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非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19 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奕詝作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位手握实权的皇帝,其所作所为难免不被人们所研究探寻。在我看来,奕詝期望有所作为振衰起弊,但是志高才疏,又生在清朝动荡之时,此时这一封建体制已逐渐走到末路,作为万人之上的君主,陷入这样的危局定然不是他所愿。非心所愿即是悲,奕詝又能在窘境里何去何从?

  身为皇子,奕詝却鲜少有放纵不羁的资本。少年本是鲜衣怒马肆意快活的,奕詝却在年少时就摔断了腿。母凭子贵,子亦可以因为母亲受宠而多得到父亲的关爱。奕詝的母亲是彼时备受宠爱荣观后宫的孝全成皇后,年龄尚幼的奕詝自然也生活在父慈母爱的环境里。好景不长,孝全成皇后在奕詝十岁就去世了。半大的孩子失去了自己最可靠的港湾,只能怀揣着不安,由静妃所抚养长大。而养母的孩子,正是自己争夺皇位路上的唯一竞争者:奕訢。自己的弟弟允文允武,聪慧冠人,自己却才气稍逊,又有残疾,甚至只能寄人篱下。如今的孩子便是无足轻重的小测验成绩也是要一争高下的,更何况是从出生起就注定彼此存在竞争关系的皇子们?宫人们的嘴巴亦不是只用来吃饭的,想来多少也会有些闲言碎语。奕詝是否倍感压力?是否多次暗自下定决心要强过弟弟?多半是会的。

  奕詝登基后一如他的父辈祖辈们勤勉于政。《清史稿》评价其“能任贤擢材,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老师的教诲、年少的压力与自己的理想抱负交织在一起,使得年轻的奕詝宵旰忧劳。他通常早上七点以前召见军机大臣,七点到九点召见地方官员。召见官员也绝非只走个程序,而是勤学好问,不嫌繁细。譬如张集馨、段光清两位大臣,奕詝时常召见。并对其所辖地区的职官制度、人丁钱粮、交通道路、水利水患、收成口粮、民风民情民众运动以及少数民族战事等都很感兴趣,奕詝此时对政事抱有极高的热情,常常就此提问,期盼能了解下情。

  奕詝也怀抱着一腔热血渴望能整顿朝纲。彼时清朝官场腐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结党营私,相互推诿,效率及其低下。就像是一团乱七八糟错综复杂的毛线团,奕詝想要捋顺这团毛线,于是在人事上大幅改革。奕詝革去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的职务,之后又将文渊阁大学士耆英降为五品顶戴,以六品员外郎候补。并将闽浙总督刘韵珂病免,将福建巡抚徐继畲解职召京;后又革去陕甘总督琦善的职务。同时提拔了杜翰、肃顺等一批官员,以作为自己的重臣,加固统治。如果朝政是一艘船,那官员就是船上的船员。想要这艘船航行地更远更久,从船员上下手好似无可厚非。但体制却是船的构造,船员再精挑细选,一叶木舟或许能在江河里顺风而行,却难以在浩瀚大海里乘风破浪。

  也即当时大清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靠些许改革就能解决了。彼时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流民数量激增。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遗留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赔款。清廷为支付赔款,税收增加,贪官污吏也趁机压榨百姓。这样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奕詝即位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这一农民起义来势汹汹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还有天地会起义、贵州各民族起义、云南回民起义、烟帮哥老会起事等等一系列混战。十八行省中,已有十四行省发生了叛乱。这一严峻的形势无疑让二十余岁的年轻帝王头疼不已,他遇上的是清朝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千头万绪,奕詝难以下手。自己已然朝乾夕惕,大清却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想发展,甚至更加动荡不安。这一农民起义持续了十三年之久,奕詝在位的时间却不过十一年而已。

  内忧尚未解决,外患又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遗留问题,还有修约。与世界形势脱节的清政府在与英法谈判中,落入不利的境地,奕詝只能步步退让以达成和议。在已经容许了一系列损害国家利益的条件后,却因英法谈判代表的巴夏礼拒绝向奕詝行跪拜礼并要求亲递国书而将其扣押。如今看来难免有些可笑可叹,该争取之处无能为力一再容忍,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问题却致使奕詝做出扣押来使的决定。但这事关所谓的“皇家颜面”,也许触动了奕詝自幼埋藏在心中隐秘的自卑。何况即便彼时已经历了鸦片战争,国内能开眼开世界的有识之士仍然很少,大部分人对世界形势的认知浑浑噩噩,仍处于“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中。在这样一个封闭守旧的大环境中,本就不甚聪慧的奕詝又如何能跳脱出来?以至于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奕詝只能抛下自己的国都,逃亡热河。

