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9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草书 杨慎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19 10: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慎临江仙(《三国演义》片头曲)






2#
发表于 2016-9-19 17:12 | 只看该作者
是四尺吧,欣赏~
3#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09:01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四尺横幅,谢谢欣赏
4#
发表于 2016-9-20 1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毅 于 2016-9-20 10:35 编辑

剑版草书一如既往的风格,应从快的特点中看出简便,不过线质不错,笔法有待提高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13: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线质和用笔是连在一起的,没有一个笔法不行的人能写出好的线质,就和一个唱得很好的人不可能不会用嗓子一样。行草的用笔可楷书不完全相同。楷书主要是方笔多,行书圆笔就多了,草书就以圆笔为主了。当然草书也不能光是圆笔,那样必然变“”滑“、变'软",没有了骨力。草书的使转很重要,使转才能显出书法的锁边和姿彩。草书风格的形成也很不容易,但是每个人的自己的风格都答题相近,不可能老是变来变去,如果那样就算不上个人风格了,总之这方面的修养很深,不临大量贴,不体味各家的精髓,很难领略。
6#
发表于 2016-9-21 01:08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谈谈自己对行,草书的看法。草书,行书要达到整片一气呵成(整篇风格一致)很难。看了很多写行、草,初看是那么回事,细看就不讲究。1、没有那种“势”,风格不一,我想还是功夫不够;2、就单字而言,点画死板、转折呆滞,(特别在好的作品中会发现转折自然流畅,这个对用笔要求极高)
7#
发表于 2016-9-21 08:15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9-21 08:50 | 只看该作者
剑叩南天 发表于 2016-9-20 13:07
谢谢,线质和用笔是连在一起的,没有一个笔法不行的人能写出好的线质,就和一个唱得很好的人不可能不会用嗓 ...

笔法过于重复,古人笔法太少。一味追求个人风格往往失去了风格。使转能增加姿彩,可多练魏碑、章草,方圆相济,和谐统一。草法是规定不变的,但里边的行气、布局不尽相同,这和一个人的阅历、学识有关。
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09:00 | 只看该作者
378984935 发表于 2016-9-21 01:08
哈哈。我谈谈自己对行,草书的看法。草书,行书要达到整片一气呵成(整篇风格一致)很难。看了很多写行、草, ...

的确如此,行书、草书最容易体现个人性格,尤其草书最容易张扬个性。美学价值也体现的更充分,从用笔、结体、篇章结构,整体韵味,都有比较集中的体现。历来争议也比较大。就来沈鹏的作品,也有不少争议。而行草就在这些争议和探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喜欢的张旭、怀素的草书,更喜欢王铎的草书。目前超越这些人的书家我觉得还没出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09:02 | 只看该作者
李毅 发表于 2016-9-21 08:50
笔法过于重复,古人笔法太少。一味追求个人风格往往失去了风格。使转能增加姿彩,可多练魏碑、章草,方圆 ...

11#
发表于 2016-9-21 09:10 | 只看该作者
剑叩南天 发表于 2016-9-21 09:00
的确如此,行书、草书最容易体现个人性格,尤其草书最容易张扬个性。美学价值也体现的更充分,从用笔、结 ...

沈鹏的字很多人是有争议田蕴章就猛烈的抨击过。的确特别是草书争议特别大,也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2#
发表于 2016-9-21 10:03 | 只看该作者
李毅 发表于 2016-9-21 08:50
笔法过于重复,古人笔法太少。一味追求个人风格往往失去了风格。使转能增加姿彩,可多练魏碑、章草,方圆 ...

哈哈,很直接、犀利。1、谈谈笔法问题,我觉得笔法无非就是怎样用笔,古人用笔更多的是自然、随意、没有那一份精雕细琢(认为是时代原因、写字更多的是实用),一直耕种于那块地;今人用笔,方法很多,有些颠覆了很多东西,我想并非古人不会只是不愿意(或受时代,人们观念保守);我认为古人用笔绝对远胜今人。2、谈谈风格,从清末以前的字,会发现字总体一脉相承,看过清末很多名家,不论楷、行、草、隶、基本都是一致的遵循前人,写的相当好;民国时期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吴玉如、沈尹默、于右任、沙孟海启功啊等大师级人物)风格就和前边不一样;就拿沈伊默字不论真草xing绝对相当只好,会发现他的字里边看出很多魏碑、帖都有;从他们我想可能是可学的东西很多、很丰富(各家各派信息的融合交流更方便,就说现代就更方便了,想看谁的字,网上随便找)所以变化更明显;今人很多基础不扎实、积淀不够;写字用笔只能“副业”,也是条件限制,同时风气普遍急躁,急功求利;3、就说自己学欧,花了五年时间,刚开始几年觉得不错,现在发现要学的太多,越写越不行;现在觉得当时的自己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说还很多,只能这样表达了,说的比较片面。拙见
13#
发表于 2016-9-21 1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毅 于 2016-9-21 10:59 编辑
378984935 发表于 2016-9-21 10:03
哈哈,很直接、犀利。1、谈谈笔法问题,我觉得笔法无非就是怎样用笔,古人用笔更多的是自然、随意、没有 ...

说的不错,分析的很全面。古人的生活很单调,不像现在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古人除了吃饭睡觉等日常,就是读书写字,而写字也只有毛笔,书写工具很单一,然而这却促成了专一。古人写字多在实用,信息交流。不会出现江湖气。用质朴的心去写质朴的字,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写的也可能比现代有些书法家写得好。
没有网络、信息化的古代,人们读书只能靠借或传抄,阅读面或临帖面比较逼仄,不宽泛,这也是一个专一的因素。
从宋朝开始,书法尚意,而不再单纯的追求碑学,帖学流行,直至清末。集大成者苏东坡、赵松雪、蔡襄、米芾等。民国时期,沈伊默、沙孟海又把帖学回到碑学,帖碑结合,又注重厚重大气之风,可谓百花齐放,匠心独运;也不乏有帖学追随者,赵朴初等。特别是写大篆的吴昌硕、黄宾虹等更是追求秦汉,取法乎上。不管写那一路,必继承传统,学会互补,再去创新。而创新不是想方设法去创新,它是日积月累的效果,同时,学识、阅历很重要,要不然就成了写字匠。
你说的今人受条件限制、浮躁我赞同,说得很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包括我在内,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1:36 , Processed in 0.05191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