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5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蛀书记(2019年2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4-8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9年2月5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二卷《南朝,北朝》,从“五胡乱中华”写起,至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华区域结束。这一百多年,是中华历史最为“混乱”的时期,易中天将其提纲挈领阐述清楚,已属不易;更令我眼开的,他还从中梳理出“文化”之必然,将影响中华历史的这次民族大融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值得一看。

    风中的雨: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混乱”,首先表现在起始时间这个问题上。按理说:西晋灭亡,“五胡”入主中原;东晋迁至南方,维持上百年。这时,已经北是北,南是南,事实上的上的南朝、北朝已经形成。当然,此时的北方,除后赵、前秦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十六国的混乱之中,朝不成朝;而南方,虽皇权暗弱,却还维持着“晋”的道统,未有南朝的格局。所以,传统上,将420年刘裕代晋建宋称帝,算为南朝的起始;将439年北魏灭北凉,五胡十六国时代终,算为北朝的起始。在学术意义上,南北朝的起始时间,应该从439年起算。但易中天的《南朝,北朝》并不拘泥“学术”,而是按照事实,从“五胡乱中华”讲起。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混乱”,其次表现在南方、北方的朝代快速更迭上。北方,除北魏建国有一百多年外,其余的都很短暂,你方唱罢我登场,随便一个豪强都可称帝建国;南方,宋、齐、梁、陈四朝,每个朝代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这些朝代更迭中,虽也有魏代汉、晋代魏的“禅让”把戏,但更多的是屠杀,就是“禅让”者,也全不得善终。血腥建立起来的朝代,自然充满血腥,于是,每朝每代,血腥相继,令人瞠目。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混乱”,最重要的还是第三:民族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以及其下的部落,虽然入主中原,建朝立国,却内心向往汉文明,自觉向汉文明靠拢、学习,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汉文明。不但不再将自己视为“胡”的后裔,而自视为“中华”的当然代表,要建立一统的中华大帝国。在靠拢了、融入了汉文明,也给汉文明带入了生机,为易中天笔下的隋唐“第二帝国”(秦汉为“第一帝国”)新文明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基础。“杂化”的结果是,“旧汉”演绎为“新汉”,生命力更强大,文明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活力。
    风中的雨:在我看来,《南朝,北朝》的最大看点,是其第五章《再造新文明》。 此章分为:重归统一,淮河南北,长城内外,沼泽地,整合的力量。其最令我开眼的是“淮河南北”、“长城内外”、“沼泽地”三个部分。讲淮河、长城的分界,讲北方、南方的形成,等等。有些虽是历史史实,也常听说,但书里的内容,依然令我耳目一新,大长见识。正如易中天在其《后记:一国两朝,南方北方》里所说:“我的说法也许‘很不专业’,却很有文化。文化远比专业重要。至少对我来说,是宁可‘不专业’,也不能‘没文化’的。”的确,读易中天中华史,收获最多的,或许就是“文化”。

    2019年2月12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卷《祖先》,讲夏朝之前的中华史前史。从零星散乱的先古记忆、后人附会里,梳理出史前史的发展脉络: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他谓之:点、面、片、圈、国;从中外神话或传说中列出与之对应的人物或朝代:夏娃、女娲和伏羲、炎帝和黄帝、尧舜禹、夏商周。可备为一说。

    风中的雨:任何民族的史前史,都是一锅浆糊,我们也不例外。史前史,是历史之前的历史。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历史之前,哪有历史?史前史,其实就是糊涂史,甚至就是没有史。但史前史,却又必须研究,必须书写,否则,民族就会来历不明,就会失去源头。没有源头的水,终究要断流。不知来路的民族,哪能知道去处?不知来路,又不知去处,这样的民族,是无根的民族,是危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每个民族,明知史前史踪迹渺渺,却还是要想方设法去挖掘,去书写,甚至去“编造”。易中天说,他书写《祖先》的“导航仪有三个:直觉、逻辑、证据。”历史研究领域里的直觉,或许对于易中天有用,但依然值得怀疑。反正,我读历史时,是不相信直觉的。逻辑,却是必须的,再精彩的“历史”,如果与历史发展的逻辑不符,就只能是编造的历史,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当然,最重要的是证据,没有证据,史前史里的一切假设,都没用,都是无根之木,任何历史的学术大厦都只是空中楼阁。幸好,在研究史前史时,我们还有考古发掘,我们还有先古的神话与传说,我们还有其他民族史前史可以参照与借鉴。所以,在我看来,易中天书写《祖先》的重要手法和“导航仪”,并不是“直觉、逻辑、证据”,而是:考古发掘、神话与传说、参照与借鉴。但不管怎样,易中天梳理出的史前史发展脉络: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是符合人类发展进化逻辑的,也是有出土文物佐证的。他对于神话与传说中人物的历史处理,很有道理:这些人物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代表,不同的代表,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人类的某个发展阶段。有了此说,女娲是不是蛙、伏羲是不是羊、黄帝是不是熊、鲧是不是鱼,大禹是不是蛇,都不是重要的事情了。因为,他们不是“人”,甚至可以说不是“人”的代表,他们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一个阶段的文化符号。以此平和的心态,对待史前史,或许才是真正的研究史前史的态度。史前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终究太久远、太模糊了,不需要也可能把它弄得纤悉无遗,如果硬要把史前史当成“历史”,一是一二是二地研究,很容易进入“编造”的怪圈。如此得出的成果,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只能是“纸上的历史”“笔下的历史”。

