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842|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发酵过的日子别有风味-----土法制作小麦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2 0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7-8-2 11:13 编辑

      今年农历闰六月,热天显得格外长。自从入伏以来,几乎天天都是艳阳天,新加入的一个种菜群里有人已经在晒黄豆酱了!这一下子勾起了我吃的、做的和写的兴致,所有的兴趣和动力都来自于味觉的记忆。我们老家流行晒小麦酱(有些地方叫甜面酱),至今仍记得小时候结伴去偷吃乡亲晒在院子里的麦酱的经历,那种勾魂的酱香萦绕于脑海中一辈子也不会消散。而大大解馋、胡吃海吃则是在母亲做过之后,初三那一年的学校生活因为有大瓶大瓶的美味麦酱吃而印象深刻。
        家庭发酵几乎是每个传统中国主妇都会的手艺。比如做米酒、做泡菜、做豆腐乳、做豆豉以及各种酱和咸菜。在合适的季节里,用简单常见的粮食为家人做出可口的开胃小菜,这真是每个贤惠主妇的居家必备技能。为什么大家都会呢?  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耳濡目染,二是交流取经。就像我从小就看长辈们做,常常看常常看自然就知道了流程。村里哪家做的如果特别好吃,别人自然就会请教。对于被膜拜的主妇,这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一般都会倾囊指教、热情相助。这样一来,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地方的做法就差不多相同了。


      我老家对于麦酱的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去麦麸的小麦煮熟,然后摊开在平底竹筐中生霉。生好霉的小麦叫做酱坯。酱坯加盐加凉开水搅拌均匀就可以拿到太阳底下去晒了。好天气晒上七到十天,酱就成功了。酱坯也可以直接晒干作为半成品保存,在需要的时候分次晒酱。这个过程说起来寥寥数语,可是要成功做出美味的酱却不是很容易。所以有些没做过的,即便你告诉他怎么做,他也不敢尝试。而做过了也从来不敢吹牛说下一次就一定成功。因为这个还受天气条件限制。技术要领掌控不好或者天公不作美,都极易发酵失败。


      就小麦酱来说,做坯是成功的第一步。可以说,有好坯,酱就成功了一半。那么酱坯的好到底好在哪儿呢?好在发酵过程的控制与引导,还有发酵程度的判断和把控。


      传统自然发酵利用的都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自然界的微生物很多,你需要引导有利的微生物生长。比如这个过程我们所需要的就是霉菌,其他那些腐败的微生物就不能让其滋长。微生物肉眼看不见,如何控制它们的生长?很简单,掌控其生长环境就可以。霉菌是好氧生物,所以小麦要放在通风透气的环境下生霉。霉菌生长必须水分,所以还要保证适当湿润。六月三伏天,艳阳高照,如果小麦就那么裸露着生霉,那很可能一直到风干了霉还没长出来。那怎么办呢?这时候聪明的主妇们知道要做一个辅助处理。


      一是小麦要摊薄一些,这是防止厌氧的腐败细菌滋生,让小麦变馊。二是小麦上面要盖上一层青叶,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来控制水分慢速蒸发,青叶自带水分,可以保证小麦在长出霉之前不至于风干了。二是提供自然菌种,这样霉能顺利长出来。正因为青叶担负有提供菌种的使命,所以清洗的时候很有讲究。你万万不可用“洁癖”的作风来洗,那样会洗掉附着在上面的自然菌种。只能在自来水下冲冲,冲掉灰尘即可。然后晾干,凉到没有明显的生水就可以了。青叶的使用,是小麦成功长霉的关键。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先人的聪明!


