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46|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长卷漫开品沉香(代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1 0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卷漫开品沉香(代序)
梁星钧
  
 

  
  
  故乡,是我们每个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我们每个“少小离家老大回”者的灵魂皈依,是我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源泉……我们无不眷乡念土,吟哦往事,这是一份自然而美好的情愫,差别只在我们都想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特殊情怀。
  
  在此情此景下,我们迎来了范廷伟的乡土散文集《故乡与往事》的即将问世,我们深表欣慰,并致以最热忱的祝贺!这个世界,如果什么都多,惟乡土散文不嫌多,如果啥情都烂,惟故乡情不烂。这样的事我们要写,这样的情我们要抒,这样的书我们要出,多多益善,乡情不言多也!
  
  范廷伟这本乡土散文30万字,足厚矣!他告诉我,我悉数收纳,供申奖和出书两用,你择而读之吧!高迎春老师荐我写序,这事我受不好受,推不好推。不好接受是因我这类写得少,又非什么专家名人,弄不好见笑大方事小,误人之事可谓大矣;不好推是文友真诚相邀,作者和我同坛喝过几年墨水,我也不好多说什么。故我只好照此以往,“一视同仁”,即认真读,严肃待,尽力为,先让自己满意,不遗恨,再推及众人,至于效果,那就实不知了。
  
  这是一本洋洋洒洒的厚重之书,气势也磅礴,有一种群峰欲倾之势,向我单薄之身压来,我默默地应对。我想到了蚕食,先一咝咝,吃完大它数倍的桑叶,然后再吃掉若干张,最后吃饱了就吐丝。但我所不同的,一是我不吃胀毙,二是我边吃边吐,以求其平衡,秉持一种轻适的维度。我一向以为,我是所遇读物的上帝,它们只供我驱遣,为我所使用,但可以求共鸣,求合声,甚为其感之震之,悦之说之写之,达其物我合一的融通或提升,促我昂首而前行。
  
  

  
  
  散文一般是写熟悉,写熟悉即意味忆旧。在我看来,最熟旧的东西恐怕是故乡,尤当人步入喜欢回望的中年,这时的乡情愈浓,愈厉,愈痛,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从此层面上说,故乡也好,往事也罢,本质都是怀旧,恋旧,都是检省与打捞,觅拾与找寻,回味与沉醉,享受与审美。此审美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两者的有机交织。从物质,这些童年往事,故乡物景,都是一件件物化的,具体可感的,甚至都可以复制和还原再生的什物。影视剧里,我们看到了千万年前的旧貌再现,人,工具,生活用品,都可仿生,给人一种活生生的原生态。音乐,美术,散文这种语言艺术,也可抵达此境。这是为了人们憧憬的需要,缅怀的需要,重温的需要,扬弃的需要。从精神,这些陈年往事,不可能无误地复制。首先是人的感觉会变,态度会变,再说时代在变,风雨时新,人的感受不可能不受影响,故此人的记忆及书写,也只是一种心脑过滤后的印迹,是一些支支叶叶的碎片,粘连而成的重组形象,这个“形象”距原色有差异,甚至有质的变化,这些都十分正常。所以艺术家们不能只是摄像大师,更主要是创造大师,创新大师。艺术以此而弥新,而前进,“江山辈有人才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类文明才会大步推进。
  
  范廷伟散文跃入人眼帘的首先是泛泛的,印记式,黑白照式的古老而弥新的乡村图景。给人安宁与详和,清晰而沉香。在我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迷恋故乡,沉于往事,是因其清新而淡远的隔膜。这种隔膜,是用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的反差来度量,也是一个人成就成功的必经,是美丽的付出及必要的代价。当某日我们回头打量时,其涩也是美,其痛也是快,其伤也是情。“情”这个因素,是一切生灵的共性,是依附于一切生命个体的载体。作者的运笔是风情画勾勒。故意不把事说破,固持了这种“隔”。这是旧念之痛的不忍抚摸,不愿道尽。所以作者的写作就有了特殊的意味,我认为这不是在写,而是在玩。猫逮了老鼠,不先吃掉,而是先玩,寻求这种逃与捉的刺激,享受这个有趣的玩耍过程。我认为作者的忆乡之痛,也在于此。从艺术的本质上说,只有玩的艺术,才是真艺术,才是大艺术,也才成准艺术。文篇多用长句,寸表他那曼妙心景的婉转,柔肠百结。在韧性与耐力的较量上,作者的表现力也很突出。
  
