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534|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六经责我开生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7-8 1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经责我开生面”

武俊岭

  冬天寒冷,夏天就酷热,这似乎是规律了。热热也好,出出汗,或许能够排排体内的毒素。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污染太多了。但是,出汗是否能够排毒,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就像下面我要说的话,也只是说说我的认识而已;最多,是一家言吧。

  1、王船山诗云“六经责我开生面”,对我触动很大。但我所理解的“六经”, 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前几年,我们聊城的临清这里出去的一个大学者季羡林,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他的意思是东方文化到了厉害的时候了。他的这种观点,与同是聊城人的傅斯年相比,就显得狭隘了。傅斯年的主张是“真理不分东西方”。

  2、就我读过的文学作品而言,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少人性资源。比方说《红楼梦》,这是中国最好的小说了。但是,写起人物命运来,其爱憎深受那个时代的影响——文学史家的行话是“时代局限”。我觉得这不能怨曹雪芹,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本就缺少人性。特别是女人,没有地位、没有尊严。晴雯之死,作者写来并无热度。这点,让我读来倍感压抑。

  而看看西方文学,由于文艺复兴的巨大推动作用,作家们对人性体察十分深透。《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虽然对男女情事有所描写,但没有一点“脏”的感觉。《基度山伯爵》,写人的报复行动——基度山本人觉得行动有点过了,但读者并不感觉过——因为爱德蒙.邓蒂斯(基度山)所受的苦难,生不如死的苦难太深重了;这点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同情。让人佩服的是作者的态度,对各类人物的爱憎极有分寸——这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悉。

  3、中国的战争文学,像样的不多。内容上,战争场面的惨绝人寰、人们面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人们对战争的复杂感受等等,都描写得很不到位。看看《西线无战事》,看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看《第四十一个》;一比较,我们的鉴别也就出来了(这点不多说了。有心者可细心阅读一下)。不行,我们还真的不行。不承认,更不行!

  4、蒲松龄是值得佩服的,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写出《促织》,写出《婴宁》、写出《司文郎》,很不简单了。但是,我们现在看他的小说,眼光就应该高一些了。他的小说,技巧性很强——主要是语言有气魄——或许是情郁于中而发为言的缘故。但是,文学是需要审美的。以审美标准衡量他的小说,上品就不多了。蒲老先生年青时爱情就不得志,成年后给孙县令当一个幕宾;看着人家三妻四妾的,难免不生艳羡之心。这样,他在写小说时,便充满了对美女的意淫心理。他写女性美丽对男士的震撼时,往往会写出“虽南面王不易也”的夸张之句。王之极权,尚不足与美女对等;可见蒲老先生把美女看得多么重了。有了意淫心理,写作时就很难进入审美境界了。

  5、近来费时半个月,把《基督山伯爵》细看一遍。这是一部以情节曲折、场面惊险著称的小说。与中国历史上以情节取胜的小说相比,此书很有特点。作者虽然对情节十分重视,但对人物也同样重视。小说描写人物,极具功力。举几个例子吧:“基度山的嘴上虽带着微笑,可他的内心里却发出了一声怒吼。”“他现在只剩下视觉与听觉,在他这个只配进坟墓的躯壳里,只有这两种器官给添上了一点生气,像是一炉死灰里的两点孤独的火花。”“他的微笑使基度山想到画家们在画废墟的时候常常喜欢连带涂上去的那种病态的月亮。”像这样的描写,不要说《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没有,就是当代小说家笔下也不多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呢,那就不可救药了。

  6、中国书,我还是看过的,那是在三十岁之前;看得还很多。那时正参加自学考试,自先秦至清代,差不多每个朝代的代表性作品都看了。平心而论,中国书里有好东西(主要体现在先秦诸子之中。汉武帝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是极大的摧残。自先秦至清代,中国散文从内容到形式,变化发展较大,成就应该肯定——比如桐城派,就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并非“谬种”二字可以贬低的。)。但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对人的压迫太厉害了。因此,中国书里的毒素很多。看中国书,如果没有强健的大脑的话,往往便会中毒。对此,我在数年前有达分析,分析一位友人所受的古书之毒;大致有这么几点:一为皇帝情结深存脑中。二是思想陈腐,没有现代意识。三是用古诗文成句代替自己的思考。四是行文夸饰无度(受汉赋影响),无视事物本质。五是乐于无聊,捧官商之臭脚;自甘卑下,打秋风以获利。

  真理不分东西方,哪里有真经,我们就应该往哪里去取。这是很简单的事,用不着争论的。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7-9 08:29 编辑 ]
47#
发表于 2012-7-16 10: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应该向武兄学习,多读点好书,多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46#
发表于 2012-7-9 16:22 | 只看该作者
此时再阅此文,别有意境。
特此一顶,问好武兄。
45#
发表于 2010-7-17 21:25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大家对三言二拍喜欢的还真不少,其书果然是良莠不齐,要有选择才是。但其对平民的关注的确是四大名著中所没有的,这一点就值得尊敬。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4: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0-7-16 10:24 发表

呵呵,不错,期望早日看到武兄大作。

谢谢!争取早日开笔。
写作,在我只是乐趣,只是修养精神的方式。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10-7-16 10:13 发表
  我也有着与武先生一样的观点。
  对《四大名著》,我也不怎么看好。对《红楼梦》,看研究文章倒觉有趣,读小说就觉沉闷,阅读时也实在难以看到民主思想的火花;《三国演义》总体上是颂扬战争、颂扬战争英雄的 ...

