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96|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也谈译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 1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不是丰子恺,我不知道《源氏物语》会不会那么让我难忘。

    一个人与一本书的机缘有着许多的偶然性,一本好书就象一个挚友可遇不可求。对于外国作品更是如此。外国文学以其相异的意识形态与风俗人情世态的呈现,使它对他国的文学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有时它会改变我们的文学观,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影响,以受众来说,可能是一代甚至几代人,一国一洲或者全世界的人,以时间来说,有时是跨越几个世纪的。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源氏物语》那种绮丽奢靡的风格,尽管它深深的哀伤格调颇能让人沉醉,但是除去原著本身许多重复的情节描写容易让人疲倦,看过的读者总是会对那些精短凝粹的句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景物的素描般简练写画风格,自然就衬托出人物的悒郁惆怅,深得汉学精髓。《源》写于公元一世纪,彼时的日本崇尚汉文化,文中贵族人物更以作汉体诗为雅为荣,紫式部又是一个有机会深入研习汉语的宫中女官,翻译这部作品,没有相当的国学修为,很难把这本传世名篇表达得如此淋漓,尤其是输入中国这个汉文化的源头国。因此,在我看来,丰子恺的译本能让我遇上,真是三生有幸。在看这部小说时,似乎眼前就能浮现出丰子恺用语言再现的一幅画面,那是揉合了道家风骨与禅学神韵的画面:疏寥的枯枝,落英的庭院,正褪去红颜的绝色女子……无尽的嗟叹感喟似乎都在其中了。也许带上译者太多个性色彩的译品有些不忠之嫌,但是,正是译者独特的风格才真正体现甚至超越了译作本身的魅力。(这点值得商榷,因为译作对原著的超越是很违反翻译的基本原则的,但在我看来,确有这种现象,翻译本就不是对等的一项脑力工作)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但人的知识是有界限的,这个界碑有时是语言。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语言就有4000多种语言。就文化出版来说,出版大国多在西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版物消费大国,必然需要翻译事业的跟进。没有译者的桥梁作用,再好的作品,要实现跨文化交流都是不可能的。有资料说,电影《阿凡达》的导演就请语言学家专门创造出一种纳美语,在让我们佩服他的独特与执著外,也其实也促进我们对语言的思考:一种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新的语言会不断吸收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异质文化养分,发生很大的变化。失去当时的时代,语言的翻译就会变得很困难。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语言关只是其中很重要但是最初步的一关,要真实传神地翻译一部个性特色浓厚的外国作品,翻译家还要具备相当深厚的文学水准、相当坚韧的毅力。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中国,一大批对翻译事业有着极高责任心与热情,不倦做着这项工作的先辈,这才使我们才得以窥见外国文学百花园的朵朵奇葩。上世纪以来,日本文学作品不断登顶诺贝尔文学奖,许多传世精品也逐渐被中国的作家和读者熟悉,比如川端康成的《雪国》,三岛由纪夫的《春雪》等,可你知道为了把这些佳作传入中国,专攻日本文学的译坛伉俪叶渭渠、唐月梅夫妇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叶渭渠为了真实再现主人公的生活专访和心理活动,专程到日本新泻县越后汤泽了解驹子原型的艺妓生活;当由于政治的原因,使〈春雪〉遭禁,又使为此付出无付心血甚至感情的唐月梅几多心痛?在看《魔山》这部意蕴深厚的传世名著时,你除了感叹托马斯·曼这部深具哲理与思辨的作品意境宽广、语言隽永,还应该记住杨武能,为了翻译《魔山》,他前后耗时20多年,才使得这本大部头以它最贴近真实的面目与中国读者见面,而他最后一次(也是第二次)重译这部巨著时,已经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读懂这本巨著,需要的不仅有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以及音乐、摄影等专业知识,还需要赌博甚至接灵术等知识,要准确传神地表达,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而对他来说,攀登《魔山》这二十年也是他收获早丰的时期。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翻译的这种艰辛的工作多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许多享有重望的翻译家如杨宪益、郑克鲁、郭宏安等,多年研习文学与语言,浸淫其中,文学素养已臻相当高的境界。按时下许多人的想法,如果改走写作路线,登上名利的顶峰应该是更便捷的,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坚守翻译这个寂寞的事业,这才是最可贵之处。就象施康强在《翻译家的无限风光》中说:“文学翻译虽然是国际上也是一个受尊敬的职业,与作家还是不能等量齐观的。”当你翻看象砖头一样厚的《萨特全集》时,有没有想到这也有施康强的心血?按国际惯例,译作封面只印作者大名,译者名字只在扉页出现。而且,除了鲁迅和傅雷、杨绛等人出过译本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即使译作等身,也从无译本集问世,这点更是无法与作家相比。在中国翻译界,最高荣誉就是鲁迅文学奖彩虹翻译奖,你听说过这个奖项吗?即使听过,你会羡慕吗?
     
