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3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生产队时期生活水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12 0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8-8-12 19:17 编辑

  
生产队时期的生活水平


  为了表述当时农民们的生活水平,现在将我所在的生产队分配情况简述一下:


  我们的土地都在生产队里,自己只是一点菜园地,吃饭粮只是生产队分配,别无来源。


  我们村上,当时都说CCL是最有钱的人,然而,大家也知道,他的钱是“在牙齿上刮的”。因为他每次量米(用量米升子)下锅时,总要抓一、两把米放回米缸里。其实,他量的米已经是十分克扣的了,还又往回放一、两把,真的是节省了再加节省。因为他是我的旁亲,我们关系很好,我询问他,人家都说你有钱,你究竟有多少钱呢?他说,笑话啊,我有什么钱?家里抖抖也不到三百元。其实,就算是有钱吧,当时也没有地方能买到稻子或大米,人们吃的米,只能是生产队里分配的稻谷。


  我们生产队那些年收获水稻一般是20万斤左右(亩产大约400来斤,我记得产量最少的1969年是17万斤。那一年的特点是发大水,到新林的杨桥埂被淹,生产队派下放户的WZB用小船摆渡,大约摆了一个多月),每年交给国家75,800斤,这是“雷打不动的硬任务”,哪怕自己没有吃的,也要完成。


  国家每年年终都要搞“年报”,报过年报后,才可以报“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批准了才可以分配给社员。年报和分配方案其实都是假大空数字,是上级预先定了下来,生产队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数字做年报、报方案,否则就“过不了关”,不仅年报报不了,分配方案也不会批准。一些生产队新会计不懂这个规矩,年报、方案反复修改,才能完事。


  生产队为了维持大家的生活,必须给社员分配口粮,只好按照上级规定的数字上报产量。而生产队给社员们分配,只能是根据实际收到的粮食,留下所需要的种子后,才是分配给社员的数额。我这个生产队,每年分配的数量,人口平均口粮总是能保持在四百五十至五百斤之谱,多年来能够正常。而有些生产队平均口粮经常只是二、三百斤。


  当时没有进行计划生育,有不少是五口之家,男女劳动力各一个。常年工分合计是320个左右(标准男劳动力一年的劳动工分是240个左右,妇女80个左右。下雨天,节日和私人事务耽误,不能出勤则没有工分),每个工分值,钱在0.7至0.8元之间,稻谷是1.7斤到2斤之间。如果平均口粮是480斤,其中百分之三十是让工分分配,一个人口实际口粮是336斤。生产队分配的基本都是籼稻,价格是0.096元/斤,这样,五口之家的全年收入是:


  粮食:口粮336×5=1680斤  工分粮320×1.8=576斤  粮食合计:2256斤


  经济:工分得款:320×0.75=240元  粮食折价:2256×0.096=216.58  两比进款:23.42


  一般情况,生产队总还会分配一点别的东西,比如鱼虾,也作价在年终扣除。当时的五口之家,实际上是“基本平衡户”,没有什么款子进;只要不出现意外,也不会是超支户。进款户都是“自己养自己”的单身汉,或者人口很少的人家。一对夫妻如果负担六口之家,则会是超支户了。超支户超支的钱必须拿现钱补上,拿不出钱来就扣押分配的粮食。因为进款户的钱,都是由超支户占据着,超支户钱不到位,进款户则无钱可进。当时的农民只能在生产队做工,别的没有挣钱的门路,而且也不允许找挣钱的事。口粮分配本来就很少,人们常年做的都是重体力活,饭量都很大,正常汉子,每顿饭大约需要0.8到1斤大米,口粮买不回来就不能活命。但是,这钱哪里来?总是把超支户们弄得焦头烂额!


  我们常年的经济状况都是十分拮据的,根本谈不上用什么钱。遇到至亲好友婚丧大事,也得花钱,虽然只是2元3元,竟需要千方百计才能解决(记得已经是开放后的1982年秋冬了,我做第一堂瓦房时,ZYH的QYN、XTX两位姑父恭贺我,送来一块玻璃匾,大约值五元钱,放了一挂500鞭火炮,算是很大气的);如果本人遇到“大事”,如婚丧或者意外的事,便很难办。孩子读书,添件把新衣,虽然要钱不多,都是很难解决的事。


  当时政策是“生产队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我们生产队生产算是搞得还可以,一些差的,平均口粮只能是二三百斤,自己养自己还是超支户,那日子真正是度日如年。


  2018年8月11日星期六

2#
发表于 2018-8-12 08:02 |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代挫伤了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后来的包产到户是一种纠偏,短期内提高了人民的种粮积极性,人们有饭吃了。然而从长远看,包产到户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08:57 | 只看该作者
李灿 发表于 2018-8-12 08:02
那个时代挫伤了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后来的包产到户是一种纠偏,短期内提高了人民的种粮积极性,人们有饭吃 ...

