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离我们最近的完美之人——走近弘一法师李叔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8-30 1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笑沧海 于 2024-8-30 22:38 编辑

       离我们最近的完美之人
            ——走近弘一法师李叔同

   在走近弘一法师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佛教创始人——诞生于2500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的故事。乔达摩·悉达多出生时就显出非凡的迹象,从小聪明过人,心地善良,深受家人疼爱,国民爱戴。当时著名的大仙人阿私陀预言:王子若出家修道,将成就无上正觉。如果不出家,将成为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父亲净饭王自然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王位。为了防止王子出家修道,让王子尽享荣华富贵,并让王子迎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然而在一次出城游玩中,悉达多目睹民间老、病、死的种种苦恼,以及出家修行的自在,有感于世间快乐的虚幻以及无法避免的种种痛苦,为了寻求究竟解脱之道,萌发了强烈的出家之念。

   在一个月圆之夜,他离开熟睡中的妻儿,悄悄逃出王宫,剔除须发,开始修行。阿私陀先人的预言应验了。悉达多先后跟随多位修行者学习。尝试过世间所有的修行方式,达到了世间所能达到的所有顶端境界,却依然没有证道。于是他放弃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体力。最终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悉达多在摩揭陀国的一棵菩提树下冥想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夜睹明星而了悟真谛,成就了圆满的佛果。被后世尊称“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众多亲人随佛陀一块出家,佛陀倡导众生平等,消除种姓歧视。四十九年中,佛陀一直游方各国,讲经说法不倦,八十岁那年在弟子的环绕下安详进入涅槃。

   弟子们回忆佛陀的言传身教,记录成文,流传后世,便是我们所知的佛经。佛陀宣说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无名、行、识、各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为世人揭示了离苦得乐,修行解脱之道,在今日仍有不朽的精神价值。佛教有三支,流传至我们这里的是为大乘佛教。乔达摩曾贵为王子,却为众生之解脱与安乐毅然舍俗出家,终成圆满正果。他的精神和品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佛法精深,奔流千载,其势不减,饱经风雨,其魂不灭,在当代更是焕发勃勃生机。

   接下来我们就走近弘一法师,看看他那不可复制的极致的一生,令我们望其项背的一生。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李叔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李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长嫂信佛,曾教他背诵佛经。小时候,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5岁父亲病逝后,李叔同跟母亲在李家处境尴尬。这样的生长环境让幼小的李叔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6岁时从仲兄文熙受启蒙教育。7岁从文熙学《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及文选等。8岁时,正式拜常云庄先生为师,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3岁读《尔雅》《说文》等,始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以魏书为主,书名初闻于乡。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并写下“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句,跟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的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的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内心“反叛”的种子也开始萌芽。他对兄长从小要求他刻苦用功学习的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不那么热衷了,却对唱戏这种“贱业”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去戏园子看戏,成了铁杆票友,有时还客串某个角色。怎么看,都觉得他有怡红公子贾宝玉的身影。贾宝玉也不务正业,还喜欢跟戏子柳湘莲玩。李叔同对伶人杨翠喜很是欣赏,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园”为她捧场,散场后,提着灯笼陪她回家。他还指导杨翠喜的唱腔和身段,使杨翠喜的艺术修为大大提高。跟杨翠喜交往,或许是他的初恋,可惜,这个女子后来被卖入官家,几经周折,又嫁作商人妇。李叔同一片痴情,化作闲愁万种。

   16岁考入城西北文昌宫旁边的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李叔同在进入书院前,已饱读过经史诗文,学有根底,加上自幼聪慧,每次考课作文,只觉得有不尽之思绪需要写出。有“李双行”的美称。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获得奖银。17岁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词,兼习辞赋、八股。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诗。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

   18岁奉母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他用哥哥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家用,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那时候正经历维新变法,一向关心国事、憧憬未来又极厌旧制度的李叔同,对这场变革感到很兴奋,积极鼓吹新说,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不料,“戊戌政变”后,六君子殉难,康、梁逃亡海外,这场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梁同党,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他以富家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并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

   20岁迁居好友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将文人雅士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21岁出版《李庐诗钟》《李庐印谱》。与画家任伯年设立“上海书画公会”。每星期出书画报一纸,由中外日报社随报发行。

   22岁入南洋公学就是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就读南洋公学期间,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在上海成立“沪学会”,开办补习班,举行演说会,提倡婚姻自主等新思想。创作了新戏《文野婚姻》的剧本,写了大量诗歌,还谱写了《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他的艺术才华如同天上的新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24岁以“李广平”之名翻译《法学门径书》及《国际私法》二书由上海开明书店相继出版。

