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27|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旧事之麦秸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11-6 2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20 编辑 <br /><br />
乡村旧事之麦秸垛
若水/


    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在秋风的鼓动下,马路两旁白杨树妈妈的女儿们一个个挣脱母亲的怀抱,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她们像蝴蝶翩翩起舞,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盈地旋转。运河桥畔,几行衰柳,乱发似的垂挂着,并用颤颤巍巍的手,紧紧抓住那件心爱的绿色外套在风中摇摆,姿态依然美丽,然而毕竟苍老了,不见了春天少女的腰肢。这些杨柳树斑驳的影子清晰地投在马路上、河堤上,好似一幅幅浓淡相宜的剪纸画。

    就在这秋风肆虐杨柳摇曳的深秋,偶尔可在城郊马路上看到一辆辆农用小拖拉机,排着长长地车队,像正在曼舞的蛟龙般奔着城市缓慢地前进。车的后斗装载着满满的、高高的、宽宽的麦秸,占据了整个马路的半壁江山,让过往的车辆行人不得不谦让着他们。开车的司机好像隐伏在麦秸当中,让人还以为是无人驾驶,可见装车人的技术。由于麦秸轻,为尽可能地多拉一些,装车人便施展开浑身解数,将车装的好像把整个大麦秸垛都搬到了车斗上。这些麦秸是运往位于城市边缘的造纸厂,然后经过处理金蝉脱壳般蜕变成人们需要的各种纸张。这些温馨还带着麦香的麦秸打眼前走过,我目送着他们远去,思绪也逐渐地飘向远方。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农村依然有人们用麦秸和泥土混在一起,然后和泥泥墙。有的只用泥土泥墙,也有的在泥土层外面再泥一层白灰。经过这样处理,用土垒起来的墙体不仅看着平整而且漂亮。而泥墙大都是在春末夏初雨季来临之前进行,为的是墙体易干,所用的麦秸也是上一年度过麦时留下来的。过去村民们过麦时,首先要用给牲口铡草用的铡刀,将从田地里捆好运到打麦场的麦捆子从麦穗处截为两截。这样做的目的既减少了晾晒麦子时占用场院的面积,又节约了劳动力,同时在打麦子时还能产生一定的麦秸。当麦穗晾晒干后,村民们便会用牲口拉石碾压麦子,或者用小拖拉机拉上一个大大的石碾。压完麦子后,麦粒和麦皮混在一起堆成一堆等待扬场把它们分离开,而压碎的麦秸则被村民们像垒塔一样,在场院边一层层地垛起来,最终成为一个大大的圆圆的麦秸垛。打垛是一个技术活,尤其是大垛高垛,当麦秸垛长到一定高度时,往往让有经验的人爬上去并站在垛中央,然后把下面扔上来的一叉叉麦秸分层次均匀地布在麦秸垛上,而且要相互压茬,这样才会保证麦秸垛的稳定和高处的麦秸滑落不下来。为了保存好这些麦秸,村民们还会把麦秸垛的顶部做成尖状,然后盖上草苫子来抵挡风雨的袭击。如果麦秸垛存放时间较长,村民们便会就地取材,用麦秸和泥然后泥在麦秸垛的顶部。这样一来无论下雨还是刮风,既不用担心被雨淋透而发霉沤烂,也不用担心被大风吹倒四处飞扬,同时还避免了一些贪图便宜的村民来肆意掠取。

