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05|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议艺术的非常态思维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3 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议艺术的非常态思维问题

                lqm407
  

  这些年来,我一直深思与研究着人们的两种思维问题。我觉得,就一般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与科学等领域中使用的是一种思维,而在文艺创作与欣赏过程中使用的是另外一种思维。对此,我写过一本小册子,试图说清这个问题,但说来说去还是觉得不够深入。苦恼之余,我常常以海涅的诗句来解闷:“啊/美丽的司芬克斯/请给我解释这神秘之谜/我对这个问题/已经想了几千年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在文艺创作与欣赏中,人们使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在大多数 情况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比如,我们常唱这样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语句读起来很美,唱起来很美,想起来也很美。可是如果你仔细思索这句唱词,问题也就跟着来了:美丽的姑娘怎么能象水一样呢?姑娘与水之间有什么共性呢?象水一样的美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这就是文学的语言。

  我们可以再想想,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这样的语言又会怎么样呢?比如说有位老太太到某个人家去提媒,她介绍说:“我给你家小子介绍的那个对象呀,长得象水一样……”如果她这样说,这家人肯定不仅不爱听,还可能认为老太婆犯了神经病,在胡说八道。因为人家想知道的是未来媳妇的高矮、胖瘦、黑白、有无雀斑、有无撅牙齿,而不是高度概念性的描述。

  反之,如果我们将那首歌的歌词改成“阿里山的姑娘高个子、白面孔、没有雀斑、没有撅牙齿……”那也成何体统?

  这种现象说明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文艺作品多是用非常态思维写作的,对此读者也是用非常态的思维阅读与审美的。虽然在物种、颜色、性能等方面,美丽的姑娘与水没有一点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这样比喻确实能给人以美感。这样的比喻是朦胧的,但就是这种朦胧才给了人美丽的联想。文艺创作与欣赏的思维与现实生活中的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不同。对此异同,人们都已经默认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实施了。

  科学也是建立在常态心理基础之上的思维活动。科学著作上的每句话都是以丰富的客观知识垫底的,科学方面可以有猜想,如想象一些未知元素原子的排列方式,设想任何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的形式,但这些想象与文学艺术上的想象完全不同。这些猜想就是提出来,还要进行小心翼翼的实验和求证,稍有不符就得重新确定理论。这是人们的常识。人们就是这样苛刻地要求科学家。

  但人们就不能以苛求科学家的态度来苛求艺术家。没有人来论证姑娘与水的关系,没有人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尔来四万八千岁”等句子进行考证,没有人对月亮里有玉兔丽人、太阳是乌鸦等看似荒谬的问题提出过质疑。李白在诗中写过他曾经杀人,官府也没有去追究他。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作家诗人的语言和故事,是不能认真对待的,是应该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接受的。大家都知道,在文学作品中,三千尺是言极高,四万八千岁是言极久。这种比喻象征是松散的,不严谨的,外沿是很宽泛的。这样的好处是使得人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感受来描述客观事物,而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经历、感情、想象等因素来感受作品。并且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求作者在见解、描写、形式等方面新颖独到,不雷同,不重复,这使得他们的笔下经常出现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景观。比如有这样的经典说法:第一个用花形容女人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用花形容女人的人是庸才,第三个用花形容女人的人是蠢才。那么再用什么词句来形容女人呢?那就要看各人的本事了。用水来形容女人就是一种本事。用水形容女人就是让人觉得很新、很美。

  又比如,“太阳在大地上滚动”、“树伸出了绿色的思想”、“箫声一个劲地绿”之类句子,与现实情况相差很远,但它们既满足了创新要求,又因其边缘性与不确定性,使读者展开了想象的空间,引起艺术的非正常思维,感觉到其句子很美,意境很美。

  人们的头脑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思维呢?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人们本来就拥有着两个世界,本来就是从两个世界出发来看待事物的。这两个世界既有联系又各自不同,所以人们的思维也是既有联系又各自不同。
  
  人们的两个生活世界,一个是物质的,或物理的,我们姑且称为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精神的,内心的,我们姑且称它为精神世界或虚拟世界。这两个世界对人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我们不是唯心主义者,所以我们不能想象自己不是物质,而是鬼魂或神佛甚至妖魔精怪之类的东西,但我们的精神和想象却纯粹是非物质的东西。精神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不小的比例。甚至可以说,我们的精神世界远比物质世界更广阔,更精彩,更丰富。虽然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神秘的,并且是每个人不大一样的。
  
  基于以上的论断,我认为精神世界不丰富的人就不是健全的人,也不是可以当艺术家的人,但精神世界太丰富了也不是好事。如果精神世界严重地脱离现实世界,说出的话语外缘部分太宽泛,用毫不相干的词句来组合意象,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比如有些诗人就是这样。这样的人也容易混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界限,容易走向虚幻、神经质甚至精神病人的道路。

