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103|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评说名诗《枫桥夜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9 1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说名诗《枫桥夜泊》
               
                   lqm407



  最近,我与诗友去本市名胜南郭寺聚会,一时兴起,就分韵做起诗来。我分得“僧”字,就做了一首《南郭夜月》的七绝:“空濛古刹静无声,老树幽篁伴睡僧。南郭山头寂寥月,独看天水万家灯。”后来有一诗友看到此诗,竟然说有张继《枫桥夜泊》的味道。我听了连忙摇手,说:过奖了,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诗友:诗人写出了诗歌,读者怎样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这与作者无关。你也再别加解释吧。

  我想这话也对。那我就不再说我诗的长短了,评说是读者的事情。接着,我们就谈论起《枫桥夜泊》这首诗来。

  我:说实话,《枫桥夜泊》是我很喜欢而且幼时就会背诵的唐诗之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就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意境与氛围,将读者的思绪带进一个安静、恬淡、自然、平和而又令人惆怅的江南夜晚。

  诗友:好东西人人喜欢。这首诗是千古绝唱,唐诗经典,当然不同凡响。

  我:可话说回来,虽然我很喜欢这首诗,但我对它还是有些“意见”。对好的作品挑鼻子挑眼睛,这是我的毛病,可我实在没法改掉它。

  诗友:那《枫桥夜泊》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呢?

  我:我首先声明,我给《枫桥夜泊》提意见,与我的诗全然无关,没有丝毫拉在一起的意思……

  诗友:这我知道,不用你声明。

  我:关于《枫桥夜泊》,按照我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在一个深秋或初冬的夜晚,作者搭乘着一只客船来到了姑苏城。半夜时分,船儿停泊在城外寒山寺下的枫桥边。这时候,那个弯弯的月亮慢慢地落下去了,寒霜开始弥漫在夜空。远处,偶尔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近处,寒山寺沉闷而悠远的钟声也响了起来。诗人面对着长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内心不禁升腾起一种旷古惆怅,使他难以入睡……应该是这样吧?

  诗友:大意思应该是这样。但这又有什么毛病呢?

  我:然而细细琢磨,从第一句开始,毛病就来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深夜时分,乌鸦一般是不啼叫的,除非对它有着重大的打扰。但按照诗歌的描写,整个夜晚是很安静的,没有打扰乌鸦的事情发生。当然,也许是乌鸦偶尔啼叫,这问题倒也不太大,还是符合情理的。

  诗友:我曾经看到有人这样解读:乌啼并不是乌鸦啼叫,而是一个地方名。诗中的意思是说月亮从乌啼那个地方落下去了。

  我:对乌啼这样解释也罢。不过,这样一解释就破坏了诗意。另外,我感觉是诗人刚来苏州,初次感觉这里的自然环境,如果他早知道周围地名位置的话,也就证明他不是初来这个地方了。

  诗友:管他初来乍到还是久居此处。

  我:就是,我们领会的是诗意,不管别的。但对霜满天这几个字我也不很理解。我们知道,霜是地面上的水气凝结而成的,不是从空中降下来的,我们常说雾满天,雪满天,或星光满天,从来没有听谁说霜满天。霜满天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霜满地。另外,霜是黎明时分形成的,夜半时分怎么会降霜呢?再退一步说,即使白霜满地,但在月落之后的一团漆黑中,又怎么能够看得到呢?

  诗友:这霜的事情,真的还得好好琢磨琢磨。

  我: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有令人不好理解的地方。一般来说,漆黑的夜晚会给人什么样的视觉印象呢?我想,除了灯光和星光外,恐怕再也不会看到什么吧?这个时候,诗人还能看到江边的树,而且居然还能看清是枫树呢?另外,这个,是作者的愁呢?还是江枫渔火的?当然,江枫渔火是不会的。大概是指江枫渔火与愁怅的诗人相伴而眠吧?《唐诗三集合编》编者说: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编者说:“‘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我对此说表示赞同,应该说一夜之景,只这一字透露心情。此外,我也看到过一个别解,说苏州有一座山叫愁眠山,诗意是指江枫渔火的对面是愁眠山。如果愁眠是指地名的话,那诗意是会大减的。

  诗友:愁眠山的说法也许是以后牵强附会出来的。

  我:接着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句看来没有啥,但一琢磨问题也就来了。按照这句诗的诗意提示,这首诗应该是诗人站在离寒山寺比较远的地方写的:远远地看到了姑苏城,也看到了姑苏城外面的那个寒山寺,这样理解就很顺畅。问题是诗人现在就身处寒山寺下,诗句却牵扯上了较远的姑苏城,就叫读者思维混乱了。不知道诗人究竟站在哪个特定的地方来描绘着景物呢?

