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67|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籍里那些不着调父母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19 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籍里那些不着调父母们
  
  在某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下面注着摘自一本名为《品国学谈做人》中的畅销书,题目叫《克己奉母》,讲的是清代有个叫夏士友的孝子的故事。
  
  夏士友何许人也?其人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所以自然没有什么大名声,之所以他会被载入史册,只因为他是个大孝子。那么,他究竟是个怎样的孝子呢?史籍中记载了这么三件事:一是他靠打工奉养母亲,因为黑心老板给的工资低,挣的工钱不够两人吃的,他“则减己食食母”,宁可自己少吃点,也要让母亲吃饱;二是到了冬季天气冷了,他怕母亲冻着,就嘱咐她不要早起,做好了饭放在床前,等老妈吃饱饭身体暖和了再起来;三是因为他家里穷,所以四十岁还是个单身狗,有人可怜他,帮他找了个老婆,结果有一天回家,他发现老婆正和老妈吵架,便立刻“流涕责妇,即日出之”,直接把老婆休了。最叫人称道的当然就是第三件事。因为此事,有人劝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你休了老婆,你们老夏家断了香火可怎么办呢?夏士友回答:“有妇,欲其孝;有子孙,亦欲其孝。苟不孝,安用妇?安用子孙?”说得真是振振有词。夏士友因此青史(清史)留名,似乎正因为他这几句冠冕堂皇的漂亮话。
  
  问题是,夏士友算是青史留名了,尽管他很可能正是因为过度“克己奉母”而损伤了身体,先于老妈离开人世。可是史籍中却没有记载他母亲的一言一行。不过除非一些至圣至贤或大奸大恶之徒,人心大抵相同,人性亦大抵相同,我们不妨将心比心,推测一下夏妈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凭着夏士友能说出这么一套大道理,夏妈妈应该也不是白痴,致使算不上贤妻良母,至少可以说教子有方。所以以她的智商,儿子打工能赚多少钱,他们又能吃上多少饭,她至少应该心里有数。那么面对儿子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克己奉母”的孝心,面对儿子每日辛劳打工还要给她起早做饭的艰苦(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人做饭是天经地义的事),一个当妈的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面对儿子年过四十还没娶上老婆,娶了老婆后又因此和自己拌了几句嘴就断然休妻的混账之举,她又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史籍中没说,我们也不好推测,还是举几个身边的例子看看吧!
  
  在笔者生活的乡村,曾经是极度贫穷的,尽管由于东北是粮食主产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还鲜有吃不饱饭的情况,但大多数人家苞米面饼子和苞米馇子都是裹腹的主食,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两顿细粮。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但凡吃上一顿好饭,都是全家人共同分享的。而身为一家主妇的孩子妈妈往往都是后吃,甚至只是吃象征性的尝两口,而让孩子大饱口福,吃个痛快。在这样的穷乡僻壤,儿子未必都是孝子,但妈妈却大多都是慈母。
  
  这还只是在吃上,至于给儿子娶老婆,更是被视为为人父母者必然的责任。所以无论条件多少艰苦,无论要怎样舍出脸面四处求告,无论要为此背下多少外债,无论还要奋斗多少年月……没有哪一家的父母会看着年过二十五六(那个时代,在乡村,过了二十三四就不好找了)还不着急,甚至于儿子打了半辈子光棍儿还可以坦然面对的。
  
  当然,即使儿子是好儿子,媳妇也未必是好媳妇,和公婆闹矛盾甚至对骂对打的也并不罕见。可是即便如此,一般的父母也会为了儿子选择退让,甚至甘愿受苦受累、受责受气。曾有一位本家爷爷,儿媳不孝,经常打骂,有人背后使坏,叫他去乡里去告媳妇的状。他却回过头来就把这事告诉给儿媳妇,叫她少和那种小人来往。
  
  中国的父母就是这样,甚至可以为了子女牺牲自己的一切,又有哪个为人父母者会看着自己的儿子饱暖无着、孤苦伶仃,自己却坦然享受种种“奉养”呢?
  
  难不成如夏士友的妈妈们那样的古代父母们都是一些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因为古代许多宣扬“孝道”的古籍中的父母们就都是这样的。
  
  比如“黄香温席”,那位黄老爹居然舍得让一个年方九岁的孩子用稚嫩的身体给自己温暖被窝;比如“老莱娱亲”,一对八十来岁的爹妈竟如此变态,偏偏喜欢看自己六十多岁的儿子穿上花衣服玩一些幼稚的游戏;比如“恣蚊饱血”,吴猛的老爹竟然忍心让八岁的儿子去喂蚊子自己却在一边安睡……很难想象,透过古代那些光芒万丈的孝子故事的背后,显露出的却分明是一个个冷血父母的可憎面目。如果这就是我们要品的“国学”,如果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做人”,那么,还是不“品”不“学”的好,不学这些东西,至少我们还能保存着一点朴素的、原始的亲情,至少我们还不会学到禽兽不如的地步。《庄子》曰:“虎狼,仁也。”因为连虎狼都知道“父子相亲”,何以那些孝子的父母却不明白这点基本的道理?
  
