

  令箭先生《小说闲论》所论,是站在一个熟练的或者相对成熟的小说写者的高度来看问题的,言辞有些激烈与坚锐,可能会让一些自尊心很强的文友躲开或者绕开,但是,冷静来看,却又是十分正确的。这不得不提到成语“曲高和寡”。比如乔伊斯的长篇《芬尼根的守灵夜》,确实是叫好不叫座。评论的人多,阅读的人少。评论的人多,是好些专业或者职业读者(处于阅读人群的金字塔尖)叫好的多,但这部分金字塔尖的阅读者绝对数量其实很少。阅读的人少,是说不是大家不去读它,是很多人慕名去读它,但翻了几页或者几十页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大多数读者对于《芬》的表现形式与小说中庞杂广博的文、史、哲知识都不适应或者都不懂!而不懂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在这里不能与作家对接,断了层,停了电,当然就擦出不火花了。

  这里有必要提到读者的分类这个话题。著名小说家阎连科先生曾经把小说读者比作金字塔分为三类:第一类群体最多,占了读者的绝大多数,他们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遣,为了打发时光,他们不是为了学习,更不是为了思考,他们其实就是围观、看热闹并发泄一下旺盛的精力或情绪,这一类读者对作品与作者是毫无帮助的;第二类群体,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打发时光,更多的,是学习。他们不仅用情感阅读小说,还用灵魂阅读小说,这一类读者对于作品与作者是最重要的;第三类群体,他们的阅读,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思考。他们一般不太用情感去阅读,更很难用灵魂去阅读。但他们用大脑去读书,用思考去读书,思考艺术,思考文化,思考文化与思想,思考小说的意义与无意义,思考小说的价值与伪价值。这群人最少,但他们却是读者中的“精英”,这类读者,是作品和作者需要的但同时又可能是尴尬的。

  再形象一点。你要一个不会下象棋的人去解说一个象棋大师的招法,或者邀请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去欣赏意大利歌剧并且请他在电视镜头前品头论足,这都是不现实的,都是要闹笑话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芬尼根的守灵夜》(或者,《芬尼根们的觉醒》)这部天书,就是“不可读”的,乔伊斯写作这部作品的作用,就是“让普通读者感到敬畏”、“并自惭形秽”(美国学者诺里斯语)!这就是令箭先生在谈到小说的阅读与理解或者评论时为何要说“如果非要捅个大词,那就是对文字没有敬畏之心。如果大事化小地说,那就是你的头没有谦恭垂下。”谦恭与敬畏,永远应该是我们对待小说阅读与写作的一种正确的姿态。换句话讲,我们阅读与写作小说,就是要“能屈能伸”。你可以狂傲到想去超越大师作品,你也可以韬光养晦、面壁十年阅读学习与提高。

  小说,其实阅读与写作的门槛是很低的。所谓舞文弄墨,因为文墨本来就和我们自己的母语是极其亲近的,我们的口语与书面语,其实质我认为就是语言的两种物理形态,好比雨和雪是水的两种形态一样,“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么说,语言是我们人人都会的东西,阅读与写作,也就可能并不难了。

  但是小说和人一样,却是有品位与格调之分的,这种品位与格调,是培养或者培训出来的。小说的写作与阅读,是必须要培养与培训的,或者说,是要有大量的小说阅读经验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评论者与写作者的。离开大量的阅读经验或者固守着旧有的有限的阅读经验去谈小说,说轻一点是井底之蛙,说重一点,可能就是对牛弹琴了。而最令人失望与悲哀的莫过于,这个阅读者不仅不懂琴音,他还不去仔细阅读作品,或者即使读也是走马观花。作家格非就说自己在小说中设置的一些暗示一些评论家就完全读不出来。这其实涉及到浮躁这个词。写作的浮躁、阅读的浮躁与评论的浮躁。所以,反过来讲,当我们有了大量的小说阅读或小说阅读经验,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伟大的诗人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知识体系或者系统知识,我们才能去写作或者阅读乔伊斯的《芬尼根们的觉醒》这样的伟大小说。

  希望更多的小说爱好者们去大量阅读经典小说,去不断培养、培训自己的阅读素养与写作水平。写此小文与大家共勉!