      这里的青叶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无毒的植物都可以。不过我老家更偏爱用酱蒿,这是一种与艾草非常相似的蒿草。不过叶子比艾草瘦点,叶子正面和梗都绿中略带紫红色;艾草的梗是青白绿色。两种蒿叶的背面都是白色,叶形相似。为什么人们偏爱酱蒿,闻闻就知道了。酱蒿自然就有一种酱香味,艾蒿气味偏于中药一些。再者酱蒿叶子是光面,艾蒿叶面有细细的绒毛,后者更容易夹带灰尘。


      至于发酵程度,可以从霉菌菌丝的颜色来判断。初长的菌落和菌丝是白色的,等到菌丝全面覆盖并且转黄就表明发酵成熟了。前期发酵若是不够,会导致后期的酱有淀粉沉淀,影响酱的口味和绵软程度。


      酱坯做好了,酱就成功了一半。发酵进入下一步-----晒酱。此时就需要天公做美了!这就是即便再怎么内行的主妇也不敢吹牛做酱次次成功的原因。晒酱受天气限制,必须有连续至少一个星期的清爽大晴天。期间如果不慎淋了雨,酱很可能就会腐败。如果遇上连日阴雨,影响酱中水分的正常蒸发,那么后续的发酵也受影响,口味堪忧。好的太阳天会把酱晒出一层红色的酱皮,第二天搅拌一下再晒出一层,几天下了,酱内内外外就都变成了很勾食欲的酱红色,同时酱香也一天天浓郁起来。说起来,这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好像大凡美味的食物都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经过几日日晒,长霉的小麦就能变成美味可口的酱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些生物学知识。小时候我不懂,只知道膜拜它的神奇。后来大学碰巧学的是生物学,总算知道了其中的原理。


      小麦的成分主要是淀粉、蛋白质等一些大分子,霉菌等微生物能将它们分解成小分子糖类和多肽或氨基酸。而我们的味蕾对这些小分子物质异常敏感,小分子糖类让人会有甜甜的舒适感觉,至于多肽和氨基酸则是让你的舌头感觉到鲜的物质。甜与鲜,这两种美妙的感觉,淀粉和蛋白质都做不到。这就是发酵食品的神奇所在,能把非常普通的食物变成妙不可言的开胃食品。说到这里,我们除了感恩聪明的祖先,还应该感恩神奇的自然界!


      晒酱之前,酱坯先要用盐腌制。这样做的目的是杀死霉菌停止发酵。有人可能要疑惑了,刚刚不是说要靠霉菌分解小麦的大分子吗?这会怎么又把它们杀死了?没错,我们就是要利用霉菌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我们做酱是想给自己吃给家人吃,不是给它们吃。前面营造条件,让霉菌繁殖起来,繁殖到合适数量就可以了。此时需要停止发酵,不然小麦就被霉菌“吃光了”!


      盐腌能让微生物脱水死亡,此时它们细胞内的物质就会释放出来,而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是什么呢?如此神秘的物质叫做酶。霉菌细胞中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各种能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酶,就是这些神秘的物质让小麦变得那么甜鲜美味。并且盐不会破坏这些酶,酶释放出来还可以发挥作用,继续分解小麦。这就是酱的后熟过程。我们把它置于阳光下晒,只是为了提供合适的作用条件,使得霉菌全部死亡,而小麦淀粉和蛋白质得到充分分解。


      晒酱过程要注意的除了不能淋雨,淋雨可能导致杂菌混入,酱腐败;还有一点要注意,一天一般搅拌一次就够了。不能有事没事地去搅拌,否则酱会泛酸。这是因为搅拌会导致氧气的充分混入,氧气充足时小分子会继续发生羧化反应生成有机酸。有机酸是让味蕾感觉到酸味的物质,比如醋酸、乳酸都是有机酸的一种。曾听母亲说过,若是土法制醋则需要多多搅拌,这也是通过控制发酵条件来控制发酵产物的例子。晒好的酱允许有略微的酸味,但不能过酸,不然影响口感。


      做好的小麦酱,用罐子装起来,放在冰箱中,可以吃一年都不会坏。当小菜或者佐料都是不错的。对许多浓情子孙来说,它可能还承载着比食物本身更丰富的意义。一口酱香就能唤起故乡亲人的记忆,多少经年往事都已沉淀在那丰富美妙的味道里。不知不觉中,你已被它套牢,它已成为你乡愁的标示物之一。在每一个冷不丁的时候,会突然通过撩拨你的味觉神经来唤醒你对故乡的记忆。这真是可以称作舌尖里的乡愁啊!


