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80|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子》帛书第五章注疏暨文白对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9-2-15 1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老子》帛书第五章注疏暨文白对照

            作者:徐闽苏
[原文]:
(五)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声(圣)人不仁,以百姓③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④与?虚而不淈⑤,踵⑥而俞出。■
  多闻⑦数⑧穷,不若守于中⑨。


[注]:

■:楚简本分章符号,楚简本《老子》释文(甲23简),但无前四句与后两句。今本五章。
①、仁:《说文》:“仁,親也。”《韓诗外傳·卷四》:“愛由情出謂之仁。”所谓“不仁”,即不作仁与不仁的分判而同样对待,无所谓仁与不仁,谓之“不仁”。
②、刍狗:chú gǒu  《玉篇》:“芻(刍),茭草。”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祈祷陈献所用,乃始用终弃之物。《庄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3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22:00 | 只看该作者
“多闻数穷”中的“闻”,也可以作“真理”来理解。
道是生生不息地发展着的;道之道说(道显示展现出来让看、让听、让感觉的事物),也是生生不息地发展着的;人类认知到的反映事物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语言概念(真理),也是在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增长中的。
可是,人类已经认知到的真理,总是有限的;每一个具体的真理也总是有边界的。一旦在应用真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之过程中,超出了真理语言概念意义上的边界,则这个实践就一定会出问题。
因此,我们党在历史实践中总结出的“三大法宝” 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把已经认知到的真理当做教条在实践中应用。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0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19-3-21 10:02 编辑

[文白对照]
(原 文)                        (译 文)

(五)                           

天地不仁,                   天地对待万物不作仁与不仁的分判与对待,也就无所谓仁慈,
以万物为刍狗。             把万物当做祭祀用的稻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                   圣人对待公卿族姓不作仁与不仁的分判与对待,也就无所谓仁慈,
以百姓为刍狗。             把公卿族姓当做祭祀用的稻草狗一样,任凭公卿族姓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                   天与地之间,
其犹橐籥与?                它不就象橐籥这样的中间空虚的管乐器吗?
虚而不淈,                   虚空流动不已而发声却没有穷尽,
踵而俞出。                   连续地鼓动它声音就愈多地生出。