无论什么情况,人们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饭吃,没有饭吃,或者吃不饱,侈谈发展,都是空想。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普遍没有主动性,没有生产积极性,生产败坏,大家一起“拼死”。长期以来,任是怎样的激励,都没有效果,因此人们生活无法提高。谢谢您的阅读与点评,愿你阅读愉快。
4#
发表于 2018-8-12 09:58 | 只看该作者
河杨 发表于 2018-8-12 08:57
无论什么情况,人们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饭吃,没有饭吃,或者吃不饱,侈谈发展,都是空想。当时最主 ...

是的,分析任何问题大前提很重要。
5#
发表于 2018-8-12 10:55 | 只看该作者
眼下怎样?                                            
6#
发表于 2018-8-12 11:43 | 只看该作者
生产队时期拮据可见一斑。看到两三元的随礼,让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随礼一般是五元
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16:23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8-8-12 11:43
生产队时期拮据可见一斑。看到两三元的随礼,让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随礼一般是五元

谢谢朋友们阅读这篇资料。当时的情况农民们都是差不多,叫做基本平衡,人们只是盼望能够有饭吃,哪怕质量很差,也就可以了,至于别的一般没有思想。因此小日子也觉得可以,常常歌唱新生活。对未来总是有着莫大的寄托,因此,现在还有人说那时候是平等的社会,没有高低不平的情况。这只能说是一个阶层的内部。其实,社会上农民最下等,叫做农业人口,其他任何行业都比农民好,因为有国家基本保障。以致形成了人人都不想做农民的风气,农民自己只要有一点机会,都想“农转非”,城里也有人到农村来,其实是为了“镀金”,好有更好的前途,下乡时间不久就会千方百计返城。开放后农民自己有了土地,生活改善很快,只是一年时间,就都解决了吃饭问题。后来,有了打工的机会,大体上经济也都活跃起来。
8#
发表于 2018-8-12 20:51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又去了丹东,隔鸭绿江看朝鲜,朝鲜人民仍在给生产队种地。据说他们也要改革开放了。
9#
发表于 2018-8-12 20:56 | 只看该作者
冷冰冰的数字,活生生的现实……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21:21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8-8-12 20:56
冷冰冰的数字,活生生的现实……

是的,这只是资料性的文章,没有什么渲染和杜撰,虽然是冷冰冰的,却是具体的事实,请大家理解啊,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11#
发表于 2018-8-12 22:2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完全陌生的语境,我只有小时候接触过粮票,好像是每家按人口的分配。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07:01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8-12 22:20
这是我完全陌生的语境,我只有小时候接触过粮票,好像是每家按人口的分配。

你可以在网络上搜搜,当时不管什么东西,都是计划供应,供应范围都是非农业,农业人口基本上没有的。只有火柴、肥皂不定时的也供应一点,是根据供销社进货情况,发给介绍信,由生产队一次性买回来,分配给农民。你搜索那时候的票证,很有意思的。愿你阅读愉快。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08:03 | 只看该作者
时间是在不停留地逝去,这些曾经是人们平常的生活,将渐行渐远。因为那是特殊的环境,想来今后也不会再有。更因为经历的人越来越少,也有人不愿意提及,加上是枯燥、下层的“野史”,“正史”是不会记录的,因此在“正统”的资料中无法查到。不是很很关心民生、历史的人恍然中会当做无所谓。为了避免完全遗忘,我特别将之发布在这里,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14#
发表于 2018-8-13 09:49 | 只看该作者
极右和极左都要不得。本篇以翔实的数据和自身的经历,翻开中国历史的一角,有说服力。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09:52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8-13 09:49
极右和极左都要不得。本篇以翔实的数据和自身的经历,翻开中国历史的一角,有说服力。

谢谢你的阅读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2:57 , Processed in 0.05959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