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憨憨 于 2016-6-16 18:16 编辑
小镇三药店
李市小镇,先后冒出三家药店,大家都很奇怪。药品是特殊商品,李市是个村级小镇,撒泡尿能走两个来回的弹丸之地,哪里有那么多人吃药,你跟谁做生意?但是,也有人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看开店的是何许样人?没有金钢钻,谁揽瓷器活?三家药店:一家是集体老店,店主任小王能说会道,是个商场高手;另一家是私人药店,老板叫老金,是老药店原来的店主任,退休后,开了这家小店打发时间。还有一家也是私人药店,老板叫郭药师,也是老药店的退休人员,他说在家闲得无聊,开家小店发挥余热。三个人原来都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老同事,是这一行业的行家里手,怎么会盲目行事呢!
商场像战场,有同行,就有竞争。三家药店主人虽说是同事,现在却要为各自的生存而拼搏。经过一番较量,人气最旺的,当然还是集体老店。店里的各种药品,一应俱全,店员充裕,服务周到。当家人小王主任是个精明能干的主子,他把村子里那些享受医保的客户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他派专职人员制作所有医保人员的身体情况卡片,定期联络,定期咨询,定期送药。店堂里,请来了一位退休老中医,坐堂问诊。还不定期的搞新药发布咨询会,患同种慢性病的病友联谊会。在这个小村镇,小王主任把一切可利用的客户资源搜括殆尽,这家店铺的四五个店员也就基本上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饭吃。
相比于老药店的热闹,老金开的药店,简直门可罗雀。老金也常年不在店里,他雇了个退休护士看店,一天做不了两三个生意。这招来了人们的笑话:老金,你当初不应该提拔小王这么精明能干的人当店主任,你看,生意都给他抢光了,你今天的日子难过了吧!君不见有多少人,宁可提拔奴才,也不提拔人才,难道这些人都是糊涂虫?老金对这些议论一笑置之。鱼有鱼路,虾有虾道。我老金做了一辈子药品生意,难道走不出一条路来?老金是药店的老主任,自有他的优势:社会上人头熟,身后又有许多药厂推销员的眼睛盯着他,这些有利条件使他很快掘到了金矿。他马不停蹄地穿梭往来于各企业的老板和单位头头之间,给他们提供保健咨询,给他们分析各种药品、保健品的利弊。他也就很快取得了这些的人信任,成了他们身边的免费保健医生。他店里的贵重药品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到了这些人的手里。
把店开得不温不火的是郭药师。他不善言辞,原来是老药店管煎药熬膏的老药工。现在他和老伴整天吃住在店里,办了家标准的夫妻老婆店。小镇上的生意被老药店包揽去了,他就在夹缝里求取生存,经营一些价格低廉,效果却不错的老牌药品。像消炎的“smz”,退烧的“安乃近”。村子里有些上不起医院,花不起大钱的人,到他这里来,花上块儿八毛的买几粒药,就解决了问题。所以,到他这里来买药的人不算少,但一天忙到晚,卖不了几个钱,还不如老金主任送一次药。郭药师自我解嘲说:“我这不是卖药挣钱,而是卖药挣一个好心情。”其实,郭药师也有他的强项。村子里的老人有冬令进补的习惯,现今市场上的滋补品琳琅满目,任人挑选,但是,那些老头老妈手头紧,买不起昂贵花俏的产品。即使买得起,他们也舍不得化钱,不去买。怎么办?去找郭药师。郭药师会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和他们手里捏的那几张毛票,选用几味中草药给你熬制一大罐补膏,够你吃上一个冬天的。所以,每年八月中秋到大年夜,郭药师都在店里熬膏煎药, 忙得不亦乐乎
。
三家药店都在小镇上站稳了脚跟。九九重阳节,小王主任请两位退休人员回店小聚。酒过三巡,小王动了真感情,他说:“这小地方,竟然开了我们三家药店,经过一番摔打,我们的日子都能过得去,真是谢天谢地。不过,我们三个人办店的目标不同,收获也就不同。我赚回了四五个职工的衣食饭碗,老金主任赚回了白花花的银子。郭师傅赚回了他的好心情。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郭药师打着哈哈,不置可否。老金是老店主任,得讲几句居高临下的话。他嘿嘿两声,清了清嗓子,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三人办三店,正好折射出人和职业的关系,有的人是职业在改变他自身,也有人是自身在改变着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