    2019年2月17日
    《汪曾祺全集》第4卷,是散文卷首卷,辑作者1941至1986年的散文作品。多数读过,甚至多次读过,少许第一次读。1950至1958年的,除一两篇,都是初遇。1959至1979年,作者的散文创作是空白。按年代顺序读,能读出文字的逐渐圆熟和文章鲜明的时代特色:早期稍诘屈,后来散淡书卷。

    风中的雨:汪曾祺的散文,读得最多的是他后期创作的作品。这些散文,在我看来,最大的特点是散淡、典雅。他并不想通过书写,拨疏出什么高深的道理(或许想,却偏偏将其深深地隐藏起来),只是细细写来,娓娓道来,把景、物、人、情,写得新鲜灵动却又文雅端庄,活色生香却又淡然出尘。但这些特点在他的早期作品里不太容易见到。1月,读梁由之主编的“汪曾祺作品”第4卷《前十年集》,里面选了一些1949年前的散文作品,与他1949年前的大部分小说一样,这一时期的散文,有很浓的“现代主义”味道,读来诘屈聱牙。所谓诘屈聱牙并不指其文字、句式,而是指其章法、意蕴;跳跃得看不见跳出、升起、跌落的轨迹,看不见着地时应该在沙地上留下的脚印;灵动得东一榔头西一锤,前面大红后面绿,令人找不着北;好不容易觉得领会了其意蕴一二,但认真思索却是什么也没抓住,文字在眼前实实在在,文字背后的东西却难见其庐山真面。总之,与其后期作品的反差很大。这种反差,是我不太愿意读汪曾祺早期作品的原因。但我读书,总有期待,总觉得他的早期作品不会全部如此,肯定有适合我胃口的东西。于是,从头读来,寻找可心的篇章。于是,边失望边希望,边希望边失望。幸好,汪曾祺“前十年”的作品,终究是少数,而更多的是1980年后创作的。这也使汪曾祺的文字文章在我这里,有一种散淡的视觉印象和柔软的大脑记忆。读他的文字文章,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抵抗,是透过滚滚红尘向远方、向天边的眺望。我喜欢这种不切实际的眺望,我愿意抵抗自己个人或者环境的庸俗。一句话,我喜欢读汪曾祺。以前,反复读过不同的单行本、集本;现在,还要反复读他的“全集”。
    风中的雨:1950年至1979年,汪曾祺只在50、51、52、56、57、58年创作有散文,53、54、55年、59年至79年间没有散文作品,至少是“全集”没有搜罗到他这一时间段的散文作品。50年至58年间的11篇散文作品,56、57年的比较“文”,算得上真正的散文;其余几年的,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政治氛围。除56年的《冬天的树》《下水道和孩子》和57年的《国子监》,其余的是第一次读到。从这一时期的文章里,可以看到一个在时代潮流里努力“向上”的汪曾祺,与其后期的散淡、典雅有很大的差距。文章虽勉强也有汪曾祺的味道,但更多的却是时代的印痕,一读便知其底里、意蕴。
    风中的雨:这次按着时间顺序读,读出了汪曾祺散文的另一个特色:书卷。是的,汪曾祺的散文,有浓浓的书卷气。书卷气,处理不好,往往会被认为是“吊书袋”。但汪曾祺却处理得很好,文章里满满的书卷气,读来令人舒爽,令人长见识,甚至令人感觉不出来。读了很多年汪曾祺的散文,我竟然没有注意到他文章里的书卷气,要不是这次读他的“全集”,他散文的书卷特色或许依然会游离于我的视野之外。书卷气,以广博的阅读、丰富的学识为基础,文章里的书卷气,是“杂家”“腹有诗书”的体现。这种体现,是自然的,水到渠成,不做作,不自以为是。1984年,汪曾祺写过一篇《葵•薤》与《水母》一起,以《随笔两篇》之名,刊发于《北京文学》1984年第11期。其写“葵”,从汉乐府《十五从军行》说起,说全诗“平淡而真实”,“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然而其中的一句“采葵持作羹”却令他迷惑了多年,直到读了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才从吴其濬的研究里知道:葵,就是冬苋菜。到此,疑惑虽解,却并不收笔,继续考证葵的前世今生。这一考证,不得了:“葵本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经》《齐民要术》和古诗文常有载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但到“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十五从军行》也是读过的,读时没想过“采葵持作羹”一句里的“葵”是什么,顺着读下去,读完,也就完了。读了汪曾祺这篇文,才知道一个简单的“葵”里,有这么多的生活、历史、文化。只是,要弄清楚这些,没有深厚的积累,是不行的。只看汪曾祺文中点到的书,就“杂”得可以。因为这篇文,我也把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买了回来。只是,一直放在书柜里,连塑封也未打开。这样的例子,在《汪曾祺全集》第4卷里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他的游记里,体现得最为充分。他的游记,虽记景色,却不重景色,往往“岔”到人文的园地,引经据典,讲与此相关的历史、掌故、传说等等。不管别人怎么看,至少我读来,很觉过瘾,很有味道。喜欢汪曾祺的散文,喜欢他散文里浓浓的书卷气。
    风中的雨:读《汪曾祺全集》第4卷,发现一处错误。1985年8月,汪曾祺写过一篇名为《八仙》的长篇随笔。写到吕洞宾时,有一句话:“他后来,到了元朝,被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全真教为道教的一派,即北京的白云观邱处机所信奉的那一派)的宗师,地位很高了。”读到这句话,总觉不顺畅。不敢相信汪曾祺会写出这样有语病的句子,不敢相信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的认真编纂的《汪曾祺全集》里会有这样的有语病的句子。如果是排印错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功夫就还有值得认真修炼的地方;如果是汪曾祺的书写错误,编者似乎应该在此注一下:原文如此。不管怎样,编者、印者,都有责任。

