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85|回复: 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蜡,白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4 21: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时最盼望停电的夜晚。那时父母会放下手中纸笔,寻一支蜡烛放桌上点燃,家人围桌而坐,烛火好似成了众人的守望。会有蜡溶解后沿烛流下,待蜡珠上凝起一层薄皮后,我喜用手指去碰它,轻轻一触,原本团团的蜡珠就破了,蜡液流出来,成为另一团。母亲说,她小时会用蜡珠做花:在蜡珠将干未干时,把小勺压到蜡珠上,蜡珠就成了花瓣的形状,干后一瓣一瓣用线拼接起便是一朵花。但二哥总和我抢,他要把蜡珠全收到一只铁盒里,说收了满满一盒后,支到火炉上烤化,放根棉线,就做成蜡盘了。相较于他的实用,我做蜡花的念头十分不切实际,于是每有蜡滴落下,败下阵来的总是我。但并没有那许多的蜡,电一来,父母就各回到桌前,看书写材料,哥哥们也进屋做作业。只有百无聊赖的我坐在烛前,它已被二哥把所有蜡液流过的痕迹都剥走,光秃得好似没有点燃过。

  离家到校读书时,几乎每晚都要和蜡烛相伴,却再也没有那样的心思:做一朵蜡花。那时一到熄灯时间,整幢宿舍楼在一秒两秒内一片漆黑,但转眼间,几乎间间宿舍就透出一圈微黄的光晕。有人织毛衣,有人玩牌,我则看书:把草帽翻过来,在中间垫一层纸,放一个瓶盖,蜡烛就稳稳地支放在上面。有同学过生日,纵然有电,也要把灯灭了,只点蜡烛,在桌前团团点一圈,众人围在桌前唱歌吃零食。早晨起来,地上都落了圆圆的小蜡饼,奇怪的是,蜡液滴下来时,明明是饱满的一滴,干后中心却凹了下去。

  这时已知许多诗词中把蜡液写得无比凄楚,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晏殊的“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陈叔达的“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这份凄楚,不是为相思,就是为离别。而我在看到一只烛燃尽后,蜡液流过的痕迹一层层一圈圈凝成不知所谓的形状,都会想起小时对蜡液的向往,这凝固后如瀑布的蜡液,其中所含的寂寥远远多过当年光秃秃的那半截烛。

  有时好奇,问朋友蜡是什么做的。朋友说是从石油中提取。我想古代哪有石油,朋友就说,那可能古人用的都是蜂蜡,蜂蜡又名黄蜡。

  得知一种树名为白蜡,是许久之后的事了。那天绕树看来看去,也不明所以。像蜡梅,花色似蜂蜡而得其名,我认为白蜡树至少也要和蜡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白蜡想来对寒冷特别敏感,叶落得特别早,柳叶还青青时,它的树叶就落得一枚不剩。春天时,它的花也开得早。为此兴奋的,是黄臀鹎。黄臀鹎大约是最懂得享受生活的鸟了,哪有花开,哪有果熟,便会有它。比如这次,我穿过走廊时,听到黄臀鹎叽叽喳叽叽喳叫得异常欢快,忙转头寻找,才发现白蜡开花了。它从棕黄色的花苞里垂下几条射线状的蕙,风一来,就翩翩,十分趣致。远远看去,就像树上每条枝尖都抽出了许多丝,微黄,细嫩。花干枯脱落后,叶已长得满满一树。就这样一直绿油油的,直到秋来临,叶子才慢慢变为暗红。

  守了它四季,看不出它和蜡有丁点关系。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段文字:“白蜡树是白蜡虫的最适寄主。古人在树上放养白蜡虫,以取白蜡。”原来白蜡树的名字从这里来。白蜡虫也会寄宿到女贞树上,因而女贞又称白蜡条。

