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53|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杂论:翻译和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3-7-8 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到鲁迅跟梁实秋的笔仗,对,就定调为笔仗吧,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位关于“译文”的一次较量。大家者众不必要去看他们关于“译论”的具体内容,那些文章多冗长杂驳,而且掺和到的一些老派人物、关系到的一些旧时文艺团体也很复杂,倘若不熟悉当时的文化背景,就读不出啥兴奋点,咱们只要记得在译文方面,鲁迅肯定不占梁实秋的上风就好——纵然迅翁他有很强悍的自信力;纵然梁译莎翁可能用了一辈子的时间。但在文学译史上,“自信力”和“时间”不能用来总结成果。
  
  大家者众还是很钦佩梁译莎翁的一股子韧劲,但更多学人可能因莎翁而更青睐朱生豪先生。简单说,中国译莎翁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朱生豪和梁实秋二人。朱生豪从抗战年始译莎作,但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梁实秋大抵从1930年开始着手译莎剧,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成绩斐然于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关于鲁迅跟梁实秋的这次笔仗,我定调调简单到是对四个字的辨析,即迅翁的“硬译”和雅舍主人的“曲译”。迅翁“硬译”了几篇外国东东没做统计,同样可以忽略;雅舍主人“曲译”的莎翁只零星读了点枝节片段,笔端“曲”之艺术能否PK朱生豪先生也不好说,见仁见智。帮助我定调调的动力,应该直接来自诺奖得主莫言。没谁可以否认,这个大奖能花落纯粹的中国人手里,翻译的功劳不能泯灭,非但不能泯灭,用创作社社长宋石男兄弟的话说,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人家翻译。
  
  《诺奖下的莫言与当代中国》是宋石男的一篇文章,从四个方面客观地评价诺奖以及诺奖得主的“中国效应”,以兄弟之见,翻译是帮了莫言不少忙。“就中文来看,莫言的语言坷坷垃垃,蔓蔓草草,不能算一流,但诺奖评委会看的不是中国文本,而是英文译本。翻译者葛浩文,并非逐句翻译,甚至不是逐段,而是整体,差不多等于编译。……葛氏对莫言作品的翻译,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其语言,流畅了其叙事,而保留了故事的穿透力。莫言获奖,翻译居功至伟。”引(宋石男《十三亿种活法》)
  
  我当然比较赞成社长兄弟的分析,变相地,也就站在了梁实秋主张“曲译”的立场。迅翁“落败”的文字显赫在其杂文《二心集》里,是那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对手就是梁实秋。梁说鲁译的苏联文学是“硬译”,迅翁当然很生气,以为梁差点就把他的译作判为“死译”,于是两人来几个笔墨回合,各自找准对方身上的命门软肋,点穴开战。梁讥笑说读鲁那翻译,就跟看地图似的,得用手指点着看;鲁则还击,真正会看地图的人,并不须用手指点的。事实证明,迅翁这次只是占了口头上的上风。
  
  随着年龄的渐长,我读小说基本已是过去时。几年前看了点外国小说,其中有三变提到的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还有我不敢嘲弄单独开篇作书评、而不得不混合写到某个读书帖里的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等,顺便我得坦白,《似水年华》到现在也没真正看完。在三变的簇拥下,我只小打小闹地亮相点读之“心得”,够气场的书评一篇都拿不出来,特别是关于外国文学这部分。在江天,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跟缺欠,前段时间特别挖来一位读大书特别是读外国大书的文友,我建议他给江天发点读外国小说的书评。这位文友发了一篇文就再不见影子,可能不大适应这里的氛围,就像当年我介绍来研究历史的那位数字教授,遗憾他们并不看重我的面子,到底都成了江天的惊鸿一瞥。
  
  实在说,文学评论是要比之文学介绍上了层次的专业技术活,不是谁人都敢嘲弄。之前,刘小枫介绍的《金蔷薇》,理论上比不得纳博科夫的《文学评论》,或者,没有类比性,但无疑,这两本书都是引导我们走向文学特别是亲近外国文学这块地毯的指路灯。今日又有陈丹青所整理木心《文学回忆录》之补充,可以说,我们真是赶上了开放读书的好年代。《金蔷薇》着力介绍各位大家的创作史,《文学评论》则力在分析各位大家作品的精髓。像卡夫卡、奥斯丁、狄更斯、福楼拜、普鲁斯特、乔伊斯等等,这位写过《洛丽塔》的文学大师,做了一回文学精神分析师,他差不多是缓缓地牵着我们来到《荒凉山庄》,见过《包法利夫人》后,《化身博士》,再会《尤利西斯》,于《似水年华》的回味里,体察《变形记》的讥诮跟快乐。有了这些名家在“蔷薇花”下的创作经历,又亲临精神导师的“评论”疏导,漫步文学“地毯”的愿望应该可以实现了。
  
