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寓读书于生活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22 1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他眼前世界禁锢,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可是,但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即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不但如此,读书的人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去……”
  
      读着林语堂的这段文字,不由得联想自己的读书体会,读一本书其实是在读写书的这个人,往往渴望读这本书,是因为觉得:我能读懂他,他也能读懂我,这是最高的境界,我能读懂他,他不能读懂我,这是次之的境界,他能读懂我,我不能读懂他,这是第三层境界,最后就是他不能读懂我,我也不能读懂他了。
  
      爱一本书如同爱一个人,还算比较容易,要读懂他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也知道许多人爱书,妻子的一个朋友,省厅的一个处长,家中有一方墙就是一个硕大的书柜,足见有多少的藏书。我自己的姐夫,在库存书大量打折上市的时候,在路边的三轮货车上淘了一大推的书籍,装饰在一个书房的书架上,甚是壮观,这些人能说他们不爱书吗?可是他们真的能懂得这些书的价值吗?
  
      我自觉惭愧,也许还没有他们那样爱书,碰到小街上的书店打出那种打折消息的时候,会去浏览一下,往往也是大半个小时下来,还是空手而归。还记得莫言获奖的第二年,我在社区超市门口的地摊上看到了许多莫言的打折书,也只是翻翻。
   
      前些时候,还尚存一些对书的眷念,在那个“鸭鸭”服装店歇业后改成了临时的书店,卖打折书,按斤论价,一看大多数是精装本,有份量,花了半个多小时,淘了两本去称重,三、四十元。一种怪怪的感觉,活像菜市场里卖萝卜。买回来也就是在没事的时候翻翻的那种,所以更谈不上收藏。

      家也小,没那么多地方来供着,记得经常是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就会搜出一些书,当做废品处理掉,比如一两本古龙的什么书,不知哪儿来的,几乎没看过,还有多年前自己亲自装订的那些全年的《小说月刊》,《读者文摘》之类,再有一本就是贾平凹后来写的妻子不敢恭维的《废都》。

      总觉得我要是想看那本书,不是为了欣赏,不是为了谈资,一定是像饥饿的人那样,仿佛吃下去就要变成氨基酸,变成营养,所以有时想写点儿东西也就像打雷似的逼着你,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的想法。
  
      一本书、放在案头,似被冷遇,但你别去动它,别去整理,因为我知道它在那儿,而且知道读到了什么地方,也知道下次什么时候会去动它。
  
      读书不是一口气的事情,不像写诗一气呵成,是要慢慢龃嚼的。但也不是逐字逐句的去读音节,那会因小失大,顾此失彼。要看读什么书,歌赋诗词当然要去意会,因为不可言传,现代小说就可以一目十行的看,经典可就要读他的经络和骨髓。
  
      那本《叔本华人生哲学》放在书桌的一隅有些日子了,妻子以为我读的差不多了,将它挪了位置,就被我发现了。

      为什么?因为我常常会瞄它一眼,书、有时摸它一摸,有时瞄它一眼,有时掸掸尘土,你都会有所体悟的,这叫温故而知新,甚而有集腋成裘之功。
  
      以前只知道叔本华说过:“快乐不是最佳状态”,还不甚理解,在某一章节里看到了如此的论述:“幸福不过是一场梦,不幸才是真实的”,“贤哲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

      忽然就联想到范仲淹的“画粥为齑”,继而是屈原、杜甫、曹雪芹,东西方的哲理原来也是同源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一生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的,有些圣哲还是独善其身一辈子的。
  
      书乃知识也,知识是越吃越饿的东西,只有读了一半不再想往下读的人才会以为自己都懂了。

      一叶遮目不见森林;一瓶子不晃,半瓶子乱撞,就是说的这种人。

      读书是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但有时为了节约时间,是可以倒过来看的,我就常常是习惯先看最后的几节、几页。大致了解了这部书的始末,有时间再静下心来细读之。

      读书是一种修为,像是气功,不要一听说气功就以为那是武夫的事,不然,文人墨客在提毫书画的时候,是要气沉丹田的,久而就之,气色好了,胃肠好了,曰:“写字作画,功夫在外”。
  