   25岁为“铄镂十一郎”(章士钊)传记著作《李苹香》撰序,署名“惜霜”。还与歌郎、名妓等交往,在上海初次亮相,参加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26岁出版《国学唱歌集》,后把妻子和两个孩子留在天津,自己东渡日本留学。行前有《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在东京为《醒狮》杂志撰写《图画修得法》与《水彩画法说略》。

   27岁在东京编辑《音乐小杂志》。以“李哀”之名在东京首次参与日本名士组织“随鸥吟社”之雅集。后以“李岸”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与同学曾延年(孝谷)等组织“春柳社”,此乃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

   29岁退出春柳社,专心致力于绘画和音乐。32岁创作毕业自画像,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偕日本妻子回国抵沪,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33岁自津返沪,在杨白民任校长的城东女学任教,授文学和音乐课。与柳亚子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应经亨颐之聘赴杭州,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图画课教师。丰子恺是他的学生。

   35岁加入西泠印社,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往来。课后集合友生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36岁应校长江谦(易圆)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倡立金石书画组织“宁社”,借佛寺陈列古书、字画、金石。南京高师校长江谦大师有诗云:“鸡鸣山下读书堂,廿载金陵梦莫忘。宁社恣尝蔬笋味,当年已接佛陀光。”

   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返校后,开始素食。时,受马一浮之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39岁的春节在虎跑寺度过,并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农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他的前半生极尽富贵繁华,热闹非常,其后半生则甘愿与青灯古佛为伴,清静自在。

   般若心经最后一句“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意即“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如果说,李叔同的前半生繁华是此岸的话,那么弘一法师青灯苦修的后半生就是彼岸。他甘愿放弃此岸舒适的生活,去到彼岸为天下苍生苦修,惠及众生,实在令人敬仰。

   据说李叔同是离我们最近的完美之人,他填了一首词《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后来被谱成歌曲传唱,感动了好几代国人。

   他研究佛法,研究最难的律宗,当和尚也当到极致,过得极其清贫,全部家当就只有个席子和被子。睡觉时把衣服脱下来一卷当枕头。一件袈裟打了200多个补丁。日食一餐,三衣一钵,成为苦行头陀。他不做主持,不开大法,拒绝供养,为弘扬律宗,四处奔波。边钻研法典边讲学,凭一己之力,把泯灭了800多年的律宗再度复兴,最终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

   他不仅研究和宣扬佛法,同样也非常关心国家安危。日本鬼子侵略我们时,他主张“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号召众僧奋起抗争,英勇救国。

   他在圆寂之前泪流满面,他说“之所以流泪,不是留恋人间,不是挂念亲人,我的悲是因为我们众生还在生死苦海当中沉沦,我的喜是自己能够离苦得乐,能够破迷开悟。”最后他题写了四个字“悲欣交集”。

   他是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的人。世人看不懂他,他却看破了人世。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安然圆寂。在其骨灰当中捡出了1800多粒舍利子。他曾嘱咐弟子火化他时,放4碗清水,以免路过的虫蚁被烧死。如此地慈悲,渡了无数的人。

   弘一法师说,“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即心无挂碍天地宽。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芸芸众生之你我,在了解了佛陀和弘一法师的故事后,会不会有些许的改变呢?就让我们一同安住当下,关照内心,一切向内求,莫向外求吧,遇事不要怨天尤人了,多想想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吧。



2#
发表于 2024-8-31 16:06 | 只看该作者
弘一法师现在快手抖音都有不少箴言视频,语句里包含的哲理学不来,也感叹法师的无量通透。

点评

谢谢小草姐来读留评。有些视频上的弘一法师说的话,其实未必真是他说的。  发表于 2024-8-31 17:31
3#
发表于 2024-9-2 17:11 | 只看该作者
弘一法师的经典语录及文学作品很多,值得品读学习!

点评

谢谢老师来读留评。  发表于 2024-9-4 17:36
4#
发表于 2024-9-3 09:1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再次支持发帖。问候。
5#
发表于 2024-9-3 14:56 | 只看该作者
《离我们最近的完美之人》是关于一法师李叔同的文章,重点介绍了其人生经历——从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出生,到1942年10月13日圆寂,同时对其的思想做了简要介绍。拜读学习。

点评

谢谢刘老师悉心点评,祝笔丰秋祺。  发表于 2024-9-4 17: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0 06:15 , Processed in 0.05715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