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250|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聪明反被聪明误——怀苏轼与杨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4 1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聪明反被聪明误  
 
                                            ——怀苏轼与杨修
        
  
  人望聪明,怕愚蠢,这自然顺乎情理。然而,事物总有它的二致性,聪明反被聪明误,却是世上常有的事,达官显贵也不例外。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洗儿》诗中就忿忿不平道: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可以说是够聪明的了,他 22岁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榜考中进士,琴棋书画,诗文辞赋样样过人,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谁能说他不聪明呢?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独创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一扫纷华绮靡的恶习,开辟了宋词发展的新路,奠定了宋词独特的面貌。他的词风格豪放,笔力雄健,清新自然,在北宋词坛上独占鳌头。他是词作革新的主将,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摧毁了词的狭隘藩篱,扩大了词的创作领域,改变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把词扩大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为词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诗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揭露腐朽,抒写抱负,描绘山河,笔下文采辉耀,大气磅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千古绝唱的名作,为后人广为传颂。
  然而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建树的苏轼,倒霉还倒在他的聪明绝顶上。相传苏轼一次在当朝宰相王安石书房里等待接见,偶见书桌上有未完的诗稿: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想:这个拗相公故意不来见我,却将诗稿来戏弄我。于是提笔续上两句:
  西风不比北风冷,说与诗人仔细吟。
  就以这两句诗为由,与王荆公政见不合的苏轼便被贬谪外放,后又被御史弹劾他以诗讪谤朝廷而入狱,出狱后贬黄州团练副使。虽说他曾内调为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但刚直不阿又淹博贯通的他往往遇事见解独到,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终难免一生失意,再度外放,最后放逐惠州,遇赦北还时卒于常州旅舍,客死他乡。
  无独有偶,三国时曹操的大秘书——主簿杨修,其聪明绝不亚于苏轼,却比苏轼“误”得更惨,连命都没有保住。关于他的聪明趣事,《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次,曹操巡视为他新建的一座花园,什么话也没说,临走时只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人们都不明白,问杨修,他说:“丞相嫌园门太阔。”人问其详,他说:“门中一个‘活’字,不是‘阔’吗?”
  又一次,人送一盒酥糖给曹操,曹操提笔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杨修当即将酥糖给大家分吃了。曹操故意问他为什么分吃酥糖,他答道:“丞相下了亲笔令:‘一人一口酥’,我等岂敢抗命?”
  后汉时,浙江上虞14岁的女子曹娥,因投江寻父尸溺水而死,人们称其“孝女”。当时的上虞长度尚请13岁的神童邯郸淳作了一篇十分出色的诔辞,刻成石碑,即《曹娥碑》。
  时著名文学家蔡邕特地去看此碑,感慨之下,于碑后题写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韲臼。”人们谁也不明白。
  据《世说·捷悟》载:后来杨修随曹操经过曹娥碑时,曹操弄不懂蔡邕的题词,问杨修,答道:“黄绢,色丝也,丝旁一个‘色’字,是‘绝’;幼妇,少女也,女旁一个‘少’字,是妙;外孙,女之子也,女旁一个‘子’字,是‘好’;;韲臼,捣蒜的钵子,是受辛之器,受辛二字合一,是‘辤’字(‘辤’同‘辞’),这是蔡邕称赞碑文是‘绝妙好辞’。”曹操听了,暗暗佩服杨修的聪明。这个隐语后来为人们所引用,以“黄绢幼妇”隐含“绝妙”之意。
  就是这个聪明绝顶的杨德祖,却因为太聪明而引起曹操的反感,丢了性命,被杀时年仅34岁。
  据说曹操当时出兵汉中,本来想攻灭刘备,却落了个进退两难。正在犹豫之际,厨师端来一盘炖鸡。吃到鸡肋时,大将夏侯惇前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
  杨修知道了,就叫随从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有人问他,他说:“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可见丞相要撤兵了。”曹操知道了,说他扰乱军心,罪不可赦,借故把他杀了。不久,曹操果如杨修所料,班师回朝。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有本事的人常常受嫉妒,聪明人总被聪明误。那些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往往被人谗言,而那些什么也不会做,只会摇尾乞怜的哈巴狗,却永远是宠物。秦吉了也没什么本事,只会学着人说只言片语的话,却被当作宝贝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40#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17:50 | 只看该作者
苏轼和李白都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一定常来的!
也请花版能笑临孔子、李白版赐教!
39#
发表于 2006-5-24 11:03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大家这样心平气和真开心,真的好希望,天涯握手尽文人,问所有的老师和朋友们好,苏轼需要你们的关切和支持!!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00: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何君关照,这后来才学会这么做了。如《风气说》仓促发贴后,觉得不尽人意,修改后就按您说的方式重发了。
37#
发表于 2006-5-23 15:5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羲里谪仙 发表
看来何也朋友真是浏览广泛,热心,以后还请多在这方面帮助和提供信息,指导阅读。


