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7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议舒芜与季羡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3 1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议舒芜与季羡林    
             
          lqm407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几个中国文化名人相继谢世了。季羡林先生去了,任继愈先生去了,舒芜先生去了……。他们都是接近百岁的老人,去世是必然的事情。但回顾他们的文化贡献和为人情况,这很能引起我们的很多感触。

  季羡林先生去世那阵,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纪念他,称赞他的为人。现在对着舒芜先生,我心头也是有话要说,只不过不知从何说起?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舒芜先生的了解不是太多。因为他虽然是个文化人,但其著作不为公众所熟知。有一定年纪的人是知道他的大名的。因为,在1955年那场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中,舒芜就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胡风大名鼎鼎,大家都是知道的。胡风与舒芜可以算是师生与文友的关系。按照舒芜的话来说,胡风是“一贯挈我掖我教我望我的”老师。1954年,因为胡风一份文艺意见的问题,中国最高领导人决心要整治整治胡风。舒芜看准时机,就主动地将胡风与他交往的私人信件作为胡风的“反革命罪行”材料交给了《人民日报》。这些信件经过最高领导人的批准,再行掐头去尾,改头换面,被作为“第一批材料”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人民日报》还加了很长一段鼓动人心的按语。(按语一般都是当时的最高领导人亲自撰写的)《人民日报》一共连篇累牍地公布了三批材料,材料全是没收查抄来的私人信件。于是,“胡风集团”倒了,“胡风分子”被揪出来了,2000多人惨遭批斗,一些人被判重刑,胡风本人坐牢坐了二十多年……

  当然,胡风是被冤枉的。胡风集团子虚乌有,胡风分子都是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过贡献的饱学之士。文革后,胡风被彻底平了反。一场闹剧终于在人们的悲喜交加中收场了。


  回过头来再说舒芜。有文友说过,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的人都是抱有豪赌心理的。此话有些道理。但参与豪赌的人并不一定把把和牌。舒芜虽然红极一时,但在翻云覆雨的政治运动中,他还是没能逃脱右派分子的命运。他的生活道路并不亨通。他讣告上的头衔就是明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退休干部、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编辑室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仅此而已。他的名声也一直不好。那时候,许多文人私下称他为“无耻”、文艺界的犹大就是现在,还有人称他为“共和国第一告密者”。


  这就说到了做人的问题。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一生能做个好人就行了。好人就是,想到别人的时候比想到自己的时候稍微多一点。一个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的人,就算是一个及格的好人。这段话是季老的做人原则。季老也是从历次政治运动中过来的人,但他却没有告过密,没有对老师和文友干过落井下石的事情。他正直正派,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所以,他的为人一直受到世人的尊敬。


  当然,在我看来,对舒芜先生也应该给予谅解。一是因为那个时代生存环境不好,形势逼迫着一些人干坏事;二是舒芜先生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忏悔。他在《回归五四》序言中说道:那么多人受到迫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乃至失智发狂,各式惨死,其中包括我青年时期几乎全部的好友,特别是一贯挈我掖我教我望我的胡风,我对他们的苦难,有我应负的一份责任。


  舒芜先生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原谅他的理由了。比起那些做了错事、丑事、恶事,祸害了许多人但至今仍然装聋作哑的人来说,他还是值得我们称道的。再说,他已经去世了。中国人有着原谅死者的传统。

  虽然我对舒芜先生做人的态度如此这般,但舒芜先生的一些思想文化见解还是引起了我的共鸣。比如他对国学的评价。他认为,所谓国学,实质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现在居然搞出一大堆所谓的国学名人,真是荒谬所谓国学,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概念。如果国学指的是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是国学,墨子是不是国学啊?还有诸子百家,好像又不包括在内。舒芜强调说,我是最反对一些人提出所谓尊孔读经这些东西的,这些人根本就不明白中国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尤其是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他认为,搞噱头、吸引眼球,也不能这么个搞法,不能开历史的玩笑。


  我崇敬的季羡林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国学大师(虽然他自己并不承认),我不太崇敬的舒芜先生又是这样激烈地抨击国学,而我又是倾向于舒芜先生的观点的。这看来似乎是矛盾的。


  其实,这是统一之中的矛盾,矛盾中的统一。对于自己所喜欢和不太喜欢的人和事物都要具体分析,具体认定,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以全概偏,更不能盲从。
            






[ 本帖最后由 lqm407 于 2009-8-23 11:36 编辑 ]
21#
发表于 2009-8-27 21:14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舒芜介绍周作人不遗余力,他做得不错!
20#
发表于 2009-8-27 20:4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及思考!问好楼主!
19#
发表于 2009-8-26 23: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09-8-23 11:32 发表
 