    2019年2月23日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是中国文联“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库”版本,简体,竖排。十一篇散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从桃源写到凤凰。一直以为沈从文的散文只是清简、唯美。重读,除读出对故乡、对处于底层人的赞美尊崇外,还读出对世道、人心的关注。才明白:好散文,必须有大视野,大悲悯。

    风中的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买过一本《湘行散记》。是我买的“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库”的第一本,后来还买了一本朱湘的《中书集》。《湘行散记》,很认真地读过;《中书集》,一直未读。前年,在“孔网”买了一套“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库”,共三十本。原先的两本单本,送朋友了。这套书,选题很好,原版重印,也有味道,但质量却不是想象中那么好。一是虽竖排,却变繁为简,失去了“原版”的真正底蕴;二是繁变简时,多有错舛,令人失望。也有好处,最重要的好处,是没有删减、变文,不为圣者讳,对于一些彪柄史册的人,甚至伟人,都是直呼其名。所谓“原版”之“原”,或许是指文本之“原”,而不是指版本之“原”。
    风中的雨:认识旧时的湘西,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入口”。从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可以读出旧时湘西的景致、风俗、人物、人情等等。但《湘行散记》里,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从这些引发出的思考与感慨。按我的理解,《湘行散记》里,沈从文的文字有三个层次:一是对自然景物、身边人物的描写,这是文章的主体。这些对景物的原生描写,对人物的人文描绘,使沈从文故乡的山水景物、沈从文回乡接触到的故人乡亲,跃然纸上。二是从景物、人物向内里的延伸、思索。这些思索,有时是对他者的,对文里看似低俗蛮野人物“原生态”的尊崇;有时是对自我的,由景物、人物而引发对“自我”人生意义的思索。三是从景物、人物向外的扩展。这些扩展,涉及当时混乱的时事、纠缠的政治、地方及至国家的历史,甚至与很多年后的政治、历史依然相关。原来,沈从文并不只是津津于自我、故乡的唯美作家,也不只是注重“人性”、“人道”的人文作家,他其实有更大的视野、更大的悲悯。我们过去、现在,对沈从文认识,或许都还局限在一个“框”里。这个“框”,既有别人强加在沈从文头上,今天依然存在影响的;也有我们读沈从文的文形成的,一厢情愿的。我们今天,或许才读出沈从文丰富性的一部分。沈从文的文字里,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领会、去发现的内容。这,也是沈从文对于文学、文化,甚至文明的意义。