    在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麦秸垛,远看场院里一个个麦秸垛几乎首尾相连,就像过去日本鬼子的碉堡。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冬日里来到这里玩耍,尤其是在武打片盛行的那几年,我们便会在这里模仿着电影电视里英雄们的一招一式,在一声声呐喊和打打杀杀中度过美好的一天。记得当时我们为了练好鲤鱼打挺这一招式,我们在麦秸垛上一把把地撕下一些麦秸来铺在地上,然后在上面一遍遍地练习。在松软的麦秸上我们少吃了不少挨摔的苦头,且还真就练成了,有时甚至不用双手作支撑也能眨眼般地站起。后来,大人们便来驱赶我们,不让我们在这里玩耍,这源于村里另一个打麦场里的一场大火。据说,有一帮小孩在那里玩,为了取暖竟然玩起了火,结果把旁边的麦秸垛引燃了。冬天的气候格外干燥,再加上风的协助,火势很大,救火是来不及的,况且场院里一般没有取水的地方,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大麦秸垛顷刻之间化为灰烬。与之相近的麦秸垛有时也会接着被点燃,看那场面就像一条火龙在那里翻滚游动。大火燃尽了村民的希望,打破了村民的盘算,因此在心痛之余,他们便不再让我们这些小孩来这里玩耍了。后来为了避免火灾,村民们在过完麦后,除了留一部分自用并运至家中储藏外,剩下的都早早地进行处理,卖给了造纸厂。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在农民基本上与镰刀割麦说拜拜了,联合收割机也基本代替了原来的小型收割机,联合机的普遍使用,使农村打麦场里很难再看到那些漂亮的麦秸垛。村民们也许再也不用它泥墙了,更不会用它加工饲料,抑或当做柴烧了。因为砖墙已代替了土墙,铁牛替代了牲口,沼气、煤气的推广使用也逐步替代了庄稼杆和树叶。这些美好的画面随着历史的车轮都深埋进了记忆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看着眼前的麦秸车队,我不由心生波澜。在这秋风绵绵凉意渐浓的日子里,温馨的麦秸味道沁入心脾,顿使我沉醉在了乡村如烟往事中。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鸡刨狗跳的舍间,那恣意疯跑的孩童,那爽朗自信的笑声……都使我的心恍惚如春天的燕子般呢喃!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2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修玲 于 2009-11-12 10:32 发表
浓浓的乡情。

感谢朋友的关注,远握 问候!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2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月 于 2009-11-12 10:31 发表
温馨的文字、怀旧的文字、感人的场面、细腻的情感,学习!

感谢小月朋友的关注和支持,问好!
38#
发表于 2009-11-12 10:32 | 只看该作者
浓浓的乡情。
37#
发表于 2009-11-12 10:31 | 只看该作者
温馨的文字、怀旧的文字、感人的场面、细腻的情感,学习!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范廷伟 于 2009-11-9 19:37 发表

怀旧的文字。喜欢怀念过去的日子。

感谢廷伟的关注和支持,问好朋友!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6: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丁 于 2009-11-9 09:10 发表
我是在麦垛之中谈的恋爱,所以对麦垛有着特别的亲切感,很喜欢你的文字,欣赏并支持精华!

很有情调的地方谈恋爱,别有一番风味,感谢阅读和点评,问候您!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6: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09-11-9 01:02 发表
细致质朴的文笔,通过关于麦秸垛极其相关事件,展现出生动的乡村生活场景。

感谢房子版主的关注和支持,问候您!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6: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心中的秘密 于 2009-11-8 23:30 发表
文章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感情真挚,语言清新,给人以画面感!
欣赏学习!支持精华!
问好!

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问候您!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6: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11-8 23:27 发表
不论是麦秸垛还是稻草堆子,在过去都是乡村里的一道景致。如今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得机械化作业渐渐地脱离了传统的农耕方式,这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这种必须,让我们感到惊喜的同时,也徒生诸多的怀想或伤感。清明的叙 ...

感谢杜版一直以来的关注、支持和鼓励,握手 致敬!
31#
发表于 2009-11-9 19: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猪儿粑 于 2009-11-7 21:52 发表
好美的文字,令人回味的乡土气息,可惜真的很久远了。如今每年的这个季节家的周围总能闻到浓浓的烧麦杆的气味,还有一股股如雾般的浓烟……

怀旧的文字。喜欢怀念过去的日子。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9: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11-8 23:03 发表

高版的点评很是精到,学习,问候若水。

感谢章烨先生的关注和支持,问候您!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浅居 于 2009-11-8 18:19 发表
问好若水,先提读,有事要出去了。

感谢清浅居的造访,望多交流!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雷 于 2009-11-8 18:08 发表
对原生态生活的描述,映衬出对淳朴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好文章。向你学习!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支持,远握:handshake 致敬!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川媚 于 2009-11-8 11:22 发表
细腻的工笔,喜悦的灵魂生活,非常有画面感。欣赏

感谢川媚的关注和支持,远握 致敬!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5: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9-11-8 09:24 发表
       遥远的往事在作者真挚的情愫中娓娓而来,温馨的画面,美好的麦秸垛情结,让人读到感念的情怀。欣赏,支持精华,问好若水!

感谢琴版的关注、支持和鼓励,远握 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4 22:17 , Processed in 0.1547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