  为活跃江天,我临时抱佛脚,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多是赶周期时间而为之,难免仓促,一般都稍加再度打磨才能收藏,以尽求完美,少留文字遗憾。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愿望。先前就介绍奥玛珈音的《鲁拜集》后,有文友问我藏哪一家翻译的好,我在小文里给出因个人读之喜好,像我因比较喜欢古典律诗,当然要藏黄译,如喜欢现代诗的当然就存郭沫若的译作。很多例子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或说外国文化的侵略植入,充斥了中国文化的包容,融合成现在文学史上阴阳调和的格局,已被大众者接受。否则,我们可能单纯地守着那几部古典,固步自封或因噎废食。
  
  中财这次编选《杂文集》,我投的文章是《师承》,做文集之小尾,很符合我一段时间活动江天的心智。四一兄(宋石男)在《十三亿种活法》里亦有篇关于“师承”的文章,题目是《写文章的十三种气力》,笔法汪洋恣意,妙趣横生,他以另类的方式但却是谦虚的心态,提供几多新老写作大家,我读过非常受教。王小波《我的师承》云,最好的作家都在搞翻译,我以为大抵诸诚事实。我在《师承》里介绍的台湾美人林文月,就翻译了日本平安朝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坦白说,我藏的这两本书正是林先生的译作,但不排除我爱屋及乌的私心嫌疑。《源氏物语》乃日本平安朝小说登峰之作,《枕草子》乃随笔瑰宝,很有人赞成知堂老人的和丰子恺先生的译文,我只以女性之立场,觉得日本古代少女之幽雅、细腻和隐秘,还得需要同性本身道来才更有意思一些。
  
  为我们所熟知的翻译家实在很多,无论是小说的还是诗歌的,早期的傅雷、查良铮、冯至、赵萝蕤、卞之琳、王佐良、戴望舒,以及后来的傅惟慈、马振聘、王永年、文楚安等。傅雷译著世人多有公论,所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多为时人阅读首选;冯至事功于里尔克,赵萝蕤则让我们知道艾略特之《荒原》,傅惟慈译功于毛姆,恰马振聘发扬于高更,其他不赘。这些则是我个人的选择。除此之外,选择出版社也是关键,就翻译作品,一般而言要依次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而出版社和译者我可能要先看译者。实在说,读书是件很神圣的事儿,翻译是件很艺术的事儿,书评则是件很严肃的事儿。在“严肃”的“艺术”面前,保持一颗“神圣”的心,还是必要的。
  
  书和读者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阴险。——四一兄弟如是说。我很有共鸣。市场上充斥的烂书,商业化的利益驱动,没有一双雪亮的眼睛,难免花冤枉钱,大呼上当,特别是针对翻译作品。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前言:书的作者始终在无路可循的山路上攀登,当他终于登顶,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又兴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言地拥抱起来了。不错,拥有一本好书,如同跟随手握灵珠的大师漫步,这可能是最美妙的读之境界了。(2013.7.7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一水 于 2013-7-8 21:58 编辑 ]
51#
发表于 2013-7-14 10: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过。
文章很有学术价值啊。
据一位佛经翻译高僧说过:翻译如嚼馍喂人。他这说法,是说消逝了一些原有的营养,又加入了一些自己消化液吧。
关于文中莫言该感激译者的说法,心有戚戚然。
50#
发表于 2013-7-14 09:39 | 只看该作者
翻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硬译是尊重作者,曲译是尊重自我,至于那个更好,自然与作者以及译者的造诣想关联的,不能一概而论。有点像历史,有人喜欢实录,有人喜欢春秋笔法,到底谁对也是很难说清的。我倒是想起了林琴南,一个外语不识照样能介绍外国文学,还能在翻译史上留一笔,不容易的。翻译的功能就是引进和介绍,也就是给我们打开了窗户,剩下推门的事情不妨我们自己做!
问候一水了!
49#
发表于 2013-7-13 22:34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7-12 09:52 发表
在论坛,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很多精髓都在交流中才能体现出来。自李老师第一次在江天发帖开始交流,我就这感觉,如果能有分身术,真希望李老师常来江天走动。从本拙后面更多的回复看,观点的多元,可谓精彩纷呈 ...

一姐,跟你说啊,自从前日我不经意间撞上文明的原形,之后在这里又看到李兴文先生的回帖,已经从佩服发展为小崇拜,对他的思维,和对文字的态度。你这回帖有一拼
48#
发表于 2013-7-13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0# 一水 的帖子

一水过誉,唯同好此道,必无他尔!
4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0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7-11 20:44 发表
翻译是二次创作,确切地说是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二次创作,高层次的母语写作水平和母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第二语言的文化艺术氛围作为二次创作的主要参照。
硬译可能比较符合原著,但不一定符合第二语言受众的心理习惯和文化修养;曲译可能满足第二语言受众的阅读欣赏习惯,但与原著可能存在较大龃龉。不能有效兼顾这两者的翻译都不算成功的翻译。一水所举例子中,鲁的翻译的确属于硬译,没有处理好两种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读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几部翻译很成功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中篇小说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即有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又有中国读者广为熟悉的中国文学气韵,可谓成功的翻译之作。 ...