  作者散文充满了“文化味”。这涉及学识与见识,谈吐与表达。散文除情的元素之外,还有理,意,趣等,只有情理意的融通才是上乘,也才是散文的拓兴之路,那种片面强调“情”的所谓“艺术散文”是狭隘的,那是有意将“散文”这个古老的艺种变味,走调,失色而最终走向剥离,而让文学分类过细化,交织化,无序化,而终导致散文的“散”性丧失而消亡,终归于诗歌小说的门下。“文化味”就是重理不弃情,实为“情”字散文意蕴的拓展。当然关键还在于如何巧用,如文化散文创始者余秋雨先生的先热而后冷,因素多多,但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情,缺失了情理皆备的和谐。热辣与冷静,是矛盾的两极,过极都不好,这和艺术追求个性非一码事。达情则表情感体验的极致,说理则让理性高扬,但两者同用时有侧重,为互补,互调剂。其实艺术之魂,就在一面极显个性,一面又需揉融。所谓的能工巧匠,也就是化腐朽为神奇之再生力。
  
  文集有一种酣畅。“酣”是畅快,痛快,尽兴之意。作者的这种长句式叨念体印象性表述,也并非一定要达意,尽意,而是一种过程的呈现,淋漓的畅快。像一坛老酒,喝饮固然重要,而打开,品尝,这个过程给人的感受似更重要。作者陈述自己流年过往,故乡风物,那个迷醉,那个心尖上的喜滋滋,我是有所体验的,这分明就是,求的这么一个过程。实际上人生没终结,所谓的终极目的,都是相对于一个凡俗的基准,重要的,实际的,都是这么一个过程,即所谓的“走一遭”,“来一回”,亦所谓“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作者的酣味更表明,也应证了这个通俗的道理。
  
  文有一股沉香。作者在大段的描述中融入各种艺术元素,以佐证,以充实,以写厚,以呈现一种多维视思,呈现散文的“零碎收集”,“集中表意”的特征,但作品凝含了一种香。该“香”就是酒的陈香。读这样的散文长卷,实需一种散淡的心境和闲适的功夫。读到“枣酒”及“李广田”篇的时候,我脑子里再次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向,生出本文的文题,感觉更适合该文集特点,尤其是语言呈现的味道,有酣味表畅快,痛快,浓稔,有香味更见其溢出的升华。如说“酣”是一种程度,“香”则代表一种飘逸的飞升了。这意味着,作者的散文似一坛焖了很久的陈年老酒,打开即香飘四溢,沁人心脾。酒的香味,文的香味,在此是一码事。这样之写有香,也有烈,但我们见的更多的是一个世故老道者的纯香与熟稔。我们知道,人年幼时锋芒毕露,而老来只剩一个“善”了,善就是敦厚,就是熟练,就是一坛老酒的陈香,该香可持续久远,醉人至深,你只需慢慢去品咂。作者正值精力旺盛的中年,其散文已达此老道,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这是一部洋洋洒洒的浩卷。汇集了乡情、故园、亲情、人物、青春、名胜等六辑百篇30万字。让人一气读完,或读不完也至少要翻完,先大致浏览,闲适了再细品,但你绝不可随意置弃或轻薄。《麦苗青青秀丰年》是一篇有骨力,有壮志,有豪气的画卷式美文。他写麦苗之劲,之韧,之强悍,之耐性,化为北方一切生命的强劲代表,象征北方一切生灵的坚韧意志。文章的激情,气势,厚实而饱满,表现了一种强壮的生命活力,足以鼓舞人心,催人向上。《小城故事》把情写得缠绵而悠长,清淡而幽香,涩重而感怀,远远又近近,若即又若离。《山水悦情听弦歌》更是一种淋漓尽致的创作之备述。作者这些文章饱醮了生命个体及其群像的情汁元素。如果说吃饱穿暖的人们欲寻一点高雅的精神补品,此书就是较好的选择。读他这些往事,数他这些陈年,让我们重温过去,抚摸童年,倾听乡音,检视乡情,烫平我们沉涩的记忆。记忆,有的沉溺万年,永世不开,有的时时跳跃,荡出心怀。这些陈香记忆,点燃了我们的青春火焰,激发了我们的壮志豪情,增强了我们的生命活力。摆这些龙门阵,聊这些“陈南旧事”,是捡拾我们记忆的珍珠,挖掘我们沉潜的宝藏。
  