谢谢李兄!
三言二拍,水平不齐。但拣好的篇什可以重复看看,与意大利的《十日谈》可对比一下。水浒是诲盗之作。
42#
发表于 2010-7-16 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10-7-16 09:22 发表

明朝历史,写的人是不少,但写得好的不多。呵呵。
历史研究,特别是断代史,其兴趣不知从何而来。
据李洁非的说法,魏晋胜于两汉,两宋胜于唐代,明代也比清代有意思。
把一个断代弄熟,也不易。史料浩如烟海。 ...

呵呵,不错,期望早日看到武兄大作。
41#
发表于 2010-7-16 10:1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有着与武先生一样的观点。
  对《四大名著》,我也不怎么看好。对《红楼梦》,看研究文章倒觉有趣,读小说就觉沉闷,阅读时也实在难以看到民主思想的火花;《三国演义》总体上是颂扬战争、颂扬战争英雄的小说,少写战争的危害与人民的苦难,文笔虽好,但人文精神却差了些;《水浒传》歌颂的是流氓土匪一类人,没有充分展示中国农民是如何遭受残酷压迫而被迫起义的事实;《西游记》更是思想浅薄而故事多重复的小说。古典小说中,我最喜欢《三言》《两拍》中的一些短篇小说,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里面确实有着一些闪烁民主、博爱、平等观念的作品。
  对西方一些作品的认识,我与武先生也一样。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后的一些作品,那确实是永久闪烁光芒的金子。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0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0-7-16 08:33 发表

明朝的事太多人写了,有些泛滥。

如果能把隋唐那段绿林英雄豪气,或者成吉思汗那段铁血征伐,或者清朝那十几个活蹦乱跳的皇帝挖出来整整,估计效果也不错。

个人建议。

明朝历史,写的人是不少,但写得好的不多。呵呵。
历史研究,特别是断代史,其兴趣不知从何而来。
据李洁非的说法,魏晋胜于两汉,两宋胜于唐代,明代也比清代有意思。
把一个断代弄熟,也不易。史料浩如烟海。我现在是渐渐扩大明史的知识面。我已写一部《一个为欲所为的皇帝》,写的是明武宗。下一步,写皇帝与宰相。慢慢来吧。
39#
发表于 2010-7-16 08: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10-7-15 11:09 发表

看过他的《明史简述》,感觉他好把一些人物、事件与革命家、起义什么的联系在一起。也许是时代的特点吧。吴自然是严谨的。
他的朱元璋传,有,但还没看。对明史,我不想多看现代当代明史研究者的书。目前正广泛搜 ...

明朝的事太多人写了,有些泛滥。

如果能把隋唐那段绿林英雄豪气,或者成吉思汗那段铁血征伐,或者清朝那十几个活蹦乱跳的皇帝挖出来整整,估计效果也不错。

个人建议。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0-7-15 10:41 发表

武兄可读过吴晗的《朱元璋传》?感觉怎么样?

看过他的《明史简述》,感觉他好把一些人物、事件与革命家、起义什么的联系在一起。也许是时代的特点吧。吴自然是严谨的。
他的朱元璋传,有,但还没看。对明史,我不想多看现代当代明史研究者的书。目前正广泛搜集史料,笔记、野史之类尽量搜罗。
我从小说角度搜集史料,我的爱憎寄托在情节里。
37#
发表于 2010-7-15 10: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10-7-15 09:50 发表

我是想鉴古而知今。

武兄可读过吴晗的《朱元璋传》?感觉怎么样?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09: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10-7-13 21:16 发表



研究明史好。

我是想鉴古而知今。
35#
发表于 2010-7-13 2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10-7-12 15:51 发表

谢谢海凹在我文章后跟贴。
你说得不错,“真理发光的过程是有区别的”,还有一句中国话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有道理。
我现在正以主要精力研究明代史料,小时间来这里。
以后多交流吧。有时间多 ...



研究明史好。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0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0-7-12 18:01 发表
先生这篇文章我看过三遍,由于自己学识和悟性的局限,我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吧,往深了说我也不会,您对于基督山伯爵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无论对于怎样的文化,东方或者西方,古代或者现代,对于作品应该有人性的悲悯, ...

谢谢南山菊朋友!
我的文章不这好坏,但力求谈自己的感悟;别人谈过的,我不谈!
33#
发表于 2010-7-12 18:01 | 只看该作者
先生这篇文章我看过三遍,由于自己学识和悟性的局限,我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吧,往深了说我也不会,您对于基督山伯爵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无论对于怎样的文化,东方或者西方,古代或者现代,对于作品应该有人性的悲悯,有一定的客观性,对于别人有一定启迪,当然不是讲大道理,是自然的渗透。如果文字沦为谋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那是文字的悲哀,是作者的沦落。

“分析一位友人所受的古书之毒;大致有这么几点:一为皇帝情结深存脑中。二是思想陈腐,没有现代意识。三是用古诗文成句代替自己的思考。四是行文夸饰无度(受汉赋影响),无视事物本质。五是乐于无聊,捧官商之臭脚;自甘卑下,打秋风以获利。”这段总结感觉很中肯,读书写字时,我们也许都该警惕是否也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7 04:58 , Processed in 0.34069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