    比较翻译与写作这两种精神劳动,可能大多数人认为写作创造性强,而翻译较为机械,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翻译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尽管忠实于原著(也就是翻译中信的意义)是翻译最起码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历史信息大不相同,一个词语的歧义、多义现象造成的理解偏差,作家独特个性、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特殊性、写作时一些隐秘的心理而造成的曲折表达等等,都会对译者的理解甚而翻译造成障碍。面对千人千面、意蕴深广的名著,翻译者不但要掌握大量翔实的背景资料,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甚至是激情与魄力,才能用母语充分表达这种种曲折气象。有时候翻看一些名著的五四时期译本(包括鲁迅的),那种夹白夹古的语言,多少使作品的魅力打了折扣,而后来的译本就没有了这种生涩的味道。比如处理外作中的古诗词,有的翻译家选择用中国的古诗词韵律与之对应,有人则斥之为迂腐、造作,坚持用外语习惯翻译;至于在翻译中,与前译反复比较榷而不果、看过原著,感觉译作总缺乏意境与味道的现象就更是比比皆是。这也证明了翻译工作是要求创造性,体现时代性与个体特性的。

    说到翻译,许多翻译家都提到一个有趣的极限理论:时代变迁要求译本的不断重译,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译本各有千秋,几乎每一个后译本都会借鉴前译的经验,但都会有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是围绕原著的,翻译的不断完善化的实践就是向原著核心的无限接近,但永远不可能与原著实现真正的等同,这可能就是翻译真正的意义与魅力。有时候,由于几十年对作品的深度钻研,译者对作品的理解甚至会超越作家本身,他们在翻译中挖掘出的作品深意有些连作家本人也没有意识到,因此,一些翻译家与作家成为挚友的佳话也不是特例。当然,这也证明了伟大作品不断重新研究与翻译的必要。


    在《一本书和一个世界》这本书里,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们如杨绛等,回忆了他们将经典外著介绍到中国的历程,对于一直学习外语喜欢外作的我来说,资料性、艺术性都达到了令人眩目的高度,相当令人惊喜与震撼。在这本中,我知道中国是个翻译大国,翻译也曾有过天堂时期,比如清初的林纾不仅拿着特高的稿酬,也使自己的名字取代作者成为译作的品牌,但那已然成为历史。时至今日,翻译对文化的推波助澜作用越来越明显,自身也不断繁荣丰赡,翻译工作虽然仍然寂寞,翻译事业却迎来了又一个盛世。

    文化、文明的碰撞会使文化的形态与内涵发生巨大的嬗变,历史上许多文明兴衰的事实都证明了,异质文化的冲击与渗透才能催生更高形态的文化与文明,翻译就是在不同文化、文明这间搭建的一座彩虹桥。但是,果如施康强所说,有一天,世界语成为可能,文化的交流没有了语言障碍,翻译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能不能更好地体会不同文明的富丽?
(2010-6-1
20:00)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飞飞儿 于 2010-6-3 10:4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6-2 13:4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观点鲜明,很有思想深度,学习了。向所有的译者致敬!问好!
3#
发表于 2010-6-2 14:17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氛围浓,颇有意蕴。不过,字太小了,吃力。
4#
发表于 2010-6-2 15:29 | 只看该作者
字太小了,看着费劲。问好飞飞儿。
5#
发表于 2010-6-2 15:53 | 只看该作者
翻译是个寂寞的事业,因为是个寂寞的事业,才是最可贵之处。我简单地看了下《源氏物语》的简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也是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作者从译事的诸多过程着手,充分地说明了伟大作品需要不断重新研究与翻译的必要性,同时以细节诠释着译事对人类文化事业的重大贡献。好文。精华支持!
6#
发表于 2010-6-2 16:00 | 只看该作者
飞飞儿的这篇,好。文字好,意蕴好。
7#
发表于 2010-6-2 16:03 | 只看该作者
充满文化的内涵,学习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永飞 于 2010-6-2 13:40 发表
文章观点鲜明,很有思想深度,学习了。向所有的译者致敬!问好!


说起来,文章的许多观点还是出自那本书,但我和你一样,真诚地向所有翻译工作者致敬!
问好!
9#
发表于 2010-6-2 16:08 | 只看该作者
应当好好学习,知识性也强。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6-2 14:17 发表
文化氛围浓,颇有意蕴。不过,字太小了,吃力。


谢谢阅读!不过,我觉得字已经不小了,我平时用的字体还要小些呢。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6-2 15:29 发表
字太小了,看着费劲。问好飞飞儿。

谢谢娴版跟贴!是不是我们的显示不一样?我觉得三号字应该不算小。
也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6-2 15:53 发表
翻译是个寂寞的事业,因为是个寂寞的事业,才是最可贵之处。我简单地看了下《源氏物语》的简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也是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作者从译事的诸多过程着手,充分地说明了伟大作品需要不断重新研究与翻译 ...


谢谢杜版阅读点评!重回网络,很是高兴再见你们!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乔举平 于 2010-6-2 16:03 发表
充满文化的内涵,学习了。

看了些参考书,希望让大家多些对翻译工作的认识,我觉得,中国的翻译家很伟大!
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满园 于 2010-6-2 16:08 发表
应当好好学习,知识性也强。

谢谢,共同学习!
15#
发表于 2010-6-2 17:34 | 只看该作者
翻译的工作也是很至性情的,虽然枯燥,但你要陷入,怕是也会在枯燥上生花,就如同练琴一样,我时常用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磨手指,深感枯燥,不知不觉就钻进枯燥中去了,无比安心,无比自由。枯燥地反复进行一种练习,心身俱有所获,美的领悟也会慢慢到达,使人忘记某些痛楚与烦恼与不开心的事物,无论是哪一门类的研究和破解,都可以即生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诲。在万般枯燥中,突然就盛开出一朵一朵灿烂、绝美的奇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 04:41 , Processed in 0.08917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