  现在我们用的蜡,应已不是如此得来。但每每想到养虫子取蜡照明一事,都会认为古人把生活过得美好精细的能力真是无穷尽。蚕吐丝,虫泌蜡,偏又知蚕食桑叶,白蜡虫喜欢居住在白蜡树上,这来自于生活的细致,又归还于生活的精细,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想到我小时守着蜡烛的那些夜晚,无论和二哥对烛泪的争抢,还是看母亲用剪刀把低垂下来的灯芯剪去,都感觉到一种温馨。后来,电已不常停,但每逢年三十,父亲都要点燃一对又高又大的红烛,让它在堂屋里一夜火焰摇曳,不为取明,只为祈福。

  有时读诗,会遇到一些句子,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还有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中的烛,是用白蜡制成又或黄蜡制成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们在对生活的描述中,含藏着对生活深沉厚实的热爱。这一份情感,和白蜡烛的成因异曲同工。

  如今,蜡烛已不若过去那样重要,只是,每看到蜡字的那个虫字边,都有会心一笑。原来无论是田间劳作的人,还是大文豪大诗人,内心里的生活样式,都相差无几。



评分

14

查看全部评分

77#
发表于 2017-11-16 01:11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了,老师的散文真心是教科书级别的,欣赏加分!
76#
发表于 2017-11-10 06:43 | 只看该作者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总被借喻成牺牲自己照亮温暖别人的使者,生活中论坛中这样给人光亮和温暖的人很多。
75#
发表于 2017-11-9 21:4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了,喜欢,点赞。问好滇池边的师友,我依稀记得您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昆明,祝您秋爽如意
74#
发表于 2017-11-9 21:39 | 只看该作者
读《蜡,白蜡》,如饮清茶,酣醇清爽,润嗓明神;在领略蜡的趣事、来源、功用、兴衰中,品尝蜡朴素无华的风格,在欣赏文人墨客诗词佳句中,为蜡的奉献而感动。文如其名,我为〈蜡,白蜡〉的不刻意笔法,为平实中蕴含深意而感动
73#
发表于 2017-11-9 19:19 | 只看该作者
温馨而温暖的文字,散发着过往岁月的味道。一根白蜡,既有亲情之间的温暖和关爱,也有对生活某一种深度的认知,还有捧读诗书时的诸般乐趣。问好昙花,遥祝快乐!
72#
发表于 2017-11-9 11:10 | 只看该作者
悠悠味道,只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才会会心一笑,你文字里有民国风味, 有周氏兄弟的散文风尚
71#
发表于 2017-11-9 10:26 | 只看该作者
昙花总能从细小幽微处探得一些奥秘,如白蜡树和白蜡虫。小时候也喜欢玩蜡点着后一边流下的蜡液,也是收在抹完手的小铁盒里,中间栽根细绳,就又成了可以点燃的蜡烛。
70#
发表于 2017-11-9 10:03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样自然的书写,写给自己。问好。
69#
发表于 2017-11-3 21:15 | 只看该作者
看题目以为是写白蜡树的,这个树我认识,我家小区就有,开花是白色的,带着浓郁的香气。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文章从蜡写到白蜡,再生发出感想。尤其喜欢第一段写蜡那个,家人围坐一起聊天,也有过类似经历,喜欢突然停电,点起蜡烛,可有可无的,氛围很温馨
68#
发表于 2017-11-2 12:30 | 只看该作者

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367588-1-1.html


[公告] 明月清风十一月诗赛活动  
67#
发表于 2017-11-1 23:16 | 只看该作者
俺也不知道这蜡是怎么来的,但听说过白蜡的树种。昙昙此篇对白蜡的解读,来历,白蜡树,白蜡虫等等,介绍的详细,很有意思,赞一个!
66#
发表于 2017-11-1 21:25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10-31 22:03
要普洱熟茶还是生茶?

我哪里懂得这些?你这简直像是难为人。
你上什么茶,我都喝不出来!
65#
发表于 2017-11-1 21:24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10-31 22:03
哈哈,这有啥呀,既然你想听这样的称呼

哈哈,好听,受用!
6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22:04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10-31 21:54
以前是大,现在双眼皮都耷拉了,眼睛也小了不少。

哈哈哈,草姐真会说笑呢。没有后,我好好看了,眼睛真的大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18:14 , Processed in 0.13134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