    2019年2月25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卷《国家》,主要讲国家建立,历史开始,人类进入文明。用巡航的方式,鸟瞰世界各古文明建国的不同经验,通过对比,探索出中华民族国家建立、延续的独特性。易中天的概括能力很强,抽象出来的“规律”颇引注目。只是,说该书是“中华史”不太恰当,谓之为“国家”的世界史更准确。

    风中的雨:《国家》虽是“易中天中华史”的第二卷,但内容却大大偏离“中华”,更多地涉及世界各古文明,甚至近现代的国家形态。所以,这部书,在我看来,不是“中华史”,而是关于“国家”的世界史。这样也好,在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下,通过不同文明的对比,更能看出中华文明、历史的独特性。第四章《谢绝宗教》的“巫术的儿子”一节。在这一节里,易中天的概括抽象能力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虽不一定正确、准确,却令我眼界大开,深以为然。他说:“巫术不是‘伪科学’,而是‘前科学’。”“科学,是巫术的‘嫡长子’。”他说:“因为科学并不万能。”“因此,巫术还会有两个‘儿子’,这就是宗教和哲学。”他说:“巫术还有一个‘女儿’,这就是艺术。”最后,他总结说:“巫术,是人类文明的‘胎盘’。”第五章《告别图腾》里的观点,也很有意思:图腾在埃及,变成了众神;在罗马,变成了法;在中国,变成了祖宗。正因为易中天的这些书写,所以我一直认为:易中天的“中华史”,不是严谨的历史学术著作,而是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历史随笔。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20:30 | 只看该作者
鲜然 发表于 2019-4-25 10:03
牛人一枚。仰望一会儿。
这个仰望不能久了,久了脖子痛。

瞎读一气,虽多,却乱。
17#
发表于 2019-4-25 10:03 | 只看该作者
牛人一枚。仰望一会儿。
这个仰望不能久了,久了脖子痛。
16#
发表于 2019-4-15 07:27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4-14 09:54
如果选读,建议从1980开始读,首读小说。他最好的,是小说。

嗯,好,谢谢字母老师。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09:54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4-14 09:20
自今日起准备读汪曾祺一套,居然不知从哪开始读。字母老师给个方向?

如果选读,建议从1980开始读,首读小说。他最好的,是小说。
14#
发表于 2019-4-14 09:20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4-13 11:11
就是就是。过段时间,再翻出来看,会想起这书的大略。

自今日起准备读汪曾祺一套,居然不知从哪开始读。字母老师给个方向?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11:11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4-12 16:50
不容易忘记,不然,读过的许多,时间一久真的不记得了。

就是就是。过段时间,再翻出来看,会想起这书的大略。
12#
发表于 2019-4-12 16:50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4-11 20:42
读完即记。留下这些潦草无序的文字,只是告诉自己:读过。

不容易忘记,不然,读过的许多,时间一久真的不记得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20:45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9-4-9 14:59
跟踪学习。风雨老师随读随记的方法真的值得效仿,我过去喜欢在博客这么随手记,现在偶尔翻出来看看,还是很 ...

随手记,或许因为刚读过,所以感慨多一些,真一些。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20:44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4-8 23:03
读汪曾琪的篇章特别让人叹服,有对比,有思考,有延伸。
有点好奇风雨兄除了读书还有其他什么爱好?

读书之外,偶尔与家人、同事、同学一起打打麻将。很俗很不雅的爱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20:43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9-4-8 21:30
读书多,读得精致,并且梳理得很条理,字母老师的字让我受益颇多,谢谢

一书一记,多是流水账,无甚意义。
8#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20:42 | 只看该作者
山渐青 发表于 2019-4-8 17:57
老师读书读得真细,了不起!

事少时间多,瞎读读。
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20:42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4-8 17:44
字母老师的蛀书记无疑是书话评论的一道美丽风景。每次读,都有点迫不及待。每次读,都受益匪浅。
感谢推介 ...

读完即记。留下这些潦草无序的文字,只是告诉自己:读过。
6#
发表于 2019-4-9 14:59 | 只看该作者
跟踪学习。风雨老师随读随记的方法真的值得效仿,我过去喜欢在博客这么随手记,现在偶尔翻出来看看,还是很有收获的。在风雨老师的这篇文章里,对汪曾祺的作品再次进行梳理,同样收获很大。
5#
发表于 2019-4-8 23:03 | 只看该作者
读汪曾琪的篇章特别让人叹服,有对比,有思考,有延伸。
有点好奇风雨兄除了读书还有其他什么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00:00 , Processed in 0.14969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