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05|回复: 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22【投稿】穿越千年来爱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6 08: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8-11-9 22:28 编辑

   


               文/欧阳梦儿
   

    
  (一)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我恨恨地想。把手机夹在肩膀与耳朵之间,一边听发货方瞎扯,一边把大旅行包往肩上挂。诸如此类的闲篇儿,近半年来不知听过多少次,烦,实在太烦,不如跟大家伙儿一样,放下执念“立地成佛”。

  “美女,你先报计划,过两天我们去厂方直接发货。”

  “哈,你涨价便涨价好了,居然没现货?一个那么大的批发商,这点存货都没有?”

  “现在环保风声那么紧,实在不敢往库房存货啊!”

  “那你跟我讲讲,环保是厂方的事情,跟你们营销商有什么关系?油漆都是密封的,环保跟库房何干?没有库房你们不是照样在批发油漆?!”

  “美女,报些啥子计划?”对方试图勒转马头,回归正途。

  “不慌,先把环保跟库房有什么关系弄清楚再说。”我好奇得厉害,为了满足永不饥渴的好奇心,一向不耻下问。

  对方苦笑:“美女,关于库房与环保的关系,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让我们把正事做了,找个时间再细聊好不好?”

  “呃,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弄懂环保与库房的关系更重要的事了。你没有那种感觉吗?如蝇哽喉,不吐不快!——苏轼说的。”

  “美女,你倒底还要不要油漆?!”对方有些不悦,显然他以为我消遣他。显然,他不知晓世上还有一种人,不以赚钱为已要,本末倒置的事时有发生。

  “帅哥,关于库房与环保的问题,你觉得苏东坡会怎么看?”我说。

  “啥?苏东坡?环保部门的吗?”

  “嘻嘻”我笑。为响应中财论坛关于“相遇苏东坡”的征文活动,我想我是翻资料翻魔障了,心心念念全是他的所思所想,竟恍恍然,让人不知今昔何昔。忙正色道:“回答正确,加10分!苏东坡让我去眉山找他,回聊!”我挂了电话,踏上了经乐山到眉州的旅途。

  一语成谶


    
    (二)
    
  过乐山80公里至眉山市,经市中心往城区南行,达“三苏祠”。苏洵、苏轼、苏澈爷仨端坐之处,红墙环抱,古木扶疏,绿水萦绕,小桥座座,荷香满园。自明洪武元年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在原址模拟重建,至今扩建为104亩的古典园林,已然面目全非。漫步其中,脑际里呈现的竟是十二岁的苏轼小顽皮满院里“探宝”的情景。何为上天眷顾?玩玩泥巴,随便挖挖,便挖出一个绿莹莹的,如鱼皮般光滑,极具“砚德”的“天砚”。

  我更愿意去别处走走。比如苏轼当年为父亲墓地裁种的那3000棵松树,想必已如诗人所愿,蔚然成林?林语堂说他最爱莫过苏轼,可是,就是这个扬言最爱东坡先生的林语堂,却把先生的这一行为理解为“好大喜功”!林语堂不懂先生对老父的那种特别之爱特殊之敬特痛之哀。“二十七岁始发愤”的父亲,对于苏轼兄弟来说,何止是“桀骜与旷达”的一脉相承?那“一同读书,相互讨论”的教育方式无人能及;那“进应立功退可立言立德”的宽容与豁达,让自己受益终生勇往直前。更何况,父亲内心深处那郁郁不得志的悲哀与酸楚,他是那样的感同身受!3000棵小松啊,你是知父莫若子的孝心,你是“不思量自难亡”的爱情。弗儿啊爱妻,从此,“明月夜,短松岗”便是为夫夜里魂牵梦绕的地方。

  沿路往眉山上行,遇一寺。仿佛中还看见七岁的苏轼坐在山石之侧听90岁的老尼以前的小婢女,讲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的模样。那蜀主的恩宠,那美丽的身姿想必当时就深深镌刻在了小苏轼的心房,无数个夜晚展开浪漫的翅膀,一点一滴渗进诗人的血液。要不,何以人到黄昏,诗人犹记蜀王深情的眼眸,花蕊夫人巧笑嫣然的倩影?“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一首失传的词,在脑际翩然不去。仅仅二句,够了,够了。那样的情景,那样的词牌与曲韵早在听老尼讲那个绚丽的故事之初,就在脑海里上演过千遍万遍,如今就让我来把它还原好了。“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洞仙歌.苏轼。

  徜佯在山林之中,不禁想起苏辙对哥哥小时候的回忆描写,在“小苏”的记忆里,哥哥自小就是那么喜爱山水自然,身手永远是那么轻灵矫健,身影总是那么飘逸洒脱,“远远看去,犹如仙人”。于是满山遍野,似乎总有一个翩翩身影,白衣胜雪,在一丛绿竹下,在一挂山泉旁引着你,深入更深入。

