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20-12-21 17:17 编辑
百花开而春至,百川汇而夏至,百草黄而秋至,问候来而冬至。冬至,预示着你:机会将至、好运将至、成功将至、幸福将至,健康快乐!
早上打开手机,看到微信中满满地都是冬至节的祝福,祝福的话语如温柔的手抚过心灵,“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那份孤独化作缕缕轻烟随风消散,心中暖意升腾。
悠悠岁月,大美中华,礼仪之邦,渊远流长。在幼小的记忆里,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只过新春、端午、中秋三节。如今节日繁多,充分展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之情。
冬至后,腌腊肉。乡村的冬至是年事登场的日子,年味儿跑着钻进鼻腔里来。在我的童年时期,冬至节虽不当节日过,却是让人期待的日子,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腌腊肉,弄得屠夫忙都忙不开。有时家里的一锅开水都开几遍了,屠夫还没能赶过来。
我问,妈妈,为什么大家一定要选在冬至节才开始杀年猪呢?
妈妈说,在冬至节后腌腊肉才不会坏。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
妈妈说,冬至节后最寒冷,天气冷,细菌少,肉才能保存。
屠夫过来后,五大三粗的几个大男人把年猪从猪栏里赶出来,父亲拍着猪的屁股露出了他难得笑脸,母亲上前去拍了拍了猪的脑袋,做最后的道别,当猪被按在台板上,刹那间母亲的两行清泪就滑了下来。千把食万把糠喂出来的猪,天天要见面的猪,天天都会在猪栏里嗷嗷叫的猪,马上就成为砧上肉,口中菜,心里难免生出不舍、可怜、无奈之情。又说道“蓄牲,这辈子你是来报恩的,下辈子投胎做人吧。”
我总想在一旁看热闹,母亲却把我推进屋内关上门,她从来不允许我看到屠夫杀猪的血腥场面。猪挣扎嚎叫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屠夫在外头喊,开水准备好了没有,不要熄火,死猪不怕开水烫。
屠夫的功夫了得,刮毛,开肚,取下水,约摸30分钟后,白花花的猪肉就摆在了案板上。母亲会拿一些猪肉、猪肝、猪肠、猪大骨、猪血进厨房做杀猪菜。
父亲在外帮屠夫打下手,忽然走进厨房问,孩子他娘,你有接全部的长辈来喝血酒了吗?家里的酒放在哪里了?
母亲一边炒着菜,一边答道,全都接了,你再去催催;天冷,吃饭前你要把酒温一温。
苏东坡在一首《冬至日赠安节》写道“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当时事父兄,上寿拜脱膝。”说的是小的时候过冬至,给长辈和哥哥辈磕头都要把膝盖给磕脱节。我想乡村喝血酒便是民间风俗中尊敬长辈的另一个具体表现。这些风俗在岁月的长河沉淀,方式不同却意义相通。
各式好菜摆满了一圆桌,长辈们有序入座,他们一边吃,一边聊天,聊今年的趣事,聊今天的收获,聊来年的希望。爸爸在一旁敬酒敬菜,添加炉火。孩子们自觉地靠边站,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大快朵颐,奶奶会依次拿着小孩子的碗,给孩子夹满满一碗菜,肉会放在最上面,闻着看着就香。奶奶还会对妈妈千呼万唤,让她赶快吃饭,妈妈嘴上应承着,却一直在外忙碌。收拾猪毛,清理脏污,肉菜分门别类归置、盐制。这才发现,一年到头忙着喂猪的人,却是吃饭最迟,吃肉最少的人。
如今,乡村早已不会每家每户喂猪了,冬至杀年猪的景象只会在回忆里出现。是我们这一辈人没有将喝血酒的事情传承下来,但中国人特有的节日节气里的温情感情不会消失,办年货的钱已转到父母的银行卡,回家过年的行程已上日程,一个祥和欢乐的年,正在家乡等着我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