  奕詝遇上的局面亦是千古帝王中颇为棘手又及其险恶的局面,政府腐败的风气积重难返,内乱频发规模庞大,外国对大清虎视眈眈。最最糟糕的,是当时的体制已不适应世界的局势,这样的情形岂是几次改革几次战争就能解决的?偏偏奕詝是君王,弟弟带来的压力,整个国家的前途,那么多人民的命运都系于他一身,他避无可避责无旁贷,但又缺乏通天济世之才。渴望建立盛世的热血洒在了冰冷的现实上,最终只能在热河得过且过。

  奕詝让我想起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登基伊始亦是兢兢业业恪尽职责,之后却有长达30年的时间未曾上朝。朱翊钧小时受张居正冯保等约束颇多,弱冠后逐渐摆脱这两人,却仍身处于无往而不在的枷锁之中,即便贵为天子也被束缚在这个制度中。如同黄仁宇先生所言,“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而当这种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之时,皇帝作为这个制度中金字塔的顶端,必然有诸多无奈心酸。君王岂是只坐拥荣华富贵香车宝马,更是背负着常人难以负担的责任和义务。世人皆知作为君王最好要能励精图治,从小接受帝王教育的他们又怎会不知?因此他们在此等情形下所作出的决断,未必只是一种逃避,恐怕更是对现实的妥协。诸事非心,无可奈何。

  才智不如弟弟非奕詝所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非奕詝所愿,英法联军入侵帝都非奕詝所愿,体制的诸多弊端非奕詝所愿。奕詝将年号定为咸丰,本是期望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但现实却处处不如他所愿。作为一个皇子如何能心甘情愿的将皇位拱手让给弟弟?奕詝又如何能知道自己登基后会面临的是这样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局面?一次又一次的尽自己所能去努力,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得给予自己沉重的打击。从最初的满腔热忱到后来的迫不得已,其中的心路历程又岂是旁人所能体会的。君王亦是常人啊,一个少年有他自己的需求有他自己的情感有他自己的理性,自然是希冀勤奋能得到赞赏,努力有回报,愤懑能有所发泄,失败能有人安慰,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被“皇帝”这两个字给桎梏了。勤奋是理所应当,努力没有成效要遭受非议,所有的情绪只能如履薄冰的藏于心中,这个担子实在是太沉太重了,压得奕詝几近窒息。

  诺大的帝国弊病丛生,沿袭千年的体质千疮百孔,非奕詝一人之力就能扭转乾坤。即便力不从心,但外界以及自己的本心都在无形中逼迫奕詝要解决这一团乱麻,他也确实竭力了。心怀家国却只能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奕詝一生短暂,却备尝艰辛,处处非心,何其可悲。

来自 4#
发表于 2016-5-20 10:3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企图进入一个做为君王的常人内心,并结合历史事件予以解构,重新诠释历史感悟。这种努力非常成功。文章娓娓道来,笔触甚是稳健,对于史实的剪裁运用恰到好处,个人语言和史料援引比例适当。我个人尤其感兴趣的是文章的标题,这样的标题跳出了行文的约束,却点名了作者的感悟敏感点和独特角度,非常具有个性。事实上,非心所愿的运命走向并非咸丰一人独有,唐宪宗如此,崇祯如此,一切具有中兴之愿而无力挽回王朝颓势的帝王将相都是如此,作为凡人的我们,也无一不陷入非心所愿的命运怪圈。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其实也在进行一种尝试——对于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思悟和体认,对于人生现实和愿望的思考和证悟。作者行文开合有度,角度独特,继续看好。
来自 14#
发表于 2016-5-22 12:30 | 只看该作者
可以看出作者具备着相当的历史功底,能跳出惯常的窠臼谈论历史人物。其实,整个大清朝,没有一个昏君,这几乎已成共识,包括他爹道光,他侄儿光绪,乃至于后来的溥仪都是想有所作为的,但是,那个时代,皇帝只是一个误会,谁坐上都不行,因为思想观点太滞后了,根本不知道大航海时代已经改变了世界的割据,一帮人从上到下包括那些能臣干吏几乎是两眼一抹黑,自高自大。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可是如果咱们像日本人那样开门迎接佩里,可能吗?文化背景不一样,再加上被冠以农民起义的洪匪让中国大伤元气,衰败已经事实。原本洋务运动似乎看到了一些夕阳的回光返照,但是还是因为慈禧等等既得利益者的颟顸错失最后一次机会。
期待更多的精彩
来自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22:50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16-5-20 10:37
作者企图进入一个做为君王的常人内心,并结合历史事件予以解构,重新诠释历史感悟。这种努力非常成功。文章 ...

