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60|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苦的根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2 1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9-1-12 21:24 编辑

说说“苦的根源……”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这个问题嘛……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给出的答案是:佛教认为,人生本来都是的。而苦的根源就在于欲望,只能通过修行,断绝欲望,才能够除痛苦……时下那些信众万千的“大师”们大抵也是这么讲的。

  乍一看似乎挺对。比如,有人饿了,想要吃东西,那么在没有得到食物之前,这个“想要”的过程就是痛苦的。再比如,有人想要发财,或是暴红,那么在没有发财或暴红之前,这个“想要”的过程就是痛苦的。由此看来,认为苦的根源在于欲望似乎说得挺有道理。

  不过若拿这句话去问佛,如果庙里的泥塑木雕能够开口说话,而且还能够代表释迦牟尼,那么他老人家一定会当头断喝:咄!一派胡言!老僧何曾说过这话?

  佛是否说过这话,且留给学者们去考证。只以佛教义理看,这句话肯定是有问题的。前半句尚可,说人生的苦的,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向来判别教法真伪有著名的“三法印”,也即相当于辨别正法与邪法的标尺。是为:“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大概意思就是说人的所有感觉都是苦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佛家七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前四个很简单,不用多说。“怨憎会”大概可以解释为“不是冤家不聚头”。比如说老师,有的喜欢老实听话的,哪怕学习差点也没关系;有的喜欢聪明伶俐的,哪怕再淘气也无所谓。可现实情况却往往是,前者班级里多是聪明而淘气的,后者班级里则大都是老实而迟钝的。又如夫妻、同事、亲人、朋友,甚至报个团旅游,都会烦什么样的遇上什么样的。这就叫“怨憎会”。

  “爱别离”则可以反过来看,也即喜欢的偏偏很快会离开。如朋友的搬离,乃至亲人的去世,都是如此。

  而“求不得”,顾名思义,就是所求不能得到。如饿了想要吃的,渴了想要喝的,岁数到了要找个伴侣,没有住处想买套房子……毫无疑问,只要我们得不到,就一定是痛苦的。

  由此可见,把苦的根源简简单单说成是“欲望”,实在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若佛智如此浅薄,那也只能是个凡夫俗子,成不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大智“天人师”了。

  那么“苦”既然如此重要,在佛教义理中,究竟什么才是苦的根源呢?佛教最看重因果,自然不能忽略这一问题。在释迦牟尼的教法中,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五阴炽盛”。

  何为“五阴”?汉译又称为“五蕴”。《心经》中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的“色、受、想、行、识”即是“五阴”,或称“五蕴”。“阴”者,遮盖者;“蕴”者,积聚也。不同的译法各有侧重。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五种聚集在我们身上使我们迷惑、痛苦的东西。

  那么这五种东西都是什么呢?大致还可以分为两种:名、色”,“”即是物质存在,即我们身上的物质组成,佛教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人自然也不例外。人死后,也会重新分化为这四种元素,是谓“四大皆空”。而“名”则包括“受、想、行、识”其他四阴,表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受”即为感受,如挨了打感到委屈,死了亲人感到痛苦,吸了毒感到兴奋之类。“想”即想象,如喜欢、憎恶、怀念、回忆等等。“行”即造作,也即各种行为,比如喜欢别人口红不错就偷偷放进自己包里,发现同事比自己强背后告个恶状,或看见老奶奶过马路过去搀扶之类。“识”即辨识,如眼睛看见颜色,耳朵听见声音,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感疼痛,乃至意识(第六感)对事情有所预感等等。

  由于翻译及断句问题,坊间的信众们大都把作为原因的“五阴炽盛”和前七苦放在一起,称为“八苦”,其实是混淆了因果关系。这一点,在南传经部及北传律部中都很明确。暂且不论。

  其实略一分析,不难发现,佛教所说的苦的根源不过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而已。七苦中的“生老病死”指的是我们的身体,“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指的是我们的心理。而造成这苦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两方面:“名、色”,或者细分为“五阴”——“色、受、想、行、识”。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苦的来源了。一方面,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所以都无法避免生老病死,自然也就不可能避免身体上的痛苦。即便如伟大的佛陀,在世时仍免不了承受腰痛、背痛、食物中毒、脚趾受伤等痛苦。另一方面,只要我们活着(照轮回观点,即使死后还会投生到其他各“道”,除非在“三界”中的“无色界”没有肉身,其他两“界”都有身体),就会有各种心理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受),不同的想象(想),不同的行为(行),不同的辨识(识),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痛苦。而且这些心理活动越强烈(炽盛),痛苦也就越强烈。

  照此说来,痛苦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每个人都是由身体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身体上的因素且不说,只说心理上,人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活动;只要产生心理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痛苦……如此一来,岂不是这痛苦根本就不可能消除了吗?