      包括做酱在内的土法家庭发酵技术包含了祖先太多的智慧,是和谐利用大自然的绝妙生活技艺,值得每一个子孙学习并传承。遇上合适的好天气,我也会买来小麦实验一番。这个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实践的洗礼,对孩子们来说也极具传统的观摩教益。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炎黄子孙,不管是来自祖先的恩泽还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我都不想拒绝。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8-2 06:1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哈哈……
3#
发表于 2017-8-2 06:3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过程好熟悉,我就写不出来。深度好文!有点像舌尖上的中国。
4#
发表于 2017-8-2 07:2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味道。
早起看了一会张爱玲的散文,再看青青这篇,张的就有点逊色了。
想起小时候很多事,我们那里也是这样做酱,不过是豆瓣酱,
发酵的时候大约一个冬季,比较长,到春天,再要至少一个月才能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07:32 | 只看该作者

啊,剑客请坐,捧茶上酱
6#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07:33 | 只看该作者
遗忘之城 发表于 2017-8-2 06:30
这个过程好熟悉,我就写不出来。深度好文!有点像舌尖上的中国。

谢谢城城关顾,手机发帖好辛苦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07:35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7-8-2 07:20
非常有味道。
早起看了一会张爱玲的散文,再看青青这篇,张的就有点逊色了。
想起小时候很多事,我们那 ...

砖家快活,酱的发酵原理确实都是一样的,可以触类旁通。
8#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07:37 | 只看该作者
青青芳草地 发表于 2017-8-2 07:33
谢谢城城关顾,手机发帖好辛苦啊!

唉,光顾。居然字都打错了
9#
发表于 2017-8-2 08:17 | 只看该作者
看得我都想吃了,青青姐是贤妻良母中的战斗机,下得了厨房,拿得了钢枪,握得了笔杆。
10#
发表于 2017-8-2 10:29 | 只看该作者
读到一半就拍案叫绝了!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依我理科生的眼光看非常受用。无论什么文章,举人状物,言事辩理,这就叫言之有物。人、事、物俱在,其理自明,水到渠成,不必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因此,最后两段的议论言简意深,十分精彩。
原来芳草地奇才深藏啊!
11#
发表于 2017-8-2 11:25 | 只看该作者
这文字朴实、淳厚,一如小麦酱。
清晰明了的叙写,勾起了从农村出来的人曾经的回忆,做小麦酱,的确是过去农村每年夏天都做的事,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农事。也只有经历过、积淀过这样的生活才能写得如此流畅自如。
最后一段,建议取了,有点说教意味了,与前文基调不一致。
12#
发表于 2017-8-2 13:35 | 只看该作者
好多乡村工艺快要消失了,青青老师将这流程细细写来,将是民俗方面的一大贡献。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14:35 | 只看该作者
青青芳草地 发表于 2017-8-2 07:37
唉,光顾。居然字都打错了

还是错了,点😓的成了抓狂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14:37 | 只看该作者
素离歌 发表于 2017-8-2 08:17
看得我都想吃了,青青姐是贤妻良母中的战斗机,下得了厨房,拿得了钢枪,握得了笔杆。

呵呵,因为喜欢吃,所以就要特别留意,所以就要学会做。完了还要琢磨其中的原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14:39 | 只看该作者
素离歌 发表于 2017-8-2 08:17
看得我都想吃了,青青姐是贤妻良母中的战斗机,下得了厨房,拿得了钢枪,握得了笔杆。

蓝蓝,其实我才佩服你呢!写文那么娴熟那么高产。散文我半年憋不出一篇,小诗倒是常常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17:01 , Processed in 0.1272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