  当然,除非极个别现象,能够教育出“孝子”的父母绝不可能是没心没肺甚至冷血无情之徒,只是我们的典籍记录中为了陪衬其子女的“光辉形象”而将其刻意歪曲了而已。比如夏士友的故事,由于正史《清史稿》和野史《清稗类钞》中都有记载,似乎应该作为信史。但我们还是宁愿相信是这些史籍的著作者为了宣扬某种东西而罔顾事实,故意写成这个样子,而事情的真相应该远比书中的记载更加温情,也更加充满人性。因为假使诸如“克己奉母”“黄香温席”“彩衣娱亲”“恣蚊饱血”……之类的故事真的曾经发生过,那必将是一个个极为恐怖的故事;而对这些故事的宣扬,则将带来更加恐怖的后果……
  
  附:夏士友,湖北江夏人。事母孝,佣力以养,不足,则减己食食母。邻或邀食,必先为母具食,然后往。寒,语母勿早起,自执炊置食床前,又丁宁嘱母善自护,乃出,如是以为常。年四十未娶,或愍之,助其娶妇。居半载,士友自外归,妇与姑诟于室,流涕责妇,即日出之。或曰:“出妇,如无后何?”士友曰:“有妇,欲其孝;有子孙,亦欲其孝。苟不孝,安用妇?安用子孙?”年馀,士友疾卒,母哭之恸,邻有张某感士友孝而不得终事母,月供薪米,终其身。——《清史稿》
  江夏夏士友孝母,以孝子名于时。某岁以疾卒,母痛其亡而自悲七十之年将挤于沟壑也,日夕哭之哀。有张某者,晋人也,僦居江夏,与之邻。闻而询于人,人告之故。曰:“嘻,世固有孝子其人哉?世固有孝子其人而母不得终养者哉?我养若母,且我得与孝子为兄弟行也。幸甚!”亟趋诣其家,匍匐母前,愿为义子。月供薪米,奉以终身。—《清稗类钞·义侠类》

  

29#
发表于 2018-4-13 10: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鲁迅先生也批判过。
28#
发表于 2017-12-25 21:16 | 只看该作者
夏士友的“孝行”还是真实可信的,起码他比《二十四孝》中的那些“撒谎精”有温度。圣人是反对“愚孝”了,孔子曰:小棒则受,大棒则走,不陷父于不义。孝心当发自内心,倘违背了常理做的极端,那一定就是在作秀。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7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12-20 19:43
还真是不着调得厉害。
可能这些写文人就像故事一样,编得有点离谱。只是目的明确。

正是,正是。“目的”所在,编离谱。
比如“臣鲤”的那位王祥,不但可以感动得鲤鱼自己从冰下跳出来,还能感动得鸟主动飞进窗子里让他给后妈吃……别不信,这是正史《晋书》里写的。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6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2-20 19:29
据说海瑞就是个大孝子……

海瑞对自己女儿如此心狠,能孝到哪儿去。纵有,也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现之一而已。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5 19:56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2-20 18:50
谁说得真孝了?你以为弘扬几千年孝,就真孝了?金粉世家你看了吧?不是电剧,是原著,金总理死后,看看这 ...

孝,从严就是遮羞布,汉代有民谣:举孝廉,父别居。谣——那个时代,和老爹分家就是大不孝,可是这样的人居然能够被举为孝廉。
而当代,弘扬孝道更大的程度是要逃避社会养老的责任。
24#
发表于 2017-12-20 20:4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有心思读了。我盲评得还算靠谱儿。但我读完想到的却是曾经的浮夸风,一亩地产多少粮,一窝猪羔能上交多少尾巴……
23#
发表于 2017-12-20 19:54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2-20 18:02
一看这几句话就是个凡夫俗子的命,一点高大上都不会。小狐狸应该有个伟大的志向:妲就是你的榜样。

默默心泪流,敢情我屠王而走,潜伏村夫身边太成功了是吧。。。。
22#
发表于 2017-12-20 19:43 | 只看该作者
还真是不着调得厉害。
可能这些写文人就像故事一样,编得有点离谱。只是目的明确。

点评

说得好,“目的明确”,一针见血  发表于 2017-12-20 20:42
21#
发表于 2017-12-20 19:29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海瑞就是个大孝子……
20#
发表于 2017-12-20 18:50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2-20 18:03
这就是典型的阴谋论。除了孔子“远其子也”,一般的爹妈都该是疼孩子的。
况且父慈子孝,父若不慈,光叫 ...

谁说得真孝了?你以为弘扬几千年孝,就真孝了?金粉世家你看了吧?不是电剧,是原著,金总理死后,看看这群孝子吧!装了几千年,终于装不住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8:0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2-20 16:57
事情明摆着,既不是广大父母们不着调,也不是广大子女们着了魔,而是写这样故事的广大“著作者为了宣扬某种 ...

一句说到了点子上——钳制思想的套路。
可悲的是,他们不但钳制了古人的思想,还钳制着一部分当代人。前不久,辽宁“女学”的事件传得沸沸扬扬,真是可悲……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8:07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2-20 16:20
读书阅古今。都说天下父母心,然而世事难料,也真奇事也。

我宁愿相信古人的父母心也是好的,只是被记录者给扭曲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8:06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12-20 09:28
直接将老婆休了,有点矫枉过正,不太人性。但是从普遍的不孝来看,这个是有点矫枉过正的宣教意义。

其实 ...

咱们可以不论价值观,只论亲情——父子相亲,这是艮古不变的。古籍中过分宣扬子孝,却忽略了父慈。甚至有虐待儿童之嫌。这种东西是应该摒弃的。当代人还拿来宣扬,不是食古不化,就是居心叵测。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8:05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7-12-20 09:01
“百善孝为先”后面,好像还有一句“论心不论行”。同样,“孝”字的后面,也经常连着一个字“顺”。古代的 ...

正是,真实是最重要的,一旦虚伪了,道德也就成了无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23:21 , Processed in 0.05930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