      只有读书的时候,人才是平等的,上大夫也好,小庶民也好,如若读着同一本书,他们的心境就在同一个位置上,伦敦地铁里的流浪汉要是正好和某位大学者读着同一本书,他们的灵魂就在同一个高度上。

      没有人能剥夺你读书的这个权利,除非你自己。
  
      我不喜欢人动我的书,所以,当我读“米兰·昆德拉”的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但凡精彩之处,皆朗读于声,与妻子共欣赏之,但决不让她动它。

      妻子也是爱书之人,想当初结婚那时,还从上海特地买了四本一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是曾被打入冷宫后解冻的第一批批外国文学,是由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巨作,以贝多芬为原型的一个伟大音乐家的心路历程。
  
      你要是细心之人就会发现,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或许他就变了另一个人,抑或是入了进去,他便和书的主人公共悲欢、共涕零,他和书中的伟人共思想、共鸣之。

      怎么会不变?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素养,成为你身上的一部分,这是谁也拿不去的,谁也学不了的。

      除非他也如你一样读那些书而且要读得进去,像吃进苦荞一样,不得有须臾的怕苦。

      读书并不都是愉悦的,有时很枯涩的,单调的,甚至是痛苦的。
  
      读书如果是种享受,但却决不是生理的享受,我和妻子在这点上有共识,读书决不能在沙发或床上半依半躺,那不虔诚不说,其实反而更累的,这倒是实在话。

      读书必得正襟危坐去读,大脑清晰、思维活跃,事半功倍,半依半躺,大脑缺氧,一会就困顿乏力,读书也就无法继续。

      读书的享受实乃是心灵的享受,灵魂的遨游,和身体无关,因此,病榻上的人也能享受读书之乐就是这个道理,当你给他一本渴望已久的好书,他抑或会沉浸在里面,流连忘返而忘却病痛的。
  
      读书像茗茶、品酒,尝珍馐一样出于同源,是要慢慢地品,方才能够品出味、尝出美来。

      所以读书又是一种奢侈,而且越是孤寂之人,越是容易得到的奢侈,那些心浮气躁、工于算计之人,是万万得不到的。

       因此,读书是排遣孤寂的良方,是修为素养的良机,是和知识不期而遇的良缘。

      你不能说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使一个人灵魂高尚的了。
  
      读书在于选、在于精,最忌烂、更忌粗,有人粗读是为了下一步的精读。

      一本好书能使人如入天堂,一本坏书能令人如堕地狱。
  
      严格说,书没有好坏之分,就看你怎么认识,许多杰出的人恰恰是从别人的反面学到的东西。

      把蒺藜薅吃下去就是毒草,掉烂在地里就变成了肥料。
  
      读书纯属一个人的个人行为,没有必要大张旗鼓、招摇过市,也没有必要一哄而上,人云亦云。

      读书完全是你自己的事,看你在什么方面要下什么功夫。

      读书在于用,学以致用,但不能急功近利,现买现卖,得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慢慢的变成你身体中的营养氨基酸,再拿出来用方才适合,否则貌合神离,贻笑大方,害人害己。
  
      要想在生活中不离不弃的读懂一本书,是要经常去读,温故而知新,透过表皮读到骨髓里。
  
      就像要想在现实中不离不弃地读懂一个人,也要全方位的去了解他,体察入微,达到通透了然。
  在这之后,才能说你真正了解他、读懂他了。

       把读书融进我们的生活中去,一定会改变人生,受益终生。
2#
发表于 2017-2-22 13:2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把书融入生活的人,即使不会多么高雅,至少不会是太俗的人,无论他生活在社会哪个阶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4:44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2-22 13:24
欣赏!
把书融入生活的人,即使不会多么高雅,至少不会是太俗的人,无论他生活在社会哪个阶层。

感谢指点,同感。
4#
发表于 2017-2-22 14:51 | 只看该作者
常读书的人自会有一个特别的气场在自己周围,挥不去。
5#
发表于 2017-2-22 17:12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时代想好好读点书也难了。
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1 19:23 , Processed in 0.04762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