多闻数穷,                   (要对事物进行了解与把握,只学习了解前人的认知成果是不
           够的,因为前人表述事物的已有的语言概念之名)听得再多,也有
            穷尽与不及的時候,
不若守于中。                比不上像射箭时保持在随时击中目标的跟随响应的状态里那
           样,始终保持在“认知主体的意识主动击中被认知客体,使之跟随
           着这个当下在场的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作出适时响应;让当下在场的
           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保持在一种‘无我’的空虚状态里,不被以
           往形成的既有的历史意识所左右、所干扰;让作为认知对象的当下
           在场的事物,自为的持续流动不已、进入敞开之境,形成一种为在
           场者所接受的、自行展开(绽放)着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呈现出
           来”的那种状态(场景)里啊。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10:3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语言概念是存在的家园”,则“存在就是语言概念解释的希望”,老子给出的“守于中”的方法,就确保了这个“希望”。而那些玩弄脱离存在基础的语言概念解释的语言概念游戏,不论其打着多么的高大上的旗号,都是丝毫没有希望的。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10:18 | 只看该作者
  反之,一旦在应用中把解释的语言概念与产生它的存在现象相脱离,也就是脱离了语言概念的存在论根基,不承认语言概念的各种解释之间原本就有的差异性,则语言概念的应用就变成了“语言游戏”。其最大的危害表现在:总有一些自命不凡的极权者,仅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任意割裂语言概念与产生它的存在现象之间的联系、任意改变关于语言概念解释的规则,以极权的形式,教条地形式主义地强制推行某一种语言概念解释理论,把人类文明的发展给折腾成一场空洞的语言游戏,结果却要让整个民族来为他们的错误埋单,代价大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如:历史上汉武帝、董仲舒,强制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改革,让发展中的中华民族进入了休眠,被迫原地踏步了两千多年,直至近代被世界列强打的几乎亡国灭种,才痛醒过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9:39 | 只看该作者
  在应用“守于中”方法的过程中,人聆听着当下的“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语言概念特征而用言语在说,人就成了表现上的说者;人在用语言概念表象着和创建着的对存在者的关系中,就必然采取陈述的态度;只是,人此时的言说,已经不是人主观上意愿的东西,而是对自然之物的转述;人此时的语言概念陈述,也始终都与人所面对的事物相符合,一种达到“锉兑解纷”、“和光同尘”的“符合”。于是,自然界、人类历史,皆源于此而存在于人的语言概念之中了,人类也因此走上了语言之道,语言也因此成了“存在的家园”,人类的文明,也如此这般地向着更高级发展了:主体、客体,理解和指称主客体的语言概念(包括逻辑),就在“守于中”的生存活动中,共同地成长了。认知主体自身也在这种辩证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幼稚走向成熟。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9:34 | 只看该作者
  《老子》第五章的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最后推出最为重要的“守于中”这个人类认知世界的途径和基本方法。人与动植物等生命体不同,人站在世界面前,按其本质具有语言、意识能力,而且在其生存过程中不断地追随着所面对的被表象的持存者,将之显示展现出的确定性存在者转换为人心灵中的意识,通过意识层面的语言概念来把握当下现实中存在者的存在意义、价值和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存在者的历史本源,进行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勇敢探索与实践。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09:47 | 只看该作者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1、“守于中”的方法论表明,只有在这种“保持击中”的场景中,认知主体才会产生对被认知的客体(存在者)绽放出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理解、领悟与认知,从而将指称这个存在者的存在意义、价值以及发展变化运动规律的语言概念揭示给出来。这充分表明,指称解释事物的语言概念不能与产生它的现象相割离,因为在“守于中”的状态里产生出来的这个“语言概念”,不但指称、解释了被认知的客体(存在者),而且认知主体通过从中获得的这个语言概念的中介,以对客体的理解、解释的反映,对自身的存在也产生了重新把握,进而理解、解释了主体自身。即:在“守于中”的场景中,认知主体通过在其中揭示出来的语言概念对被认知客体的表述的同时,理解、解释了主体自身、塑造了主体自身。于是,认知主体自身的存在,就依赖于主体能动的自为实践活动得到的语言概念的指导,并在这样的语言概念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与完善。故,这种源于自身的能动性的自为的实践活动,又被称为“生存”,所形成的主客体当下同时在场的所在,被老子称为“众妙之门”,指称事物或现象的语言概念、指称主体对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比较的评判结果的语言概念、以及表征主体对存在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评价的语言概念,将首次在这种场景出现,而后才得以广泛地应用在意识的层次上指导人们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2、“守于中”的方法论还表明,生存活动只有通过对那些在众妙之门中出现在语言概念化世界里的所有可意指的存在现象(包括历史流传下来的语言概念文本),进行连续的解读、理解领悟和认知,才能获得恰如其分的语言概念来指称该存在现象的意义、价值和发展变化运动的规律;生存活动形成的众妙之门中的主体,才能形成反思;才能确实成就主客体自身的成长。如此这般得到的语言概念及其各种解释的理论,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指向其所理解、解释的存在根基,各自以各自的方式言说自身对于生存的依赖性:精神现象学,在形象的目的论里显示展现它,宗教现象学,则在神圣的符号里显示展现它。由此得到的解释指称主客体的各类解释的语言概念,也一定不能与产生它的存在现象相割离。因为,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存在论仍然在对可意指的存在现象的解释工作中,即在对当下在场的客体的解释工作中和对主体自身存在的反思与解释中,一起形成一个解释的循环,跟随着众妙之门中道显示展现出来的持存者的运动而运动,从而形成了基于存在现象的多样性之上的语言概念解释的多样性。因此,从其中揭示出来的语言概念,就无法避免地存在着解释的风险,它无法摆脱与不同层次的解释和各种似是而非的解释之间的争斗。所以,只有把解释事物的语言概念与产生它的现象统一起来去考察,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对语言概念所指称、解释之事物的理解与认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7 1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19-3-17 14:55 编辑

  如此这般,一种有根据的“从不确定性的流动不已的变化持存者那里,认知其显示展现出来的确定性存在者的确定性的方法论就形成了按照这个方法论的要求,当认知主体主动面对当下在场的事物本身而不是其它,并跟随着当下在场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去作出适时响应;认知主体空虚历史上形成的自我意识,不被以往形成的既有的历史意识所左右、所干扰;作为认知对象的当下在场的事物自为的流动不已、进入敞开之境,形成一种为在场者所接受的、自行展开(绽放)着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呈现。在这样的场景中,存在者本身向表象性陈述呈现自身,认知主体的表象性陈述服从客体敞开呈现的语言概念特征的指令,如其所是地用这个语言概念来描述当下在场的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而存在者作为如其所是和如何所是的存在者,适得其所地成为意识层面上的语言概念所指称的对象。 此时,指称表述这个可以确定性意指的存在者的语言概念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就得以实现了,当下在场的事物的确定性也就被真实地揭示出来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7 1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19-3-17 14:38 编辑

