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70|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卖拴马扎的老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28 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8-5-2 10:47 编辑

  看过范曾作画的视频,也浏览过齐白石作画的典故,惊叹于大师们对人物景物神韵的精准把握和传神呈现。在写下这个题目时,也曾设想,如果让大师们作画如题,不知他们会如何呈现。

  看过电影《心理罪》,惊叹于心理画像师的天赋异禀,能如此精确地洞察犯罪心理,并借此画像追踪。同样设想一下,如果让剧中的心理画像师作画如题,不知会怎样展现呢。

  如果是音乐呢,或是京剧,雕塑等等,采取所有的艺术手段来同题,该如何表达呢。

  如果是宗教的视角呢。或是一棵树,一只鸟……

  难以想象,面对一个如此平凡的人物,会有这样多的不确定性。在这些不确定性之中,是否有相对的确定性呢,比如相似的精神指向?应该会有罢。否则,这基于一切艺术手段和视角的呈现假设便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当然了,若以诸法空相的角度来看,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在此不作赘述。

  可惜除了文字,其他的艺术形式自己都不会。如果用文字来呈现这个卖拴马扎的老人,从自己对他所熟悉的千百个画面中选取一个最典型的给予定格,我一定会选取他一个人扭动的样子。

  是的,扭动。

  我熟悉他扭动的样子,猜测那是在扭秧歌。第一次看到他的动作,感觉他的样子又可爱又好笑。一个那么老的人,满口假牙,满脸褶子,眯缝着眼,佝偻着腰,系着围裙,在众目睽睽之下扭得那样无所顾忌天真满满,真是好极了。

  我见过秧歌队,每到正月十五,他们会进城来,敲锣打鼓,成群结队。有的扭得比较简单,男男女女大红大绿,踩着鼓点走基本的秧歌步,有的扭得比较复杂,不仅有队型穿插,还有生旦净末丑各种造型;扮演老太太丑角的多半是男人,逗引骚动起来别有一番颜色。在那些锣鼓人形的喧闹声中,自己会有瞬间的飘移,感觉人生处处是舞台,真假难辨。

  相对于秧歌队,卖马扎的老人扭得动作幅度极小,却异常协调,我能感受到他细微动作中呈现的韵律美,还有其他无法言明的生动与自在,就像书法作品中的牵丝映带俯仰倚侧,你能体会到隐含其间的轻重缓急彼此呼应,总有一瞬,你会进入艺术美感的享受当下,体会那种无法言明的美好。即使如此,在此之前,我在内心深处似乎并没有将他连同他的扭动和艺术元素联系起来。

  那么他的马扎呢,还有盖奁,三轮车,似乎都没有。马扎是木制的,间以丝绒带子,打开后,撑起一个平面,给人以支撑。盖奁的材质是高梁秸秆,辅以藤条,用麻绳穿起来;形状有两种,一种是平的,一种是凹的,用以盛放生熟食物。三轮车就更不用说了,代步工具而已。

  在我最初的印象中,那几样东西是如此平凡,如此普通,平凡到并不比路边的一块瓦片高明,普通到并不如一枚落叶鲜明,有温度。可是又不可否认,在这几样东西身上,连同他的主人,都无不刻有时光的印痕。这些印痕是如此深刻,深刻到与阳光、树木,车水马龙一起,融入到一片鲜活的烟火气息中,不着一丝痕迹。

  我从他常在的地方经过,几乎每次都能与他遇见。他像一个严格守时的值班员,准时来到自己的摊位,把三轮车停在医院广场边,车上满满当当,有马扎成品和半成品,有做马扎用的原料,有成品的盖奁,大大小小的。他把几个马扎和盖奁样品摆在路边,支起打牌九的摊子,等人来。很少看到有人买他的东西,倒是经常看他和别人一起玩儿。在等人的空闲时间里,他很少坐着,大多时候站着,弓背,自顾扭起秧歌来。他扭的时候双脚多半不动,即使动,幅度也很小,双臂弯曲,双手握拳朝上,大拇指朝向两侧。他的动作是如此精准一致,每一次看到都几乎一模一样,像是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动作,已经定了型,成了一具活雕塑,或是并不入流的行为艺术。

  我不知道有谁关注过他,关注过他的扭动,也几乎没有看到有人买他的马扎和盖奁,那些东西一次又一次地被他从车子上取下来,摆上,然后又收起来,放到车子上。不知不觉地,他连同他的摊子,以及他的扭动,成了路边一处小小的风景。

  是的,风景。同路边的树,旁边的广场,广场边上的巨型石,不远处的狮子桥一起,构成了一片风景。即使,在大多数人看来,他连同他那些东西的存在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一天一天,他在路边或坐或站,或与人推牌九闲聊天,或自顾扭动,不知不觉间,杏花开了又落,结出一颗颗青杏,路边的香椿树发了新芽,长出叶子,法桐树扬了腰身蓬起绿荫,自顾舞着。在树木花草的舞动和云朵的飘动面前,他的扭动似乎不值一提,因为他连同他的舞动显得是如此苍老,没有一点点新意。可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连同他的舞动,与周边这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舞动或是其他呈现,竟然如此协调,没有一丝突兀。我试图找寻隐藏其间的密语,似乎并不容易。

  不可否认,我与他也是一种遇见,这种遇见是如此自然,自然得无须细想,就这么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地重复发生着,像日升日落,冬去春又来。他的存在像路边的树,叶子黄了又绿,绿了又黄。

  在一棵树面前,我是过客,在他面前,我同样是过客。那么在这种遇见之中我认领到了什么呢?不得而知。或许更多。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4:24 | 只看该作者
湘江往北 发表于 2018-5-2 11:25
社会的多样化造就了它的复杂性,而人这一个体,兜兜转转,也不过是时间长河里溅起又落下的水花,各个角度都 ...

