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李白系列之十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0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穆博烨 于 2014-10-21 11:09 编辑

漫谈李白系列之十一
              反对战争的和平理想
  唐代的边境战争甚为频繁,东北方向主要是征高丽,西北方向战事更为频繁,前后有征突厥、征高昌、征楼兰,西南方向则有征吐蕃、征南诏。这些边境战争,有些是防卫性、反击性的,是因为境外少数民族入侵,李唐王朝不得不打的防卫战、反击战,如对突厥、楼兰、高昌、吐蕃,而有的则是李唐王朝为了开拓疆土而进行的开边战争,如征高丽、征南诏。前者大体可以归入正义战争,后者则属非正义战争。然而不管何种战争,总是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带来强烈冲击,遭殃的往往是广大普通百姓。古语云:“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管是胜仗、败仗,死伤的主要是普通士兵。正因为这样,所以唐代诗人中凡是比较关心民间疾苦的往往都明确反对开边战争,如杜甫、高适等。
  当然,唐代前期国力强盛,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趋势,所以不少诗人都投身幕府,勇赴边陲,希望借此建功立业,留名后世,由此形成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等,就连以格调高雅著称的王维早年也写过不少边塞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开边战争的反对,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危害,如士卒伤亡、亲人离散、经济凋弊等的揭露与遣责。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对时政的关注度虽然较少,但对于开边战争他同样是不满的,在他的诗篇里也有不少批评。如《古风》之三十九:“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显然,此诗的背景就是玄宗时的征南诏之役。诗中首先写军情紧急,次写朝中议定出兵云南,次写亲人送别的场面,次写战争的残酷,最后表达诗人化干戈为玉帛的心愿。诗中明言“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显系以征南诏为背景。
  
      在唐朝的对外战争中,当以征南诏死伤最为惨重。玄宗时两次对南诏用兵,均以失败告终,尤其是第二次,朝廷命李宓率军七万攻南诏,南诏坚守不出,由于北方士卒不习南方水土,炎热、潮湿、瘴气成了李唐官军的最大敌人,结果李宓的部队全军覆灭。故诗中说:“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并不过分。

  李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希望远离战争,平静地享受生活,所以他劝告统治者对于用兵要慎之又慎。《战城南》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他希望现在的圣上能够以秦皇、汉武为戒,不要滥用民力,轻易开启战端,他在《登高丘而望远》一诗中就对秦皇、汉武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予了严厉的遣责:“银台金阙如梦中, 秦皇汉武空相待”“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而当时的玄宗,因开创了开元盛世,唐帝国的国力达于顶峰,自然有点飘飘然起来,也想效法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征战四方。李白的这些诗句也许就是对玄宗的告诫。

  战争是残酷的,无论胜负,都意味着大量的人的生命的付出,所以李白对战争是厌恶的,他希望人们能够远离战争,平静地生活。他的《战城南》一诗,是一首乐府体,秉承了民歌原有描写战争残酷的主题,应该是泛写唐军对西北的战事。诗的前四句“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从其地名可以看出,写的当是与西突厥作战的背景。接二句“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是感叹长年征战,将士疲惫。又接六句是回首历史“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 征战无已时。”,说的是自秦汉以来,汉人就与匈奴征战不息。再接六句“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具体描写战争的惨烈与残酷,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最后二句才是全诗之眼,用的是散文句法,告诫人们“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反战、慎战的主旨一目了然。

  他的《关山月》一诗写法虽与前首不同,但主旨相近,大体都是表现李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不过,诗人更多地是站在戍客与思妇的角度来写,主要表现因丈夫远征西域而造成夫妻分离,天各一方,因而相互思念,牵挂不已的感情,虽无明显的反战词句,但厌恶战争的意味渗透在字里行间。他的《子夜吴歌》中的《秋歌》与《关山月》主旨相近,也主要是表现普通平民的情感与愿望。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歌代思妇立言,表现她们在秋日的夜晚,一边捣衣,一边遥望明月,当秋风吹来之时,她油然而生思念之情,牵挂远在边关的丈夫,希望早日结束战争,让丈夫回到自己身边。

  在李白诗中正面写到“安史之乱”的篇章很少,但《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一篇写来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他把安史叛军比作豺虎,描写安史叛军造成的极大破坏是““烈火焚宗庙。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写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生命的大量毁灭是“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一幅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最后二句表达诗人对叛军来势汹汹,官军能否战胜叛军心存疑虑“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此外,他的《古风六首》之一“西上莲花山”,也写到了安史叛军。诗共十四句,前十句均以想像虚构之法,极写幻想中的神仙世界,而后四句笔锋陡转,由虚写而实写,由理想而现实“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以“俯视”二字极写眼前的残酷现实:在一马平川的洛阳大地上,只见望不到尽头的安史叛军,他们肆意杀人,官军将士与普通百姓的鲜血把野草也染红了,而那些豺狼一般的叛军却做起了伪朝的大官。可见,李白对安史叛乱是深恶痛绝的,正是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才导致了李唐王朝八年的内战,也把李唐王朝由全盛时期的开元时代推向逐渐衰落的中叶。这正体现了李白向往和平,厌恶战争的理想。

  李白生性浪漫,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相对较少,但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思想与愿望却与广大普通百姓的心意相连,这大概也是千百年来李白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原因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3 1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穆博烨
  谢谢问候与首肯。
2#
发表于 2014-10-21 11:19 | 只看该作者
老百姓盼望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无非是四个字---安居乐业,而战争爆发就会摧毁这种基本愿望和格局。李白的反战诗歌代表了人民的情绪,反应了人民的强烈要求,理应受到称赞!赏读潇湘先生李白系列漫谈,赞!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11:10 , Processed in 0.06896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