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85|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被“叫”偏的秩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5 1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相信,六、七十年代的生人在念小学的时候,都有接受过“忆苦思甜”这门特殊的教育课,我自己是深有体会。有几次,做教师的妈妈在台上给全校师生“控诉”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罪行,我都很快进入“角色”,同个泪人儿似的在台下哭个没完。当时,以我很小的年龄,很是同情“妈妈”所受的苦,所遭的罪。妈妈声泪俱下,我则抽泣不止。后来,直接在语文课本上接触了“半夜鸡叫”的故事,幼小的心灵就种植上了地、富、反、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阶级意识。那天看到江天文友对“阶级”的观点论述,我就很矛盾地想到了“周扒皮”这个鲜活的人物。其实,回头看那段历史,这个周氏富农(有资料显迹他还够不上地主)是怎么“扒”长工的“皮”?当时接受这份“教育”的时候,姑且也没有人去认真考虑和计较。老师们按要求只是“照本宣科”,小学生们只有“唯听即是”。因为“它”是“教材”(沾上政治的边儿,小学生当然没法懂)。后来,看了很多资料,知道原本在中国农村,并无阶级意识,也没有什么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的概念。这些事物实际上都是“舶来品”,在我国五十年代初土改时,从方法到概念等做法都是效仿苏联老大哥,成份的划分也不例外。因此,如上话语的植入农村,使得原本以宗教、学识、财产、声望为根基的农村秩序,都被这些阶级意识和话语所颠覆,周扒皮这半夜一“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总想象农村应该是个很干净很绿色也很和谐的一方天地,但是,过去的“地主”游街和现在的“民工”出走,确实形成了时代对比。

  也许,在“忆苦思甜”的背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事实:当年祖辈提起“闯关东”,都默认是为了“能吃上玉米面饼子”的行动。“周扒皮”的生活原型是大连瓦房店某乡人,也曾是“闯关东”的一份子。在我们所学的课本里,学公鸡打鸣的他因为“残酷剥削”长工而得其“周扒皮”的绰号。近年来,不少学者撰文指出:无论从农学,动物学还是当时农村普遍租佃关系的史实来看,“半夜鸡叫”的描述多少有些不合逻辑,甚至就连写这个故事的小长工小玉宝(高玉宝)“本人”也含蓄地说是艺术加工。教科书是将这个故事做“真人真事”来宣传教育的,还原“周扒皮”是史学家(或也包括周家后代)的事,但站在“玉米面饼子”的角度,我们不能否认,周扒皮这个“剥削阶级”的代表又是个勤俭持家的殷实之户。“半夜鸡叫”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课文,一直存到90年代初。当教师们按要求通过对“周扒皮卑劣行为形象描写”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时,长工们反剥削、反压迫、敢于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政治符号。我们都知道,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以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轰轰烈烈的土改进行中,农民斗地主,翻身做主人,何乐而不为?我们经常说,中国一向不缺少运动,只滑稽如黄泉下那个死在“土改”时期又土掉渣的“周扒皮”,怕也枉穿了一辈子的布衣,更枉扎了一辈子的麻绳腰带。当然,如果他纸醉金迷、绫罗绸缎就另当别论。

  无可否认,在所谓的“阶级”和“剥削”面前,每个人都希望也应该尊重历史。60多年过后的今天,当“阶级斗争”不再流行,人们也开始走温和路线,周扒皮的“苛刻”似乎也被逐渐淡忘,而他为人“厚道”的一面也慢慢被追忆起来。或可,农村“被‘叫’破的秩序”又将浮出水面,这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能否公证对待还在于个人的立场。不过,我以为无论什么党派,“请神送神”也总是要光明磊落的。如今的农村,雇佣关系已经渗透到平等“阶级”,农忙的时候,只因需要,一方出力一方出钱的双重合作,是再正常不过的秩序,毫无阶级色彩可言。也是赶上了好时候,当下一些擅于计划和经营土地的农民,被直呼为“经营式农场主”,这很象职场中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争取来的职称级别。他们再也没有成份之忧,名正言顺,放开胆子发家致富,这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没有宣扬“学而优则士”,但科学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所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不言而喻。马克思理论:“一切历史的真正基础是经济,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哲学等等”。只是经过十年动乱,“阶级斗争”被一再地简单化和扩大化,制造了很多人为的“阶级矛盾”。以致于现在人们一听说进行“社会阶层结构分析”,就联想到“划阶级、定成份”。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现代语境下的“阶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的存在或者消亡,都应该符合社会秩序。这种秩序的回归,譬如农民打粮食,医生治病救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大家都情系本职,在不同的职场为社会做不同贡献,没必要谈“虎”色变。