重读剑鸿老师点评,颇有感触。
会选“非心”为题,是因为以前写过一篇李商隐《锦瑟》的情景描述,当时有感于《锦瑟》的愁思,就将背景定为秋天,题目拟作《秋心》。这次了解完奕詝生平,又感其悲,恰好非心也贴合我意,就定下来了。
很多历史事件偶然性是很大的,哪怕其中一点微小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最终结果的不同,但就是这些一点一滴的偶然构成了历史的必然。人生好像亦是如此,偶然的失误偶然的机遇,也许非心也许顺意,但最终都成就了一个必然的我。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大抵就是这样吧。
2#
发表于 2016-5-20 09:29 | 只看该作者
咸丰的悲哀,国人的不幸,历史无情,才留下诸多的记忆。拜读!
3#
发表于 2016-5-20 09:49 | 只看该作者
咸丰没有继承其祖宗骁勇善战的优良基因,不会打仗,不敢打仗,英法联军6000人进京,就吓得屁滚尿流,逃之夭夭,纵有智慧,又有何用。欢迎来江天!多交流!
5#
发表于 2016-5-20 11:0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来江天做客,祝愉快!
6#
发表于 2016-5-20 12:02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16-5-20 10:37
作者企图进入一个做为君王的常人内心,并结合历史事件予以解构,重新诠释历史感悟。这种努力非常成功。文章 ...

力评。
一并送上问候!
7#
发表于 2016-5-20 12:50 | 只看该作者
想起来了,奕詝不就是那个慈禧的丈夫么。他倒是去了,把一个烂摊子扔给一个女人家家的,还左冲右突维持了许多年。由此看来,奕詝是不如一个女人那么会经营国事的,至少从心理缺陷来说,与那个万历有类似之处。万历之所以罢朝,说起来很简单,为换一个皇后而不得。俗话说没吃过猪肉应看过猪走,当初李治扶媚娘上位,大臣还给出主意说这是皇帝的家事,臣子何必过于干预?自己说了算就是了,一个皇帝这也不行那也干不了,不符合中国帝王独裁之特色嘿。
不过作者的良苦用心也还是在那里,理解,凡事都从理解出发,这个于文字而言,是对的。但是于政治,是万万不可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8:36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6-5-20 09:29
咸丰的悲哀,国人的不幸,历史无情,才留下诸多的记忆。拜读!

谢谢读文
9#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8:41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5-20 09:49
咸丰没有继承其祖宗骁勇善战的优良基因,不会打仗,不敢打仗,英法联军6000人进京,就吓得屁滚尿流,逃之夭 ...

谢谢鼓励~欣赏你的观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8:46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16-5-20 10:37
作者企图进入一个做为君王的常人内心,并结合历史事件予以解构,重新诠释历史感悟。这种努力非常成功。文章 ...

超级感谢剑鸿老师的悉心指导!对一个新手来说真是莫大的鼓励也是第一次尝试写与历史相关的文章,会继续努力的!也期望以后剑鸿老师能多多指点~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8:48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5-20 11:05
欢迎新朋友来江天做客,祝愉快!

谢谢版主回帖~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8:49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6-5-20 12:02
力评。
一并送上问候!

谢谢读文~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8:50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5-20 12:50
想起来了,奕詝不就是那个慈禧的丈夫么。他倒是去了,把一个烂摊子扔给一个女人家家的,还左冲右突维持了许 ...

嗯嗯,谢谢指教~赞同你的观点
15#
发表于 2016-5-22 13:12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新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8 09:37 , Processed in 0.0659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