  突然,一脚滑空,身体直直往下坠去,心想这下惨了,不知会坠往何处?此刻,我竟没去想也许会死,心怱悠悠荡到那个叫柔奴的女子身上。满脑子都是那首《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写得多美啊,真个令人浮想联翩。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面对受自己牵连遭贬的好友,苏轼心里的愧疚与欣慰在相逢的这一刻一定泛滥成灾。“面如红玉”的王巩在苏轼眼里定是怎么看怎么帅,与其共赴偏远,甘之如怡的宇文柔奴更是诗的精灵,美的极致。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一只温柔的琴弦,轻轻化解了词人长久困扰于心的不安,那么熨贴那么温暖。尽管苏轼在世人眼中,也是家庭和美。可是比起这一对琴瑟和鸣伉俪情深的神仙眷侣,苏轼定然也是打心底里羡慕的吧?特别是在王弗去世之后……


    
  (三)


  一阵刺痛。我努力睁眼:一片椰林……,郁郁葱葱之中,两间茅屋慢慢入目。远处,海浪声隐略可闻。屋里,四壁如洗,一个银发白须的老者,双目微闭,盘腿而坐。与老者相对而坐的是一个年约十八九岁的男孩,神情与老者一般无二,唯一不同的是,他双手微开,手心向上,中指与拇指轻轻相掐,口中念念有词,似在背诵什么心法。

  很久后,老者长身站立,问:“过儿,还饿么?”

  男孩咽了几回口水,小声说:“不饿了,父亲。”

  老者朗声大笑,提笔挥毫,且写且吟:“吸初日光咽之,……遂不复饥,身轻力强。……辟谷之法已百数,此为上,妙法止于此。……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共行此法,故书以授之。

  好一个老头,好一个自我解嘲!明明家无隔夜粮,饿得要死,还如此自得。此情此景,竟似老相识般亲切。电光火石间,怱然记起那是《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篇讲过。莫非?我竟穿越了?!

  顾不得许多,几步奔进屋内,嘻笑数声道:“东坡先生,您这篇札记几个意思?有人说这篇札记的伟大之处在于,您都饿成那样了,还不忘把如何克服肌饿的方法记下来,以福后人。也有人说从此文可以看出您的超脱。在我看来不过是您苦中作乐的法子罢了。又或许,只是为了气气朝中想看您笑话的那几位。因为您知道,过不了多久,这些文字会一字不落的传到他们手里。道法自然,人体存活于世,自然需要消耗体力,体力从何而来?唯有世界之物质,从此物到彼物的转换……”

  纵然是处变不惊的东坡居士,面对我的突然造访,也是惊愕万分。倒是那个男孩反应快:“然,此文出炉不过半香,鲜如儋州之芋,你何以得知这许多?”

  儋州?原来我一脚穿越到海南的原始部落来了?也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当真是心有执念,时光逆转啊。顾盼间,想起东坡先生是信神的,晚年还试图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就煞有介事地说:“吾乃九天玄女欧阳梦儿,上下五千年,何事不知?”

  听闻“欧阳”二字,东坡先生回过神来,他紧走几步,仔仔细细打量了我半晌,摸着下巴上的胡须直摇头:“不过肉体凡胎尔!”。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眼看装不像,索性一五一十说了实话。并说,世上本无神,更无不死之法,您今后不需要再为此费神,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伟大的著书立说中去吧!二人虽觉匪夷所思,倒不十分奇怪。只有一点不甚了了,那就是,既然这世间本无神玄处,我又何以穿越到宋朝去的呢?我说,穿越不是神话哦,穿越属于“科学”范畴。只要找到那把打开关于“时空”,关于“光”的钥匙,一切皆有可能。

  幸遇达者,少费唇舌。真若寻根问底,我也唯有一句“宇宙之奥妙,无穷尽矣”可以搪塞。

  男孩拍手笑道:“这下好了,仙子里面快请。您有所不知,父亲一日无客访,便浑身不自在,闷也闷出病来。”

  我道:“先生知道么,您是史上唯一一个在当世、后世,国内国外都享有盛誉的可爱老头。林语堂还用英文写了一本《苏东坡传》呢。不过经我读来,却也多有谬处,一是对王安石的评价,有失公允,主观色彩太浓。另一个就是您在海南三餐不继的问题,他认为您只不过为作文章就那么写写罢了,那么多人给您送吃的,肯定饿不着。但是,我知道你是据实书写。因为接济在什么时候都只能救一时之急。因为儋州实在贫困僻远,多数时候远水救不了近火,何况长达数年,一日三餐呢!只此一解,可以说明,林语堂先生养尊处优,多么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啊。

  苏过冲我伸出一个大拇指,赞扬我聪明。东坡先生则笑而未语。

  苏过又问我跟欧阳文忠公什么关系。我说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跟欧阳修到底有没有关系,因为现代人类早已不修宗谱,对祖宗那些事儿,两眼一抹黑。

  我摸出原本准备祭奠“三苏”的“江小白”二锅头,“大苏”微微一笑,抓着那个玻璃瓶,说:“岂非莹瓶玉露?”。我告诉他这也不过就是一个科技产物,普通得跟烧制的陶瓷一个道理。酿酒一事更讲究更精纯。紧接着我又拿出方便盒子装着的“为甚酥”,大苏的眼神愈发光亮。我告诉他,凡是他吃过的,现在都成了一方特色,没有少赚旅游者的钱钱。要不是手机失灵,真恨不得把“三苏祠”里犄角旮旯都景物再现给他。“大苏”静静地听着,泪光闪烁,若有所思。良久,问:“吾国富强否?安定否?”如若来龙去脉一一道来,必定磨破舌头,不得要领,索性概而简之:“列强灭我之心不死,不过我中华如今国富兵强。若论治国之策嘛,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东坡先生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犹如昙花瞬间的绽放,又凋零成泥。