2#
发表于 2016-12-14 13:24 |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有说服力。对阅读与写作均有益。I谢谢老桑
3#
发表于 2016-12-14 1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钟羿 于 2016-12-14 16:09 编辑

作家应该考虑如何把作品写好,让作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而不该考虑读者是谁,素养如何。曲高和寡,是相对而言,曲高,也可能和众。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读者不占少数。而那些在当世不被认可的东西,后世也未必推崇,那么它们有无存在的必要,就值得怀疑了。今天的“阳春白雪”,就是明天的“下里巴人”。
4#
发表于 2016-12-14 15:5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小说的阅读,是针对不同的人的,爱好不同也就兴趣不同了。至于一部作品,读者是哪一类人,也就看内容适合哪一类人了。高深莫测的东西自然读的人就很少,因为一大批读者只是读者并不是研究者,所以是由着兴趣的。至于评论者对一部作品的研究,像这样的人太少。鲁迅的作品之所以当时的青年爱看,是因为作品反映时代,也正好迎合进步青年的心里。可是这些青年也不是研究者。由此看来,主旨还是第一的。通俗明白方能招来多数读者。我们的古文那么经典,为什么今人喜欢的很少,也就不言而喻了。戏台下坐着那么多观众,很多就听不懂唱词,可是还是要坚持到戏结束,又是为什么?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6:06 | 只看该作者
碣石清风 发表于 2016-12-14 13:24
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有说服力。对阅读与写作均有益。I谢谢老桑

风版能如此包容这样的言论,必须致敬。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6:24 | 只看该作者
钟羿 发表于 2016-12-14 15:28
作家应该考虑如何把作品写好,让作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同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不该考虑读者是谁,素 ...

我知道钟兄是会反对的。
你说的这些,也可以说是正确的。
我说的,也不一定错。
因为我们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来看小说阅读与写作的。而我写些随感,当然是有指向的。而且指向还是比较明晰的。我指的是类似《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样的晦涩难懂的好小说。如果没有这个好小说的前提,如果一篇小说晦涩而却很低劣,那当然不在我的指向范围。
有些东西,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比如爱因斯坦当初提出相对论时,全世界的科学家,大概只有英国皇家科学院的某位科学家懂得。《芬》是被公认为杰作的,是后现代小说的鼻祖。乔伊斯是伟大的天才小说家,在北爱尔兰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对于这样被公认的伟大小说家,我们最好不要轻易说“NO”,我们可以先从《都柏林人》短篇开始阅读,再过渡到《尤利西斯》,最后,读不读《芬》,我觉得,无所谓。因为,在中国就有这种典故,伯牙谈的琴,也许只是他内心的一种宣泄,有没有人听,或者听者中你钟子期感不感动,不是他伯牙的事。
阳春白雪与下里八人的轮替,很正常,或者是一种规律。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也。;P
7#
发表于 2016-12-14 16:30 | 只看该作者
碣石清风 发表于 2016-12-14 13:24
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有说服力。对阅读与写作均有益。I谢谢老桑

赞同,顶起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6:57 | 只看该作者
九月盛菊 发表于 2016-12-14 15:59
对于小说的阅读,是针对不同的人的,爱好不同也就兴趣不同了。至于一部作品,读者是哪一类人,也就看内容适 ...

  九月老师这个话题,我用“细分”一词来回答。
  市场经济,市场是很讲究细分化的。读者,也是可以细分的。管你是黄金白银还是破铜烂铁,都可以存在或者并存于这个庞大的文学市场,你买椟还珠也好,去粗取精也罢,在市场面前,金银与铜铁都是平等的。