  诗友:是的。诗句造境要给读者一个特定立足点。如果诗人还在远处的话,他就不可能近距离地描写枫桥边的寒山寺;如果在近处的话,他又不可能远距离地描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另外,寒山寺还处于一团漆黑中呢。

  我:再说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这句诗老早就受人质疑了,说寺庙半夜一般是没有钟鸣的,当然这种说法也遭到好多人的反驳,大家说寺庙有时是钟鸣的。好,就算半夜鸣钟属于正常现象,但问题是从诗的叙述来看,诗人已经到寒山寺下的枫桥边,并在小船里产生惆怅而难以入眠,怎么这句又说到钟声传来,客船才到了呢?这是有违时间顺序。

  诗友:不要瞎琢磨了。人家传颂千古的诗歌,难道还有错吗?质疑名篇是会引人嘲笑的。还是人云亦云为好。

  我:我不怕别人嘲笑,我只是老老实实地说着自己的观点。另外,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里也曾经指责过张继,说张继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欧阳修可以评说,咱小读者也应该敢于评说。

  诗友:那你就评说吧。我可不敢。但我敢评说你的诗。现在将《枫桥夜泊》打住,来说你的《南郭夜月》吧。

  我:我的诗改日再说,这样就避免投鼠忌器。

  诗友:呵呵!那好,改日再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lqm407 于 2009-11-29 12:57 编辑 ]
33#
发表于 2009-12-5 20:33 | 只看该作者
赞赏独立的思考和探讨的精神! 407君的绝句,喜欢的紧!
32#
发表于 2009-12-4 17:52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去过枫桥,还真没琢磨过,佩服楼主的钻研学问的精神
31#
发表于 2009-12-3 11:4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太认真中国无诗。空里流霜不觉飞,“霜满天”未尝不可。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09-12-2 13:39 发表
现在很多做诗的都是凭空想象,古代作者当时若是设身处地的即兴之作,按理不该出常识错误。很有趣的解读,也学到新知识。
似乎文学的东西还真怕较真。


谢谢阅读。
应该较真。如果教师给学生讲课也能四面发挥该多好。不过,教学是应试的,也不敢乱发挥。不象咱写杂文。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en1029 于 2009-12-2 11:43 发表
嗬嗬,读之,还真长了不少见识。由此我也想到,今天,还有多少经典值得重新解读!


对于名篇,我们读它都已经不加思索了,只是跟着别人嚷嚷。如果细心琢磨,那里面别有天地。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12-2 10:13 发表



呵呵,我发现夫子所言很有意思

不过,4版此篇文有自己的观点和写作上的出新:)


一水的古诗文功底很深厚,还得多加砸砖。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09-12-1 11:25 发表
特殊时代,特殊环境
如果拿来李白的《静夜思》类诗作,咱论坛还不一定计酬呢
什么 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分明是打油诗嘛,


说的是大实话,有些诗如果是出于今人之手,那并不一定被看好。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12-1 10:43 发表
文章贵在有趣味,李兄这篇对张继诗的质疑便有趣味,且新颖。
但我不支持李兄去写古诗。古诗这体裁在古人手里玩得烂熟了,后人实在太难出新。只格律,就是镣铐在身,跳起舞来怎么能舒展自如?


武先生说的是。不过我只是玩玩,并没有投入很多。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09-12-1 10:30 发表
所谓文字的东西,一般应该是作者的思维影像。而诗人更在这方面表现的突出,也许是诗中的言之蒙太奇吧。不过,班主分析不无道理。
班主可以和诗,自乐,令人很神往啊。


是的,是自乐。没有什么大作为的。玩玩而已。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09-12-1 08:24 发表
求实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好质疑……呵呵。


谢谢阅读。诗词中常有违背情理的描写。这也许是因情造境吧!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11-30 23:08 发表
文章有趣,有很多新知识,如月落乌啼、对愁眠等。

空濛古刹静无声,老树幽篁伴睡僧。南郭山头寂寥月,独看天水万家灯。
这几句诗确实很有意境,有幽幽古意。

当今金钱时代,能有这种心境,并能有几个志同道合 ...


我们几个诗词爱好者经常唱和着玩。反正,玩诗词并不会做出大成绩来。
22#
发表于 2009-12-2 13:3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多做诗的都是凭空想象,古代作者当时若是设身处地的即兴之作,按理不该出常识错误。很有趣的解读,也学到新知识。
似乎文学的东西还真怕较真。
21#
发表于 2009-12-2 11:43 | 只看该作者
嗬嗬,读之,还真长了不少见识。由此我也想到,今天,还有多少经典值得重新解读!
20#
发表于 2009-12-2 1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12-2 10:13 发表



呵呵,我发现夫子所言很有意思

不过,4版此篇文有自己的观点和写作上的出新:)


呵呵,戏言
4版这篇文章,藕也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9 03:45 , Processed in 0.17634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