  于是我就把我发在杂文版的《环保风云》给他看。东坡先生读罢,又问了比如:何为“塑料”?“环保的意义”等诸多专业性问题。踱步良久不发一语。苏过叹道:“此等大事非一朝一夕之功,关乎民生大计,岂能不先寻求使其合情、合理之法哉?依吾看来,须成立专业之机构,组织专业之人才,分而划之,分而治之。当务之急,乃是加强回收,增大再次利用空间,使其循环往复也。至于化工污染,当目光长视,花巨资而不吝”。东坡先生则捧着那个空空如也的方便盒子掩面而泣,曰:“如若不知开源节流,对地球资源善加利用,长此以往,吾辈子孙休矣!可叹我苏姓子嗣,竟后继无力至此!……”毕竟上了点岁数,酒也至微醺,沉吟半响,独自睡了过去。

  夜半,蚊虫盯咬,实难忍耐。起身看去,月光下,东坡先生挥毫疾书,恍若不觉。妙哉,我想,这岂不又是一篇《寒食帖》?想那《寒食帖》号称世界第三行书,一帖在手,何等光耀?想这蛮荒儋州,翻过来芋头、海鲜,翻过去海鲜、芋头实在倒足了胃口,终不及现代文明的家中好。素闻东坡先生的字,不可硬求,不如随手“顺”走,想必子瞻先生可以理解,不会算做是“偷”的吧?

  待东坡先生重新睡下,我悄悄起身,来到案前。刚看清《环保赋》三个字,一阵怪风吹起。那字帖随着风儿飘飘悠悠,竟长了脚儿一般。据我所知,“赋”这种文体是一种问答式。不知东坡先生如何看待我国当今的环保政策?可有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我唇焦口燥,气急败坏,却又做声不得,只好随了那风儿纸儿一路跌跌撞撞。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一声巨响,似乎是什么软体动物撞到了什么硬物上,随即两眼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醒来,却在眉山之下。一地露水,凄然欲滴。试着回想所经历的一切,恍然如梦,不禁悲从中来。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81#
发表于 2019-8-19 08:18 | 只看该作者
喜欢梦儿写文的独特方式, 这是一种梦儿式是风格。
80#
发表于 2019-2-24 20:24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19-2-23 11:02
提读!
恭喜梦儿获奖!

千千好样的,很认真,很仔细,很热情,我们的好姐妹。
79#
发表于 2019-2-24 20:23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9-2-23 13:26
千千,你也太爱学习了,还依次提读。

同喜同喜。

千千真是花了很多心和时间在论坛,我们的榜样啊。
7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3:26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19-2-23 11:02
提读!
恭喜梦儿获奖!

千千,你也太爱学习了,还依次提读。

同喜同喜。
77#
发表于 2019-2-23 11:02 | 只看该作者
提读!
恭喜梦儿获奖!
7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14:14 | 只看该作者
苏粉 发表于 2019-1-2 12:00
构思巧妙,驾驭文字的功夫炉火纯青,掌握的苏学知识颇多,尤为欣赏“现代人类早已不修宗谱······”、 ...

不愧苏粉,很有个人见地。
75#
发表于 2019-1-2 12:00 | 只看该作者
构思巧妙,驾驭文字的功夫炉火纯青,掌握的苏学知识颇多,尤为欣赏“现代人类早已不修宗谱······”、“若论治国之策嘛······”这些东西才是研究苏学的精髓,我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是要得出一种个人的、时代的观点。
7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21:40 | 只看该作者
我心怡然 发表于 2018-12-31 21:21
元旦快乐,万事如意!

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73#
发表于 2018-12-31 21:21 | 只看该作者
元旦快乐,万事如意!
7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08:44 | 只看该作者

寒食帖,我终于得到你啦!
多谢高版美意。
71#
发表于 2018-12-28 04:54 |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8-12-27 11:2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佳作,点赞问好!
6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9:41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12-26 19:24
因为心里想着中财论坛的“遇见苏轼”,在工作上也把苏轼拉扯了进来,即俏皮又可爱的手法;为了遇见苏轼,真 ...

挑灯夜读文,细致来点评。圣诞有情礼,艾桃一片心。

点评

穿越千年爱苏轼,妙,妙,妙。 文章情深又义长,好,好,好。 美文除劳且销累,值,值,值。  发表于 2018-12-26 21:21
68#
发表于 2018-12-26 19:24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心里想着中财论坛的“遇见苏轼”,在工作上也把苏轼拉扯了进来,即俏皮又可爱的手法;为了遇见苏轼,真正去了一趟三苏祠,这是一种求真求实的精神。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小故事多趣,足见穿越中的功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8 16:04 , Processed in 0.16822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