(2009年4月25日于中财。全文:1865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一水 于 2009-4-25 17:40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4-25 13:34 | 只看该作者


早就有人说半夜鸡不叫了,甚至有人要当那个周扒皮的子孙来炒作自己并为他们的祖宗翻案。其实历史不用翻那么远,就说今天吧,山西黑砖窑虐待工人,它就发生在我们眼皮下。

既使我们那个“舶来品”------阶级和阶级斗争,总要说有人吃人吧,一部分人要吃另一部分人,有钱的人要剥削无钱的人。不管叫什么,这都是事实。还有讨工资、工伤、职业病、非人道待遇、罢工等等,都在用今天印证着昨天。
3#
发表于 2009-4-25 13:55 | 只看该作者
误:既使我们那个“舶来品”------阶级和阶级斗争,

正:既使不讲那个“舶来品”------阶级和阶级斗争,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4:02 | 只看该作者
离开生活本身谈什么都是空的。无论是否周家子孙,大可没必要为周扒皮翻案。周扒皮被树为反面“典型”,冤不冤枉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在所谓的“阶级”和“剥削”面前,我们所应持的态度就是尊重历史本身。山西黑砖窑虐待工人的画面很残酷,“工人阶级”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当家做主?这个社会的等级什么时候能真正的砸烂?……都是个长远的问题。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4:0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成天喊民主革命,民主革命开始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觉得那些什么“社会学家”才最“辛苦”,他们有解说不完的社会责任……
6#
发表于 2009-4-25 14:15 | 只看该作者
理论实际上是“生活本身”的概括,阶级和阶级斗争术语是泊来的,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却可以用中国的事来说明,不否认有个别地主的人性善,个别却代表不了一般。

《半夜鸡叫》,高玉宝承认是小说,案也就无翻的必要了:)它只反映了一个大历史环境的真实。没有这种真实,也就没有共产党的胜利和共和国的成立。

“当然,如果他纸醉金迷、绫罗绸缎就另当别论。”
另当别论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4:26 | 只看该作者
题目最初拟《“造假”的中国人》,不在周扒皮这个“事件”本身,只担心大家或以为是什么系列,因为先前有两文《……中国人》。自己又没有那等时间和写作精力:)或以“周扒皮”代出“高玉宝”来说明中国人(或者中国文人)“造假”这个事实也不十分充分,就吧方向变了一下:)。高玉宝作为“扫盲”的代表也是政治需要,不过,整个周氏家族也许被“冤枉”了这许多年,我们不得而知,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是我们无法见证历史。
8#
发表于 2009-4-25 15:07 | 只看该作者
很仔细地拜读过了,一水版主的文章真是有力度!(我爸是教书37年退休的,小的时候当老师的也很没什么用,在村里是受人欺负的,所以长大后我姐坚决不找老师当对象,我是坚决不当老师,真是心理有点脆弱了。)无论有没有阶级一说,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问好!
9#
发表于 2009-4-25 15:26 | 只看该作者
阶级一词在教科书上消失了.但等级在社会上依然存在.
问好一水!
10#
发表于 2009-4-25 16:24 | 只看该作者
  一水近期为文大步走出高楼深院,近了生活,近了现实。“叫”,即宣传。几十年来为政治、唯政治的宣传深入国人脑髓,破坏了许多方面的秩序。欲回归正常秩序,须深刻反思。
  “矛盾”、“彷徨”及“造假”,既是劣根性,也是“当代化”,系而列之揭示,似更清晰条理。
11#
发表于 2009-4-26 13:28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版,这几天忙,上来少,别怪。等五一后我天天跟着你身后,赶我也不走
12#
发表于 2009-4-26 18:17 | 只看该作者
上次看到关于大地主刘文彩的内幕,原来刘文彩地主庄园的水牢是为了符合阶级斗争宣传而虚拟出来的。那个时代是一切为意识形态服务的,真真假假就变象雾里看花了。
13#
发表于 2009-4-26 21:33 | 只看该作者
我爷爷十三岁给地主抗活……我小时候,他说过,地主是真的俭省啊……当时,我还觉得爷爷的觉悟不高。
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对历史真相有了新认识。
很欣赏,姐姐从现象上升到理论。
羡慕凛厉的思想,文笔。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22: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4-26 13:28 发表
一水版,这几天忙,上来少,别怪。等五一后我天天跟着你身后,赶我也不走


燕子能喜欢这里,真的好高兴:handshake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22: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09-4-25 15:26 发表
阶级一词在教科书上消失了.但等级在社会上依然存在.
问好一水!


风铃所言及是……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05:30 , Processed in 0.04925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