       他认为,所谓国学,实质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于是就提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国学’”现在居然搞出一大堆所谓的国学名人,真是荒谬所谓国学,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概念。如果国学指的是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是国学,墨子是不是国学啊?还有诸子百家,好像又不包括在内。舒芜强调说,我是最反对一些人提出所谓尊孔读经这些东西的,这些人根本就不明白中国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尤其是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他认为,搞噱头、吸引眼球,也不能这么个搞法,不能开历史的玩笑。



虽然是引用,但4版的文章总是让我眼前一亮,史料佐证信手而来,可见学养之丰富。这段话引起我深深之共鸣,确实,现今所谓的国学已经成为一个幌子,国家用国学和谐矛盾,个人用此谋利,国学到底是什么?还不就是个噱头,我们还没听到美国、英国、日本有什么国学的,倒是中国凡是总是整个上纲上线的套套框框来,糊弄人而已!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10: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8-24 09:55 发表
舒芜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有当时的背景在,如果他真是天真迂腐到了认为交出信件是在帮助朋友改正错误,我以为是可以原谅的。否则,这个人物很难让人产生好的印象。

4版的这篇文章涉及到了一些敏感的话题,有意义。


 楼兰说错了。那不是文革中的事情,是1955年的事情。
 谢谢阅读。
17#
发表于 2009-8-24 09:55 | 只看该作者
舒芜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有当时的背景在,如果他真是天真迂腐到了认为交出信件是在帮助朋友改正错误,我以为是可以原谅的。否则,这个人物很难让人产生好的印象。

4版的这篇文章涉及到了一些敏感的话题,有意义。
16#
发表于 2009-8-24 09: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8-23 20:40 发表

呵呵,看来沈先生对我还真不了解。
别说在是中财,在哪里我也不会拍别人的马屁——我用不着去拍谁!
这篇文章不论深浅,起码有自己的、不人云亦云的东西。而这就可贵。作文,最忌成套。407的文章,没有成套。 ...

呵呵,看来误解武先生了。现在不人云亦云的、独到的文章太少了,407的文章还是很有见地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0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en1029 于 2009-8-23 19:50 发表

老兄很有见识,就是班竹马屁拍得叮当响。恕我直言,这篇文章还缺乏深度,对史实的考证也是只鳞半爪,只能存一己之见。


  对胡风事件,我知道得比较清楚。写这篇文章时,我将《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胡风传记、梅志写胡风遭遇的书籍及有关舒芜的文章又翻出来看了看。因为文章体裁的限制,我不可能将材料引用得过多。
  衷心欢迎不同意见。

[ 本帖最后由 lqm407 于 2009-8-24 09:12 编辑 ]
14#
发表于 2009-8-24 08:58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自己所喜欢和不太喜欢的人和事物都要具体分析,具体认定,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以全概偏,更不能盲从。
            
支持!
13#
发表于 2009-8-23 22:49 | 只看该作者
.
    吉林通化市公安局成立处置“7·24”事件指挥部,近期主要将摸清查实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和核心、骨干成员,还要求各单位要树立花钱买情报意识,对重要和核心情报信息,必须舍得投入。(来源: 新京报)

    吉林通化市公安局也在花钱买告密者。看来告密哪个时代都有,不告密有时你成包庇罪。对告密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2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8-23 20:40 发表

呵呵,看来沈先生对我还真不了解。
别说在是中财,在哪里我也不会拍别人的马屁——我用不着去拍谁!
这篇文章不论深浅,起码有自己的、不人云亦云的东西。而这就可贵。作文,最忌成套。407的文章,没有成套。 ...


武先生已是老文友了,无论是赞扬意见还是批评意见,我都会倾听的。不要有别的什么想法为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21: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en1029 于 2009-8-23 19:50 发表

老兄很有见识,就是班竹马屁拍得叮当响。恕我直言,这篇文章还缺乏深度,对史实的考证也是只鳞半爪,只能存一己之见。


  谢谢先生的直言指出。欢迎文友对我文章提出批评意见。对文友的文章,提意见的时候,首先不要考虑斑竹不斑竹的。我对任何意见都会虚心接受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21: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09-8-23 13:55 发表
欣赏美文.学习且仔细体会.问好


谢谢。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21: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8-23 12:26 发表
其实,这是统一之中的矛盾,矛盾中的统一。对于自己所喜欢和不太喜欢的人和事物都要具体分析,具体认定,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以全概偏,更不能盲从。——支持这样的观点。两位学者在文化领域,应该是各有千秋。


谢谢一水支持。
8#
发表于 2009-8-23 20: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en1029 于 2009-8-23 19:50 发表

老兄很有见识,就是班竹马屁拍得叮当响。恕我直言,这篇文章还缺乏深度,对史实的考证也是只鳞半爪,只能存一己之见。

呵呵,看来沈先生对我还真不了解。
别说在是中财,在哪里我也不会拍别人的马屁——我用不着去拍谁!
这篇文章不论深浅,起码有自己的、不人云亦云的东西。而这就可贵。作文,最忌成套。407的文章,没有成套。不是我拍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23:20 , Processed in 0.35100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