在论坛,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很多精髓都在交流中才能体现出来。自李老师第一次在江天发帖开始交流,我就这感觉,如果能有分身术,真希望李老师常来江天走动。从本拙后面更多的回复看,观点的多元,可谓精彩纷呈,本拙一一吸收。唯方家理论之于李老师的认真态度,则更令我欣赏和钦佩。

李老师的回复,给出准确的方向,可谓翻译精粹之“动态对等”,是对本拙的很好理论补充,是最大限度的理想译文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学翻译或评论,是夸学科的品评,是一种再创作,需要作者的个人素质和品格以及文学能力。而作为读者本身,严格意义上说,你的阅读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翻译”活动,一个合格的读者会对自己的阅读负责,这是本拙的真正主旨。

我在论坛的态度,说起来很认真,看不得拖拉之不恭,这跟我的性格有关,不为玩出什么花样,但凡求得自己的未知是最高理念。作为版主,该我认真的帖子我不会错过。借用数学公式,这叫等量代换。所以,借此回复,感谢江天认真作文的朋友,更感谢能够认真读帖且认真勤于回复的朋友。
46#
发表于 2013-7-11 20:44 | 只看该作者
翻译是二次创作,确切地说是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二次创作,高层次的母语写作水平和母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第二语言的文化艺术氛围作为二次创作的主要参照。
硬译可能比较符合原著,但不一定符合第二语言受众的心理习惯和文化修养;曲译可能满足第二语言受众的阅读欣赏习惯,但与原著可能存在较大龃龉。不能有效兼顾这两者的翻译都不算成功的翻译。一水所举例子中,鲁的翻译的确属于硬译,没有处理好两种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读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几部翻译很成功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中篇小说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即有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又有中国读者广为熟悉的中国文学气韵,可谓成功的翻译之作。
欣赏佳作,问候一水!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20: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暴雨迎风 于 2013-7-10 18:54 发表
我比较赞同此观点!!


谢版主来江天。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20: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7-10 20:21 发表


气成这样,就不值当了啊:)

我就记得你说过买了成套莫言的盗版,诺奖啊,兄弟,咋想地呢?

顺便透露,我一本莫言的小说没读,对莫言我没啥发言权,小文里的观点也明确表示是直接借鉴兄弟的研究,当然, ...


话说因为关注莫言跟春上的竞争,我破例紧紧跟踪媒体,第一时间看莫言的感言,听他讲故事,只我现在真的过了读小说的阶段,所以,我没跟风藏他的一本书。

还有,不是给兄弟拉广告推销书,兄弟这两本书我手头是签名本,我必须认真来读,四个字,恣意好读,喜欢八卦哲学清史的等等,可以先搜来读读再说,他每篇小文一般都要蹦出几个哲人来,私底下我跟朋友说,别看书名很大众,但内容很小众:宋石男新书《十三亿种活法》《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2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3-7-10 18:20 发表
文学创作,就是造一块玉石;文学评论,就是把一块石头雕成艺术品。


太阳最近好象有点火大,但这两句话很清凉,问好。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20: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3-7-10 17:31 发表

我买了本《沙莎士比亚全集》是梁实秋翻的,气死了。



还有,你就没三变心眼多,你问三变,我毫没犹疑的直接推荐他朱生豪的。倒也不是表扬三变他听话,有的时候呢,我这里就放开了说吧,你真得跟他学学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2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3-7-10 17:31 发表

我买了本《沙莎士比亚全集》是梁实秋翻的,气死了。


气成这样,就不值当了啊:)

我就记得你说过买了成套莫言的盗版,诺奖啊,兄弟,咋想地呢?

顺便透露,我一本莫言的小说没读,对莫言我没啥发言权,小文里的观点也明确表示是直接借鉴兄弟的研究,当然,我是在定义兄弟的态度很客观的情况下,但他的书我肯定是认真地读了。
40#
发表于 2013-7-10 18: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7-8 16:11 发表


原先是不敢冒犯迅翁的,这次坦白开来,也是受四一兄弟文的鼓励,人家都说莫言的诺奖功劳更在于翻译,而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并没逐行逐段地来“硬译”。无论如何,诺奖对咱们很重要。
我比较赞同此观点!!
39#
发表于 2013-7-10 09: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7-9 21:03 发表
王二说得没错,“最好的作家都在搞翻译”,我以为大抵诸诚事实,像如空又举出的两位文人,从年代上讲可见一斑。中国的现如今的文人,成名前后差不多就要判若两人。私下里分析分析,两会期间,有记者釆访莫言,他不是 ...


莫言就是不要说嘛。很好理解的。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1:03 | 只看该作者
王二说得没错,“最好的作家都在搞翻译”,我以为大抵诸诚事实,像如空又举出的两位文人,从年代上讲可见一斑。中国的现如今的文人,成名前后差不多就要判若两人。私下里分析分析,两会期间,有记者釆访莫言,他不是挺以为幽默地说了句:“我的名字,叫莫言”。——元芳,你怎么看?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0: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3-7-9 20:31 发表
买 过一套许均译的米兰昆德拉的书,后悔的想把这个许均掐死掉


本文能提个醒儿也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5 23:38 , Processed in 0.1583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