  作者采用“起笔+往事+典故+事件+结局”的漫谈式结构,适合这种忆旧式文体;其文体特征可用厚,满,长,泛,诗意,绵情,智性,知性,畅意,隔味,陈香,古典美,诗赋底,绚烂美,破碎美,感伤美,陈旧美,婉约兼豪放来概括。其文集内容是往事的荟萃,知识的百科,情感的丰茂,真可谓,一部大百科,一本圣情卷。
  
  

  
  
  顺提几个散文写作的共性问题,以引发一些必要的商榷与思考。
  
  一是散文忌平泛。这种“泛”,指叙述的平淡,也含情思的少独特和独到。此问题我们许多散文创作者或多或少地存在。即多写一些印迹性捕捉的概描,多有“似曾相识”之感,放哪里都有,都一样或“差不多”。这种“熟悉”很正常,但关键是如何“个性化”,此个性的最大彰显,从本质讲就是艺术的臻熟。此问题的解决,我想可以多从角度的新颖及情感的深度体验等方面去解决,以减“泛”而增“具体”(虽这种“具体”也带有浓浓的重组摹写的“人为化”痕迹)。这样可减少因“泛化”而造成的模糊,达到清新的定格或“重重的一击”。鼓是一种传统乐器,其特点就是省人,励人,志人,它的敲打,你不会不受震击。人心的振动,心电图显示为曲线,所以行文节奏就要凸凹有致,合于心律。这也正如海没浪花,那不叫海,山不见峰,岂可称山,“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古时称“纹”,花纹之意,可引申为波浪与错落。
  
  二忌过于饱满。如果说长句子,大段落,满的表述是一个人的写作习惯及风格本无可厚非,但过于满当,周全,完备,就成了缺陷。我一直认为,适当含蓄,留白也许更添意趣,既满足了读者的探秘欲,也吊起了阅读的胃口。所以大凡文章热度过甚,饱满有余,则需“减”字。散文乃“减”的艺术(王克楠语)。需冷,掺静,以降温,驱热,熄火,以沉而飞升。常言讲得好,“欲速则不达”。“剃头刀子一头热”。讲的就是不能一厢情愿,有效把控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达于人,这是一种功力。没静的弹跳猛冲,岂能远走高飞!一个人始终都在跑,怎么发力一跃呢?会致命的,累死也跑不快。
  
  三忌抒情不节制。现在的散文有一种习见的通病,即片面理解和强调抒情,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就无不溢满情,殊知这样明显把散文的抒情庸俗化了,也显得虚假和浅表。我们应知,散文的抒情,指少而又少,精而又精的抒真情,抒深情,抒大情,只抒别人少之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如果情感太滥,太伪,是感动不了人的,是无效的,是有亵渎散文这个大众而特殊文体的要求的,结果就是终被大多数读者所抛弃。当然此问题非指作者文章没真情,是烂情,而是该真情何以有效地表达,不让读者距而远之,或漠视,或视而不见,甚至质疑或垢病,或恶俗而鄙弃。我常说两个问题:一是人家为啥读你的?二是人家凭什么卒读你的?前者涉及表达,后者涉及情感。只有这两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成就好一篇文章的写作及阅读。否则,文意再大,也难通过有效的阅读而体现。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以为只要自己的思想深,情感浓,就必定是好文,是至文,有人读,我看也不一定,人家都不读了,再好也没用,这种内容大于形式的偏激认识,最终只能害人又害已;当然好读无味也不行,同样是空欢喜一场,何况这种“骗”局也终被揭穿。
  
  四忌文题不灵活。有人说文题怎么起无所谓,这更不对,因为涉及练意问题,作者行文岂能离开文题而随意跑多远?这本文集的取题,作者显然是追求一种意境美,这我理解,但千篇一律的“七字题”似有牵强重复之嫌。从行文看,作者历尽风物及文化元素,使文丰厚,浩瀚,但需简约,对于繁复书写而言,简约就是一种难得,练字艺术本身就是高难艺术。我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发。又言,含沙射影更见功。我的理解,清空,含蓄,留白,此处无声胜有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似更见张力,乃艺术之妙绝与至尊。不一定言多,但求重,不一定气壮,但求准,不一定豪言,但求力。前面提到的鼓点单调,甚至制噪,但声声入耳,点击人心,催人奋进,一鼓可以作气。有些文章读后叹喟,有些读后震撼,有些读后令人遐想,这都有益。惟不可取,就是难以卒读,或窥一而知全貌,此绝非什么风格形成的标志,乃单调之单调,重复又重复之弊端,这样的文不可取,意义也不大,作为一个文字的至诚追求者,当惜墨如金,对于可有可无的舍之,毫不足惜。
  