  综上,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主动击中”被认知客体的场景;场景中主体的主观意识达到虚空的“”;场景中被认知客体的自行流动不已地敞开自身的“”。这三个涵义的集合,才是老子所说的“守于中”的“”所蕴含的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应有之涵义。
  理清了“”字的“击中、空虚的、流动的”哲学含义,老子给出的“守于中”这个从不确定性的持存者那里认知其中的确定性的方法,就好理解了,那就是:始终保持在“认知主体的意识主动击中被认知客体,使之跟随着这个当下在场的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作出适时响应;让当下在场的认知主体的主观意识,保持在一种“无我”的空虚状态里,不被以往形成的既有的历史意识所左右、所干扰;让作为认知对象的当下在场的事物,自为的持续流动不已、进入敞开之境,形成一种为在场者所接受的、自行展开(绽放)着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呈现出来”的那种状态里。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5:59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在这个敞开的领域里,存在者本身向表象性陈述呈现自身及自身特有的确定性的语言概念特征,以至于认知主体的表象性陈述服从敞开的客体的指令,如其所是地道说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而存在者作为如其所是和如何是的存在者,适得其所地成为可以言说的语言概念。由于语言概念的表象性陈述遵从这样一个指令,它才指向存在者,才是符合的;而如此这般指引着的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持存者所显现的存在者,才是真实的。客体事物这种自为行为的流动、敞开状态、是表象性陈述的正确性的唯一根源。因为只有通过客体自身行为的开放状态,当下“击中”场景中的敞开者才能成为认知主体表象性陈述之语言概念的适合的标准。如此一来,“冲”——“当下“击中”场景中正在进行着的事物(事实或现实)本身的自然流动以及总是持留于当下的敞开之境、系于一个可敞开者之为可敞开者的状态”,就成了获得正确认知的客观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及认知结果正确与否的参照标准。相对于这个“参照标准”,也足以看出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论调,是何等的肤浅与荒谬!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5:51 | 只看该作者
  其三,“中”有“冲”之流动不已的涵义。这个流动不已是针对“击中场景”中的那个被认知的客体而言的,指“当下在场的正在进行着的事物(事实或现实)本身处于自发的流动不已的状态下,总是持留于当下的敞开之境、系于一个可敞开者之为可敞开者的状况”。因为,基于“主动地保持击中的状态”、基于“主客体同时在场的众妙之门”、基于从不确定性的流动不已的变化持存中,有根据的转向指称存在者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的方法论基础。,首先必须开门见山地坚决地要求,去建立那种在当下给予我们尺度和标准的、现实的存在者的概念表象,以防止来自主观的意见和评判所引起的混淆。此时的认知主体适时响应的表象陈述,意味着让正在进行着的流动的事物对立而成为对象,它必须横贯一个与认知主体当下同时在场的敞开的对立领域,同时它又必须保持为一物并自行显示为一个持留的东西、一个正在进行着的流动的事物(客观的持存者)。横贯对立领域的正在进行着的流动的事物的这一显现,实行于敞开之境中。此敞开之境的敞开状态,首先并不是由认知主体的表象创造出来的,而是一向只作为一个认知主体“主动地保持击中状态”的关联领域,而被主体的实时响应的表象所关涉、所接受。表象者与被表象的对象(正在进行着的流动的事物)的关联,在“击中”行为发生的当下,向存在者保持开放,且总是持留于当下的敞开之境、系于一个可敞开者之为可敞开者的状态。这个被表象者自行开放的行为,本身就必须让它自己来充当“尺度”。这意味着:行为的开放状态,必须担当起一切表象之标准的先行确定,基于“击中状态的场景”,正在进行着的流动着的事物的自行开放行为,先行进入敞开之境,由那个自敞开之境而来的运作着的可敞开者自行开放出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3:3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表述性陈述之语言概念正确性的内在可能性,追朔到作为其根据的让存在者绽出的“自由”那里了,让存在者绽出,原本是不允许有任何外部强加的命令的,若有,存在者便被那命令遮盖和伪装了。因为“自由”,才出现了对必然性的解蔽;才为人提供出选择确定性的可能性;才向人托出必然之物(存在者)。那么,人的意识活动在主观上先在的任性愿望就不占有“自由”,也不可能看到真实,就像带着有色眼镜只能看到一种色彩,而看不到真实的色彩那样。能够获得符合的认知,是“自由”在占有认知主体人,唯有“自由”,感性实践着的人的意识活动,才能深入到作为客体的持存者之敞开状态和敞开状态中被解蔽的那个尚未被把握的东西(存在者)那里;唯有“自由”,才允诺蕴含在道说显示展现的持存者解蔽着的存在者内的语言概念,向不可见的人的意识领域,实现语言概念的移植或转换,进而,人才能在意识层面通过所得到概念来把捉这个解蔽着的存在者,符合存在者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命名”才得以实现。因此可以说,让认知主体人的主观意识保持在空虚的状态,是获得“自由”的前提,也是认知主体获得正确认知的主观方面的前提啊。解决了认知主体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才只是解决了获得正确认知问题的一半。还有一半不在认知主体这一方。接着需要解决的是被认知客体那一方可能出现的问题了,于是又引出了“守于中”之“中”的第三个涵义。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1:37 | 只看该作者
