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唐王朝dtwcgs 于 2016-7-15 00:04 编辑
近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素养教育”就是个大乌龙》的文章引发热议,作者对教育界的“造词”和瞎折腾现象颇有微词。就拿素质教育来说,作者认为它文通理顺,符合教育规律,也写进了一些文件,但一些专家学者非弃之而去,热捧教育逻辑有问题的“素养教育”, 纯属瞎折腾。
在当前整个社会浮躁之气虚火旺盛的情况下,教育也难于幸免,个别主管或分管教育的官员,受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不甘于默默无闻地扑下身子研究探索教育问题,而是想着独辟蹊径,注重表面工作,不断翻新花样,不断瞎折腾。这种不负责的折腾,很可能传递一种不良信号。一方面可能助长个别学校校长违背教育规律瞎折腾,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使个别不甘于寂寞的专家学者从中看到了机会,想通过标新立异,达到迎合领导口味,引起关注的目的。
但是,教育自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研究更不是通过造几个新词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情,它需要一大批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专家学者通过默默无闻的潜心钻研,认认真真扑下身子,深入学校师生,深入课堂,紧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指导教育工作作出有益贡献。如果作为真理的探索者和社会良知的专家学者都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随波逐流,这不仅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而且也是对自身声誉的损害。
实际上,许多很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一生都可能没有造出一个新词,但这并不影响其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其人受到广泛尊敬。当然也并不是说专家学者不能造词,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真的有新发现,而现有词汇又无法准确表达其研究成果时,造词不但必然,而且很有意义,但问题是,现在个别专家学者在研究教育问题时造出的新词,不是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是把本来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大家都能理解的东西弄得不伦不类,让人如入雾里,实在不敢恭维。如果不是博取眼球,引起关注,实在算不得研究问题的好做法。
所以说,不管是主管教育或分管教育的官员还是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或者校长教师,都要静下心来真心研究教育问题,想办法解决教育问题,而不是在旁门左道上下功夫。须知,发错了力,用的劲再大,也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