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06|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文学批评的话题——与老榆木文友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24 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南铁鹰 于 2017-5-24 12:11 编辑

  近日见到一篇文字,更准确是看到一篇杂文《 想和砖家说几句话--浅谈如何开展正确的文学批评问题》,这是个很不错的话题。既然是个话题,就不如展开讨论一下。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杂文吧?什么是杂文?其实杂文什么也不是,就是杂七杂八的议论一下。只是这种杂七杂八的玩意儿,因为大师鲁迅的一句话,变了性质。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其实,不尽然,杂文不过就是一种语言文字比较犀利的议论文之一。作者用短小、锋利、隽永的语言方式,杂七杂八议论社会现象和文学现象而已。我不打算去批评这篇文字本身的错对得失,只想就话题本身展开讨论。

  
  话题的中心要害,或者说文眼是什么?只有四个字“文学批评”。
  文学需要批评吗?当然,非常需要的就是批评。也许自从文学诞生的同一天,文学批评已经应运而生。它伴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学的鼎盛而达到巅峰。透视文学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批评与文学之间同盛同衰的现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看两个例子,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蓬勃发展的文学盛况,使得中国文坛著名的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应运而生。另一个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的出现,让中国文学界出现了独一无二的“红学派”。一部作品形成的文学研究与批评的流派。由此可见,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的重要性。

  那么,针对文学批评而言,究竟是否存在一个态度问题?也就是文学批评需要,还是不需要批评者一种姿态?或者态度?窃以为,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随着文学写作者与文学批评者自身水平的提高,观点也一定会随着发生变化。老榆木先生的观点,就与老顽童本人若干年之前的看法非常接近。请先看一下,这段文字:
  文有披注,则可正误;辞有评点,而渐精进,此乃理文修辞之须也。
  然披注评点,自有其枢辖精要,非可信笔谩言为之。故彦和曰“……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颠倒黑白古有之,今又何怪哉?可谓知音者难矣。“知多偏好”必是批评之要害耳!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实为批评之大忌!夫勰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斯披注评点,近易远难矣。无奈,文品尚需虽心品而定,况乎批评哉?心性上品者,必先自博观,广鉴千珍万宝,而后识真器;迭操琴曲无数,方敢言通声辨律也。心性下流者不然,每以己心度他人之意,自陷迷障,却斥缀文者谬。不解诗经,责《毛注》无析;难晓先秦,言《说文》未语。又见《离骚》,恍若天书;唐诗宋词,爰分格律?
  夫嗟乎,批评难乎?不难也!心虚渐学,纯清雅正,又有何难哉?
  摘自:江南铁鹰《文章论之批评诀 》

  愚之上文,有两处为文眼,第一处:文有披注,则可正误;辞有评点,而渐精进,此乃理文修辞之须。也就是说,文章有了批评,才有可能纠正错误,得到进步。第二处,心虚渐学,纯清雅正。就是指的批评者的态度,应该是自己谦虚好学,知识广博,而且要端正自己批评的纯洁性,要心正雅言,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老顽童以为这第二处,便是老榆木文友的意思了吧?


  文学批评究竟是否需要这种态度呢?当然需要,对于一个批评者,如果有这种态度,必然是件利己又利人的大好事。但是,这绝不应该成为反批评的理由。因为对于文学写作之人,同样需要这种态度,而且更加需要。为什么?就要回到第一处文眼来分析了。文字是必须有批评,才可能进步的,否则任何人都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文学需要批评,只有那些犀利的批评,那种令人可以发聩的声音,才能使人警醒,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任何一个习文者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发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弱点。更何况,作者在很多时候极像一个“护犊子”的父母,谁不认为自己的儿女是天底下最漂亮,最聪明,最有出息的?可恰恰是,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往往做父母的看不到,或者明明看到也不愿意承认,这就是我们许多作文者的心态。
  于是十分需要的就是“棒喝”,千万不要把这种棒喝看做“杀威棒”“无情棒”。这样的“当头棒喝”,比起另一个字“捧”,要善良许多。恐怕,在文学上,甚至在生活里,“捧”才是一把可以杀人的刀。君不曾听说“捧杀”一词吗?常言道:道是无晴却有晴。文学的批评恰恰就是这样的一种“无情”表现。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47#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2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南铁鹰 于 2017-6-16 20:47 编辑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5-31 08:07
精华理由:文学的真诚就是这样产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我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不太明白蝉衣的用意,是认为,此文精华,所以被误导了文学批评的含义?还是认为此文不该精华,因为观点不对?不明白。精华应该是针对作品的手法而不是作品的观点吧?您说呢?批评,文学的批评,旧时的所谓文学批评,以及现代的文学批评,本就不应该混为一谈。而且现代文学批评的确不是先生注释说的,眉批与夹注。这一点我就不做科普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存在的针对性,希望先看清楚是与老榆木商榷,是针对他文章中的观点而言。
46#
发表于 2017-6-16 20:23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7-6-16 19:09
很对,文学爱好者不需要懂得文学常识,更不用产生正确面对文学批评的观念,勿论文字学常识、文学审美、创 ...