  其二,“守于中”之“中”有“盅”之“空虚”的涵义。这个空虚是针对“击中场景”中的认知主体而言的,指的是:“空虚当下在场的认知主体自身的主观意识、不固执于那些历史上掌握的既有的表象事物的语言概念”。也就是,主体意识不自己给自己限定一个主观的“内在尺度”。因为,人愈是独一地把自己当作主体、当作一切存在者的尺度,人就得以根据自己最新的需要和意图来充实他的世界;人会固守其尺度,并且不断地为自己配备新的尺度,却没有考虑尺度之采纳的根据和尺度之给出的本质,再加上既有的表象事物的语言概念总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从而人被自身以往的内在尺度将自身带入了迷误;这种固执的姿态又是不得不如此的,作为这种姿态,“今之道”(道当下在场的显示展现)不仅绽出地持续生存,而且也固执地显现为可以确定性意指的存在者,在当下的敞开之境中,顽固地守住那仿佛从自身而来、自在地敞开的持存者所提供出来的东西——确定性的存在者;而人的意识活动总是在自我固执的迷误中彷徨于歧途,因为他在存在者绽出之际习惯地固执于主观上源于历史所显现出来的确定性,从而在面对持存者当下的绽放(显示展现)时,已经主观地将自身放置在源于以往的迷误中了,如同”濯足溪水,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那样,总是有以前的意识活动干扰着当下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那种迷误与困惑。于是乎,只有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保持在“空虚的状态”,即“不自己给自己限定一个主观的‘内在尺度’、不固执于那些历史上既有的表象事物的语言概念的状态”,作为客观的正确性的内在的可能性之根据的“自由”才会出现,也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那些作为对象的每个仿佛与之俱来的存在者,才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当下的敞开之境及其敞开状态中,并置身于这种敞开状态中显示展现出其内在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出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基于这个“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主动击中客体的场景”,基于这个“主客体当下同时在场的众妙之门”,基于这个“不确定性中的基础的确定性”,也就是基于这个“从不确定性的流动不已的变化持存中,有根据的转向意识领域里指称存在者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的方法论基础。”,认知主体(人),才能从在场的不确定性的持存者那里,把捉其显示展现出的可以确定性意指的存在者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才能认知、揭示出指称该存在者的确定性的语言概念,进而来表象、命名这个存在者;才能保证指称该存在者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但是,这样的“击中”,仅仅奠定了正确认知的基础还不够,还要保证这种正确认知不受到来自认知主体自身的干扰才行,于是就引出了“守于中”之“中”的第二个涵义。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19-3-9 13:12 编辑

  这种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保持在“主动地击中”被认知客体的场景,为认知、揭示、表象、命名活动作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奠基,构成了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确立了不确定性之中追寻其显示展现的确定性的一个基础的确定性形成了从不确定性的流动不已的持续存在者显示展现的可以意指的存在者的语言概念特征那里,有根据的转向意识领域里指称这个确定性存在者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的方法论,为得到正确的认知奠定了基础如此之“击中”之涵义,乃是其所是,而不再是主观唯心的自以为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19:45 , Processed in 0.0600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