谢谢湘江老师的精心读评和中肯意见,春安。

点评

开头不如从“是的,扭动”开始,前面的打碎揉进后面的各个段落,个见!  发表于 2018-5-2 15:29
2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4:22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8-5-2 10:14
本文的切入角度较为新颖,对卖马扎的老人的描写能求新求变,抓住了“扭动”这个动作进行凸显,采取侧锋用笔 ...

谢谢彦林兄的精心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26#
发表于 2018-5-2 11:25 | 只看该作者
社会的多样化造就了它的复杂性,而人这一个体,兜兜转转,也不过是时间长河里溅起又落下的水花,各个角度都有不同的镜像,人生三境,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感悟,我能说思想的深度决定眼界的高低与开阔,但,终究还是要回归原点。
把人物刻画成自己要的模样,冠以的深意像无根之水!
问候:)
25#
发表于 2018-5-2 10:14 | 只看该作者
本文的切入角度较为新颖,对卖马扎的老人的描写能求新求变,抓住了“扭动”这个动作进行凸显,采取侧锋用笔的方式,使得文本在手法上不落俗套,呈现出与惯常下不一样的韵致。拜读。问好。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0:03 | 只看该作者
甄小竹 发表于 2018-4-30 14:31
我看这篇散文的时候,是有意像的。
老人,岁月沧桑。
形态,不是如文字中的扭曲,而是一种禅静。

嗯,禅静。说得好。可见小竹是极有悟性的。
谢谢提读鼓励。春安。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0:01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4-29 15:11
卖马扎的老人不是艺术家,但他过得安稳的生活,因为他的心中不过多的苛求什么,所以他的生活就充满一种生活 ...

嗯,说得好极了。谢谢云馨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0:00 | 只看该作者
秋觅 发表于 2018-4-29 14:33
在平常中发现艺术,不一样的眼光。
欣赏老朋友佳作!

问好秋觅老师。谢谢提读鼓励。春安。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09:59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8-4-29 14:28
纷杂的尘世,一个扭动的人,在文字中,其它的都渐远了,唯有扭动的这个人凸现了,说不是画,读这字时,却很 ...

嗯,今天早上又见到这个老人了,雨后阳光下,他舞动得更美了,让人羡慕。
春安。
20#
发表于 2018-4-30 14:31 |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这篇散文的时候,是有意像的。
老人,岁月沧桑。
形态,不是如文字中的扭曲,而是一种禅静。
人与人,人与万物,谁又不是谁的过客呢!
问好青衫子!春天快乐!
19#
发表于 2018-4-29 17:27 | 只看该作者
青衫子 发表于 2018-4-29 10:24
果然是万物万镜各有凸显各有认领。
在川版读来,将这种文字呈现概括为艺术性,精神性,和哲学世界,以及 ...

朋友客气了。你的文字客观不动声色,却直接传达出了很多给人联想的信息,是为张力。
植物是没有精神性的,但是灵性的人,却能够读到它的精神生活、哲学理念、时间修为。
由此可以说,是作家为万物赋予光辉。
向你学习。

点评

川版谦虚了。谢谢精心读评鼓励。春安。  发表于 2018-5-2 10:01
18#
发表于 2018-4-29 15:11 | 只看该作者
卖马扎的老人不是艺术家,但他过得安稳的生活,因为他的心中不过多的苛求什么,所以他的生活就充满一种生活常态,每一个日子都是安宁的,也是具有艺术性的。青衫老师此由细微处捕捉到的画面有感而发,值得品味。拜读学习了。
17#
发表于 2018-4-29 14:33 | 只看该作者
在平常中发现艺术,不一样的眼光。
欣赏老朋友佳作!
16#
发表于 2018-4-29 14:28 | 只看该作者
纷杂的尘世,一个扭动的人,在文字中,其它的都渐远了,唯有扭动的这个人凸现了,说不是画,读这字时,却很像看画,具体得纹理毕现。欣赏!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10:24 | 只看该作者
川媚 发表于 2018-4-29 00:06
文章似乎是大开大阖。在对主人公的审视中,作者感受到了对方生活的艺术性,以及外人难以企及的精神性。在对 ...

果然是万物万镜各有凸显各有认领。
在川版读来,将这种文字呈现概括为艺术性,精神性,和哲学世界,以及时光的秘密通道,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启发。非一个谢字能涵容。
还请多指点。
春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3:37 , Processed in 0.05395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