您说的也没错,理性讨论,有什么观点直接说就好,也不用半遮半掩。
懂的人自然懂,作者写文,仅表明自身观点,无需为不懂的人负责。
若是为科普,写科普文可好?
45#
发表于 2017-6-16 19:09 | 只看该作者
慕寒 发表于 2017-6-16 17:02
我倒是觉得,作者不是老师,没有义务去科普正确的概念,尤其是对于这个类型的文章来看。

很对,文学爱好者不需要懂得文学常识,更不用产生正确面对文学批评的观念,勿论文字学常识、文学审美、创作规律和艺术手法等。
44#
发表于 2017-6-16 17:02 |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觉得,作者不是老师,没有义务去科普正确的概念,尤其是对于这个类型的文章来看。
43#
发表于 2017-6-16 0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7-6-16 09:48 编辑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6-16 09:04
我记得一个调解节目里,一女当事人对于前男人曾经的一句承诺穷追不舍,说他当初发过誓,承诺过要与我天长 ...

是的。大学生跳楼了,偏执的错误观念“是要死很多人的”。文学成人少误认多,也就理所当然了。
42#
发表于 2017-6-16 09:04 | 只看该作者
蝉衣cy 发表于 2017-6-16 00:58
毛纶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的流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人注意,有少数研究工作者甚至 ...

我记得一个调解节目里,一女当事人对于前男人曾经的一句承诺穷追不舍,说他当初发过誓,承诺过要与我天长地久。调解员说如果总拿一句所谓的誓言当真经,那是要死很多人的。
41#
发表于 2017-6-16 00:58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5-25 08:17
原文不知道,但是这篇商讨文学批评的文章,是很好的杂文。

毛纶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的流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人注意,有少数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罗贯中思想的依据,从而造成了某些误解。例如,有一种看法,认为罗贯中从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一味丑诋曹操,极意美化刘备。但在实际上,这恐怕是把《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来的毛纶、毛宗岗的思想,与罗贯中的思想混淆起来了的缘故。(以上为百度)不仅是《三国演义》,现在流行的四大名著版本都是经过文学批评家加工后的。包括《金瓶梅》等。在普通文学爱好者中普及正确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以讹传讹,其难度主要来自于这种想当然一直是绊脚石。反对了你“认为”,请理解。
40#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5:0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版主精华鼓励
39#
发表于 2017-5-31 08: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阅读了——人心内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就难以理解的,而文字永远是那样的纯真无私和透明,一目了然。心有灵犀……
38#
发表于 2017-5-31 08:07 | 只看该作者
精华理由:文学的真诚就是这样产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我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点评

此文精华后,被更多文友确认文学批评就是对文学现象的批评,容易以讹传讹。  发表于 2017-6-16 00:23
原文及跟帖,错误理解文学批评中的“批评”含义,首先要知道古籍是竖排版,批注写在书眉,所以批,就是眉批;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述评和总评。简言之: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研究、评价和解释。不是现在的“批评”之意  发表于 2017-6-16 00:21
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不是现在语意里的“批评”。厘清误导,有利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发表于 2017-6-16 00:19
37#
发表于 2017-5-28 20:26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批评要中肯。
36#
发表于 2017-5-26 14:40 | 只看该作者
有底线的批评将伴随文学向前。
35#
发表于 2017-5-26 14:30 | 只看该作者
不吝惜大词很词一味的忽悠,往往杀人于无形。
34#
发表于 2017-5-26 14:29 | 只看该作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赞美都将被海浪淘尽。然后真正的批评不会,比如有一天我收到一个短消息写着:”往实里再扎扎,别停留在温情的表层。”忽然很顿悟,我也不会忘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6 16:43 , Processed in 0.08603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