羲里版主,我在江天版搜到了你的原作。我想,既然是在论坛上第二次发,应该在文后注明为“修改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以后请你多指导.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3 11: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管理员关心和鼓励!
35#
发表于 2006-5-23 11:22 | 只看该作者
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以后如发表的作品之前已发表过,最好做一下链接.羲版可以将发表在江天的地址附上,以免引起误解.
学术上的交流与探讨很好,问候以上各位朋友!希望孔子,李白版一样能搞活.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5-22 12:4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何也朋友真是浏览广泛,热心,以后还请多在这方面帮助和提供信息,指导阅读。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5-22 12: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何君,一打即开,原是本人初稿,发在江天,被擅自摘了去。因自觉不尽人意,作了修改,改后发此。我已向他们发出诘问:
  “发表摘文为什么不署名?为什么不与版权人、著作权人沟通?造成中财论坛会员朋友对本版主的很大误会,并提供你站网址,直接要我回答。故请你在中财论坛上发布信息,说明本文作者和稿件来源。洗我不白之冤!并将结果告知本人”云云。
32#
发表于 2006-5-22 11:2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羲里谪仙 发表
请问何也君,你看到的署名是谁?在什么地方,能具体说明了一下么?

http://blog.cnfol.com/heppy22222/articles/198048.html
这是文章的地址,你复制后搜索一下,就能找到。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5-22 1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请问何也君,你看到的署名是谁?在什么地方,能具体说明了一下么?让我早日看到,以证真伪!
30#
发表于 2006-5-22 10:00 | 只看该作者
羲里斑斑,我将大作与原文订对了一遍,发现:开头结尾基本相同;资料引用完全一致(包括语言);通篇雷同之处达85%以上。
这应该属于什么呢?
29#
发表于 2006-5-22 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回复

最初由 羲里谪仙 发表
我只能保证此文是我独立完成,首发中财论坛,未发其它任何媒体,与任何人...

如果说是首发中财论坛,那么时间上还存在疑问.此文在博客上发表的时间是2006年2月12日.请羲版再做一下解释.
28#
发表于 2006-5-22 09:38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cnfol.com/heppy22222/articles/198048.html