  当然上述问题非作者该文集所全有,但也不说不沾边。总之是有没有不重要,有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清醒。事实上我读作者文集之外的书评也简练,空灵,故我更想认为是通读同类之后的旁通或联想,在此重提以提醒并共勉。当然,人无完人,事无具细,不管书有这样那样的读者眼中的不足都很正常,这也不掩其全书总体思想艺术的光芒,盖不了他那赤子般的眷土恋旧的圣情。我更发现,作者以他那厚重的传统散笔,着意刻画乡土,备述往事,抒发多维而复杂的情感,让家乡陈香,让家乡显赫,从而也显了自身,让自己像庄稼一样长出来,伸出齐鲁大地,奔向巍峨的大中华,全人类。因为家乡的一切也含自己,自己是家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天涯的游子永难隔断的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这是注定要融入了生命的骨髓里。游子和家乡的这种特殊关系,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人类向善,提升心灵的自然行为,是值得大力讴赞的。鉴此,我特支持廷伟这本乡土散文的面世,也祝他此书获得读者的好读和好评。我相信,也深信,这本酣畅之书,陈香之书,磅礴之书,必将如意自己,启励他人,激奋后人,为乡情著述之库再添一本光芒四射的浩卷!
  
  最后,让我略引他的精彩文句来结束本篇吧。“天南地北的游子、学子、经商者、打工者等,无不被家的强大力量所吸引,‘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父母只有这个最小的愿望和要求!尽管回家过年是一次仓促而疲惫的行程,但家是一个永远的根,有了这根的缠绕和牵年,再劳顿的旅途也是轻松的、愉悦的!春节又是一个响亮的集合号,这个集合号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凝聚力,令全天下的儿女都走在回家的路上,无论你是用哪一种方式回家,那一刻,家的曲调总是这样绵长、悠扬……”“我爱回忆童年和故乡,她们是在我记忆中越来越加清晰的一种图像,她们耐得住寂寞,守足岁月,以灼灼芳华敬奉世人。”
  
  权为序。(2013年2月19日初稿2013年2月24日再稿2013年2月28日终稿)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3-3-21 09:2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3-21 08:0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成梁老师提出的几个散文观点。很有见地。
3#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0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3-21 08:04 发表
非常赞成梁老师提出的几个散文观点。很有见地。


  谢谢。问好。
4#
发表于 2013-3-21 08: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阐述清晰,多多受益了。
5#
发表于 2013-3-21 08:53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读,待有时间细细学习。
6#
发表于 2013-3-21 08:5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拜读。
7#
发表于 2013-3-21 0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序,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来说,真是太妙曼了,受益很大呀。学习问好,从中得到许多写作之道。问好梁老师,仰望……
8#
发表于 2013-3-21 09:04 | 只看该作者
秋叶问好老师,先看看老师们的评读和理解,细读后再写体会。 :handshake
9#
发表于 2013-3-21 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文珺 的帖子

秋叶想看到老师的学习体会,问好!
10#
发表于 2013-3-21 09:24 | 只看该作者
首先预祝廷伟乡土散文集尽快成功出版发行! :victory:
     嗅到了缕缕香味,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感受到星钧文友点评的有高度、有深度,更有一种给人鞭策和激励……后面的几个问题令人深思,对我们这些半瓶子尤其需要多多注意。问好两位好友! :handshake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3-21 09:26 编辑 ]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0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川媚 于 2013-3-21 08:45 发表
阐述清晰,多多受益了。


  谢谢。谢你一向的鼓励并问好!
12#
发表于 2013-3-21 21:29 | 只看该作者
好像已经不只是在解读一本书,或者提及一个人,而是上升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让人感悟,也让人反思,比如散文的写作,比如意境的表达等等,当是散文写手们的一堂课。问好梁老师。
13#
发表于 2013-3-22 06:39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为范廷伟的第一本文集写过一篇《笛声悠扬颂梁邹》,所以这次特意推荐梁星钧来写序言,不是说换手如磨刀嘛 就这样我把一件吃力的活儿交给了梁星钧,他果然倾力而为,写出了一篇极有高度的序言。我也没闲着,给他推荐出版社,给他找人题写书名,设计封面,为的就是让范廷伟散文集早日面世。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0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从容 于 2013-3-21 08:53 发表
先提读,待有时间细细学习。


  多指点。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0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3-3-21 08:54 发表
学习,拜读。


  谢谢江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6 04:27 , Processed in 0.12943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