戏台下坐着那么多观众,很多就听不懂唱词,可是还是要坚持到戏结束,又是为什么?
——————————————————————————————————————————
  这就涉及到一个小说的表现手法了。
  中国传统的小说,大抵有说书的影子。而说书,是你准备了场子,坐满了人,来听说书人讲通俗故事。这样四平八稳,其乐融融,说书人与听众皆大欢喜。而西方的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伟大小说家及其小说里的表现手法,大概就是一个流浪的行为艺术家在街头吆喝着人们去看去读,人们还不待见!那么这个西方小说家于是边说“我的作品,我的作品里的艺术是高深的”然后流浪到另一个街头去吆喝。因此,西方这些小说创新者,或者说这中间的一些小说大师,他们其实是非常孤独的,他们甚至到死也看不到自己作品的被认可。那么,我们读者到底是哪一类呢?这仍然关联到读者群的分类。

  中国的戏曲,老百姓在戏台下,虽然听不懂唱词,但是他们熟悉那个曲调。所以他们仍然可以坚持到戏结束。但是《芬灵根的守灵夜》这样高深而陌生的作品,恐怕就不适合这样的读者了。
9#
发表于 2016-12-14 22:42 | 只看该作者
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我给你提个问:你写的小说,有人记住其中的人名了吗“
名家小说为什么好?因为名家小说里的人物比现实人物还名声响亮。
你知不知道潘金莲?阿Q?林黛玉?诸葛亮?骆驼祥子?李逵?
你说令箭小说好,他的哪篇小说人物是被世人津津乐道的?
小说,它不就是故事里加点作者的个人元素吗?没必要吹得那么玄乎。

点评

这个谭边老桑在卖弄西洋镜,你却要戳穿他,叫他脸往哪搁呀?  发表于 2016-12-15 08:34
10#
发表于 2016-12-15 0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远山长 于 2016-12-15 08:24 编辑

       楼主谈论”阳春白雪与下里八人的轮替“,引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极为荒谬的。这首诗是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此番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简单地说,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表现的是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示警。与”阳春白雪与下里八人的轮替“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另外楼主所言”下里八人“,其实是”下里巴人“。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不懂装懂,会闹笑话的。




11#
发表于 2016-12-15 08:4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老桑谈到了一个作品为谁服务,亦即作品受众的话题,此作到也以理服人有理有据。但作品究竟为谁服务?因为所持立场不同、站的高度不同等作者本身阅历乃至目的的不同,其服务对象也不尽相同。政治家为了其政治服务,通俗小说作者为最大众服务,纯文学作家为文学爱好者服务等等。因为作者的视角和高度不同,所以读者解读不尽相同,当在情理之中。所以文艺界才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说。但无论我们作者和读者处于哪个阶层,必定有这个阶层公认或者默认的评判准则。这就不得不说中财梦游太虚的初衷,无非是坚持倡导这一原则,所以读者感受各异并无什么不妥。如果这个话题引申开了去说,是很难争论出最后一个大家都满意认同的结果,所以还是就此打住了。
感谢老桑无私分享梦游太虚心得,辛苦!
12#
发表于 2016-12-15 08:47 | 只看该作者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轮替,这个说法本身也是可笑的。我们只要粗略地翻阅一下文学史,就可以明确: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两种艺术形式是并列存在的,从来没有”轮替“过。任何一个时期,不可能只有"阳春白雪”而无“下里巴人”或者只有“下里巴人”却无“阳春白雪”。这是简单而大众化的道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23 | 只看该作者
沉思在舞蹈 发表于 2016-12-14 22:42
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我给你提个问:你写的小说,有人记住其中的人名了吗“
名家小说为什么好?因为名家小 ...

沉思兄,你这些天死哪去了。很是想念你呀。太虚少了你,冷清了不少。快回来找乐子吧!
14#
发表于 2016-12-15 09:26 | 只看该作者
沉思在舞蹈 发表于 2016-12-14 22:42
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我给你提个问:你写的小说,有人记住其中的人名了吗“
名家小说为什么好?因为名家小 ...

都是讨论着好玩,没必要上纲上线。一个问题产生无数个见解,很正常。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9:26 | 只看该作者
沉思在舞蹈 发表于 2016-12-14 22:42
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我给你提个问:你写的小说,有人记住其中的人名了吗“
名家小说为什么好?因为名家小 ...

樵歌杳杳兄弟,说话,好好说,光明正大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11:48 , Processed in 0.06266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