  文章结尾的时候我想说明一下:对以上两种互相脱离又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我一直想着给定义一下,但苦于力不从心,老是定性不准确。比如说,我想将现实生活与科学研究中的思维定义为“常态思维”,将文艺创作与欣赏中的思维定义为“艺术的变态思维”,但却遭到一些文人朋友的反对。文人朋友都认为定义中出现“变态”二字是对他们甚至所有文人们的不敬与伤害。我想了想,觉得朋友说得也对,所以在这里我只能说一种是“常态思维”,另一种是“艺术的非常态思维”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3-3 12:3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就定常态思维和艺术思维就行了。
3#
发表于 2008-3-3 13:0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思考深入,有自得之见的文章.
就文学内部而言,小说是用形象思维最多的,诗歌倒无所谓多少形象,但思维上要求却极高,灵异,诗歌需要灵异.至于散文杂文,相对平和一些.
至于一些人把散文写得像学术,那就是科学了.
4#
发表于 2008-3-3 14:21 | 只看该作者
见思想的深度。
艺术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思维的独特性决定着作品的个性
5#
发表于 2008-3-3 19:05 | 只看该作者
科学的意义在于“求证”,艺术的表现则宽容“悖论”。文学史上曾经出现各个时期的各种“革命”和“派别”,复古也好,白话也罢,都是时代使然,而各种“革命”引起的“思维”变革,不会有统一的模式。譬如晚明诗歌公安派的观点就是从李贽的思想学说中发展出来的,它的基点不在于诗文的语言技巧,而在于个性解放的精神。徐渭的狂傲不羁就是个例子,所以,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就是“独抒性灵”,那个时代的诗人们也就按着这个脉络进行诗歌创作。其它艺术体裁的“语言艺术”我想也是大同小异的道理。“艺术的变态思维”这个说法肯定不会得到“文人”们的认可,去年网络流行的梨花体不也照样得到一些人的拥护。呵呵,不是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想,大概就是文人们“艺术的非常态思维”的最好辨词:)
6#
发表于 2008-3-3 19:28 | 只看该作者
文艺作品多是用非常态思维写作的,读者也是用非常态的思维阅读与审美的。至于科学,也是建立在常态心理基础之上的思维活动。两种互相脱离又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产生美和创造力!
文字理论思想深邃,见解独特,让人颇有受益!
7#
发表于 2008-3-3 19:48 | 只看该作者
文中的两种思维问题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与艺术家做朋友是快乐的,但与艺术家结婚是痛苦的。
我想,之所以会有两种思维的问题,原是因为人们既离不开生活的现实,又放不下对美好的幻想。
版主此篇文章于常态中发现非常态,令人赞赏。
8#
发表于 2008-3-3 19:57 | 只看该作者
思辩到位,表达清晰,受益多多!问好老朋友~
9#
发表于 2008-3-3 22:19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透彻,艺术的形象思维让人们认同了艺术有充分发挥扩展的个性和想象空间,而科学的严谨性决定了其思维形式,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学习李斑竹思想深刻的好文,读后从中受益.问好!
10#
发表于 2008-3-4 19:3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科学和艺术并不矛盾,许多科学家也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
科学是改善人们生活的,而艺术则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还有一点:说阿里山的姑娘像水一样当然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说青藏高原的姑娘像水一样就有问题了。不是吗?
11#
发表于 2008-3-4 19:41 | 只看该作者
比如说,我想将现实生活与科学研究中的思维定义为“常态思维”,将文艺创作与欣赏中的思维定义为“艺术的变态思维”,对此观点,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定义,科学也需要想象,文学或者艺术也需要逻辑,对于科学、生活、艺术,定义过多,实为形而下的束缚,彼此交融,方才是自然。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19:5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照直说 发表
  其实就定常态思维和艺术思维就行了。


您说得对,我下来再考虑一下。谢谢!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0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这是思考深入,有自得之见的文章.
就文学内部而言,小说是用形象思维最多的,诗歌倒无所谓多少形象,但思维上要求却极高,灵异,诗歌需要灵异.至于散文杂文,相对平和一些.
至于一些人把散文写得像学术,那就是科学了.


谢谢武版阅读。你说得是,这种思维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0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水 发表
科学的意义在于“求证”,艺术的表现则宽容“悖论”。文学史上曾经出现各个时期的各种“革命”和“派别”,复古也好,白话也罢,都是时代使然,而各种“革命”引起的“思维”变革,不会有统一的模式。譬如晚明诗歌公...


  一水说得是。我是觉得艺术的思维与常态的思维大不相同,才提出了这个看法。当然,这仅是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大家讨论讨论也好。谢谢一水精当的分析。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程学武 发表
文艺作品多是用非常态思维写作的,读者也是用非常态的思维阅读与审美的。至于科学,也是建立在常态心理基础之上的思维活动。两种互相脱离又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产生美和创造力!
文字理论思想深邃,见解独特,让人...


谢谢学武。还望多加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5:07 , Processed in 0.05387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