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人希望聪明,个个厌弃愚蠢,这似乎无可辩驳。然而,事物总有它的二致性。聪明反被聪明误,却是世上常有的事。如宋代大文豪苏轼就聪明绝顶,琴棋书画,诗文辞赋样样过人,却屡遭贬谪,最后客死 他乡.    
苏轼22岁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榜考中进士,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谁能说他不聪明呢?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独创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一扫纷华绮靡的恶习,开辟了宋词发展的新路,奠定了宋词独特的面貌。他的诗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揭露腐朽,抒写抱负,描绘山河,笔下文采辉耀,大气磅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词风格豪放,笔力雄健,清新自然,在北宋词坛上独占鳌头。他是词作革新的主将,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摧毁了词的狭隘藩篱,扩大了词的创作领域,改变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把词扩大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为词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成为千古绝唱,为后人广为传颂。     然而就是这个苏轼,倒霉就倒在他的聪明绝顶上。据说苏轼一次在当朝宰相王安石书房里等待接见,偶见书桌上有王荆公未完的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想:这个拗相公故意不来见我,却将诗稿来戏弄我。于是提笔续上两句:西风不比北风冷,说与诗人仔细吟。就因这两句诗,与王荆公政见不合的苏轼便被贬谪外放,后又因御史弹劾他以诗讪谤朝廷而入狱,出狱后贬黄州团练副使。虽说他曾内调为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但终难免再度外放,一生失意,最后放逐惠州,遇赦北还时卒于常州旅舍。怪不得苏轼在《洗儿》诗中忿忿不平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无独有偶,三国时曹操的主簿杨修,其聪明绝不亚于苏轼,却比苏轼“误”得更惨,连命都没有保住。关于他的聪明趣事,《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次,曹操巡视为他新建的一座花园,什么话也没说,临走时只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人们都不明白,问杨修,他说:“丞相嫌园门太阔。”人问其详,他说:“门中一个‘活’字,不是‘阔’吗?” 又一次,人送一盒酥糖给曹操,曹操提笔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杨修当即将酥糖给大家分吃了。曹操故意问他为什么分吃酥糖,他答道:“丞相下了亲笔令:‘一人一口酥’,我等岂敢违命?”后汉时,浙江上虞14岁的女子曹娥,因投江寻父尸被淹死,人们称其为“孝女”。当时的上虞长度尚请13岁的神童邯郸淳作了一篇十分出色的诔辞,刻成石碑,即《曹娥碑》。当时著名文学家蔡邕特地去看这个碑,感慨之下,于碑后题写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韲臼。”人们谁也不明白。据《世说•捷悟》载:后来杨修随曹操经过曹娥碑时,曹操弄不懂蔡邕的题词,问杨修,答道:“黄绢,色丝也,丝旁一个‘色’字,是‘绝’;幼妇,少女也,女旁一个‘少’字,是妙;外孙,女之子也,女旁一个‘子’字,是‘好’;;韲臼,捣蒜的钵子,是受辛之器,受辛二字合一,是‘辤’字(辤,现同‘辞’或‘词’),这是蔡邕称赞碑文是‘绝妙好辞’。”曹操听了,暗暗佩服杨修的聪明。这个隐语后来为人们所引用,以“黄绢幼妇”隐含“绝妙”之意。就是这个曹丞相的大秘书、聪明绝顶的杨德祖,却因为太聪明而引起曹操的反感,丢了性命,被杀时年仅34岁。据说曹操当时出兵汉中,本来是想攻灭刘备,却落了个进退两难。撤退吧,又丢不起面子。正在犹豫之际,厨师端来一盘炖鸡。吃到鸡肋时,大将夏侯惇前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杨修知道了,就叫随从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有人问他,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见曹丞相要撤兵了。”曹操知道了,大发雷霆,说他扰乱军心,罪不可赦,借故把他杀了。不久,曹操果然班师回朝。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本事常常受嫉妒。那些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往往被人谗言;而那些什么也不会做,只会摇尾乞怜的哈巴狗,却永远是宠物。有些下岗工人虽说收入低微,叫苦连天,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赶时髦,给宠物狗喝奶子、吃肉。秦吉了也没其他什么本事,只会学着人说只言片语的话,就被当作宝贝了。


这两天忙,没来。
这是BLONG上发的全文,时间为今年2月12日,
看了全文,我想羲里斑斑应该知道,您的大作究竟是“暗引”还是全引或者"部分引用"了。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15:0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何也 发表
请你从“百度搜索”里搜一下就能找到。

哈,这个题目的文章还真多,我在百度搜索了二十多页都没有我的拙作。按理说,中财发的贴也该能搜出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05:50 , Processed in 0.11311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