  事实上正是如此。抛去佛教的教理不说,因为佛教认为,只有修行到证“阿罗汉”果的人才能够真正消除痛苦。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至少离这一标准差着十万八千里。所以这且不论。

  那么除此之外,这个世界上难道真的就没有能够彻底消除痛苦之人吗?恐怕真就没有。至圣如孔子,尚且因爱徒之死而有“天丧予”之痛,何况吾辈?有的只是减少痛苦程度的方法。而这方法也很简单,既然“五阴炽盛”是痛苦的根源,那么只要使“五阴”不那么“炽盛”,我们的痛苦自然就会减轻一些了。换言之,既然生老病死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坦然面对好了;既然“冤家聚首”,那我们就当做“欢喜冤家”好了;既然终究都要别离,那么我们就顺其自然好了;既然所求不得,那我们就暂且放弃好了。说到底,无论是大智佛陀,还是无知村妇,减轻痛苦的方法大抵相同:想开了,也就好了。

        其实对于佛陀的教法,“五阴炽盛”仍不是痛苦的根源,真正的根源乃是“无明”(无明业火,这词应该挺熟的)。“无明”,意为“愚痴”,大致可以解释为看不见事物的真相。我们常说,懂得越多的人越痛苦。事实上大都如此。然而更进一步的事实则是,这些“懂得多”者,只是比一般人懂得多而已,他们尚没有真正看到事物更深层的事实。比如许多人都对某些上司不满,更加上升为对体制不满的层次。然而当那些向往西方“民主”者们真正深入了解到所谓西方“民主”的真相时,却发现尽管细微处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并无差别。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距离而已。如此,这种不满就会减轻,他们知道,与其怨天尤人觉得别人的老婆好因而“心向往之”,还不如努力给自己老婆做个美容改变一下更为现实。

  当然,我们都不是证果的“阿罗汉”,自然也不会真正地消除“无明”,或者说不可能彻底把所有的事都“看开了,想开了”。但换一种思维看问题却未尝不可。就如辣椒,不喜欢者哪怕只尝一点,也会痛苦不堪。可是若对其习惯者,便能体会到其中却有无可替代的滋味……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33#
发表于 2019-1-15 09:42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9-1-14 20:42
这话是不确的。首先要确定,快乐从哪里来?仍是身体精神两种。身体快乐无外感官刺激,心理快乐无外精神愉 ...

我的意思是,佛以苦业为发端,来阐述人存在的根本性,可能是对人的一种否定。当然,佛家的苦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苦可能是有区别的,佛家的苦也许是一个哲学命题。哲学命题还有很多阐释——其实我不信佛,我可能更看重此岸。我离彼岸远着呢——远得几乎不存在。

32#
发表于 2019-1-14 23:04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19-1-14 09:24
赞同!问好老师。

赞同?没看不受待见吗?楼主都把本条屏蔽了。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20:42 | 只看该作者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19-1-14 18:38
很透彻、佛教可能就是从解决人的痛苦入手的。但佛教清空痛苦的同时,也把人的快乐清空了。

这话是不确的。首先要确定,快乐从哪里来?仍是身体精神两种。身体快乐无外感官刺激,心理快乐无外精神愉悦——然而感官快乐带来的是什么?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精神愉悦呢?如有聚终有散,有爱终有别,最爱的无外父母子女,可终究要生离死别。
所以佛家云: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其实只说受,分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然归根结底都是苦。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20:37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19-1-14 17:10
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嘛?

文中说的很清楚啊:无明。
29#
发表于 2019-1-14 18:39 | 只看该作者
很透彻、佛教可能就是从解决人的痛苦入手的。但佛教清空痛苦的同时,是不是也把人的快乐清空了。
28#
发表于 2019-1-14 18:38 | 只看该作者
很透彻、佛教可能就是从解决人的痛苦入手的。但佛教清空痛苦的同时,也把人的快乐清空了。
27#
发表于 2019-1-14 17:10 | 只看该作者
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嘛?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5:14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9-1-14 15:09
我猜是静脉注射。

:handshake:handshake
简直神一样的反应啊!不得不说:英雄所见略同
25#
发表于 2019-1-14 15:09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9-1-14 15:01
人家讲痛苦,18兄非要讲科学。
别说,真有个科学手段可以同时解除身体与心理上的痛苦。你猜,是什么?:l ...

我猜是静脉注射。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5:01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9-1-13 10:57
身痛而心苦,是物理作用映射到心的反应;身不痛而心苦,是感知引起的化学反应,如身痛。所以有“心如刀割” ...

人家讲痛苦,18兄非要讲科学。
别说,真有个科学手段可以同时解除身体与心理上的痛苦。你猜,是什么?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4:59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1-13 10:30
从佛教理今来讲,贪欲太多,人就会苦。但凡夫肉体,怎么能做到四大皆空呢?

如空老师此篇论述的详尽细腻 ...

其实主要的观点乃是佛教的观点,我只是借题发挥罢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4:59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1-13 09:00
凡夫子和士大夫都修佛,目的各有不同。凡夫子因为物质不能满足,修佛为了功利。士大夫已经名利加身,由于灵 ...

这句老兄可说错了,百姓和士大夫修佛,目的都是一样的。不要说这些在家众,出家众也大抵是为了功利。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不记得是谁了:有老僧劝人少有贪欲。其人答:我只是追求普通的名利,而你是想成佛,谁的贪欲更大呢?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4:57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9-1-13 05:02
如空弟:这三条可以这样理解吗?肉体的、精神的、物质的。期间,不可能没有一点交叉吧?

实际没有物质的。只有肉体和精神的。比如没有车,车是物质吧?但痛苦的乃是没有车的念头,是精神上的。比如没有饭,饭是物质吧?但挨饿是肉体上的。

点评

物质的,比如:丢失了钱财、失去了亲人、被骗上当等。。。不是吗?  发表于 2019-1-14 15:47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4:55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9-1-12 22:46
偶本来很开心的,但是看着这东西,感到了“痛苦”,啊哟嘛呀,抱住偶的小脑袋,这个书呆子念的经文怎么在偶 ...

苦就苦了吧,片云不沾身,那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装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19:30 , Processed in 0.05406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