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6-11-7 20:24 编辑
佛经故事品读之《像法经》 “诸行无常”是佛陀所讲的绝对真理,这个世界上,小到微尘,大到宇宙,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到变化莫测的心理活动,没有一样可以“常”存不灭的。而“诸行无常”作为“三法印”之一,也是衡量坊间所传佛法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尺。即,无论什么,哪怕已证圣果的佛弟子,哪怕是佛本身,只要认为有常的即是假;反之,认为无常的即是真。比如,在今印度南部比哈尔邦有一座富毗罗山,便曾被称为“东竹山”“ 朋迦山”“ 宿波罗首山”,分别处于“迦罗迦孙提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叶佛”时期,然而现在如何呢?“彼……山名字久灭,……人亦久亡没,彼佛世尊亦般涅槃”,直到后来,到了“释迦牟尼佛”时期,此山才有了“富毗罗”的名字,可是“此毘富罗山名亦当磨灭,……人亦当亡没,如来不久当般涅槃”。一座山,及几世的人们,及各尊佛,无一例外的,都会渐渐亡没,没有一样能够永远存在的。所以,佛在经中一再强调:“ 一切行无常,一切行不恒、不安、变易之法。”(《杂阿含经·956经·无始相应经》,另见别译杂阿含350经, 增壹阿含50品10经 及南传:《相应部15相应20经》) 那么佛法呢?当然也不会例外,“诸行无常”,佛法自然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会逐渐地远离我们,并最终灭去。 如果我们站在“佛陀是伟大的导师,佛法是绝对的真理”这一前提下讨论:既然佛陀如此伟大,既然佛法绝对正确,那么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会导致佛法的最终灭亡呢? 这一点,经也已有说明。在《杂阿含经·906经·象法经》中,便为我们讲解了佛法被毁灭的原因。 本经的源起是佛的弟子,以“头陀第一”著称的大迦叶向佛请问:“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大迦叶问的是,为什么在佛传法初期,制戒比较少,可是却有很多人愿意遵守。可是后来,制戒越来越多,却很少有人能够遵守了?在对应的南传《相应部·迦叶相应·第13经·像法经》中,这段话则是“大德!依如何之因、如何之缘,于前,学者则少,而多数比丘,得立智耶?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缘,于今,学者则多,而少数比丘少得立智耶?”问的是为什么以前学习佛法的人少,可是获得解脱智慧的多,可是后来学习佛法的人越来越多,可是获得解脱智慧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对比今天,不由得不叫人感叹:遥想2500年前,佛住世时,所授弟子不过数千人,可是却大多证得圣果。可是如今,据某“法师”宣称,仅跟随他念佛的就达数千万,可是最后都念成个什么结果呢? 针对这个问题,佛的回答是:因为“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而这种“善法退减”,则直接导致了佛法的消亡,就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一样。不过不同的是,佛法的消亡 “则不如是,渐渐消灭。” 这个过程不是瞬间的,而且缓慢的,是一步一步的。 可是,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会导致佛法的消亡呢?佛的回答很清楚:“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简而言之,就是因为“相似像法”的出现,逐步取代了正法的位置,所以正法才渐渐消亡了。 那么什么是“像法呢”?庄春江居士译为“相似正法”,也就是说,是和正法很“像”,很难区分的伪法。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佛法,就是这样一步步被改头换面,并最终消亡的。 佛陀再次强调,世间的种种力量并不足以导致佛法的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四大”的力量不足以消灭佛法,可是一旦“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打着佛法的旗号,把伪法说成是正法,把伪律说成是戒律(佛灭后,大迦叶集合五百罗汉进行经典集结,共同制订了关于戒律“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者,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的基本原则,所以无论增减戒律,都是乱法行为。)。 而佛法消灭的具体因缘则出自僧团内部。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僧团既然是佛法的传承和发扬者,那么如果内部出了问题,则必然导致其变成佛法的破坏与毁灭者。至于具体原则,则有五点。这五点各版本用词略有不同,但大意不变:“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简而言之,就是出家人不尊重“佛”,不尊重“法”,不尊重“僧团”,不尊重“戒律”,不尊重“同学”(南传做“定”), 以此“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而反之,如果出家人都尊重“佛”,尊重“法”,尊重“僧团”,尊重“戒律”,尊重“同学”(南传做“定”), “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佛法就不会灭亡。 有意思的是,在那些打着佛经旗号的伪经——“相似伪宝”中,不但也印证了佛法的最终灭亡,甚至还像模像样地解释了法灭的原因:“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佛说法灭尽经》)同样把佛法的坏灭归咎于那些不尊佛法、不守戒律的僧人身上。 当然,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佛法不灭是绝不可能的,就如想要那些出家人不违背护持正法的“五因缘”一样绝不可能。而对于“像法”逐渐取代正法的时间,佛陀也早有预言:“正法当渐微渐灭于五百岁。”也就是说,从佛入灭后,正法仅仅能够住世五百年。关于这一点,有人做过统计,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第十),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宋三藏法师慧简译), 以及南传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诸经、律中都有记载,当为信史。除非你不信佛说,如果相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金刚经》),就该相信此言不虚。 那么,正法传播的五百年以后呢?这就又回到了先前的问题,“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所以,我们很难相信,在佛灭2500年以后,在所谓“佛教”大肆盛行的今天,其中还有多少正法在流传。而可能在浩如烟海的数千卷经典中大浪淘沙,淘出一点儿正法的真金,又该具有怎样的机缘,怎样的毅力,和怎样的智慧?
附: 《杂阿含906经》正闻本13246经,佛光本898经《大迦叶相应·道品诵·如来记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 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 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沈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倚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 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 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佛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别译杂阿含12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西园林中毘舍佉讲堂。 彼大迦叶于日没时,从禅定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 ”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初始制戒之时,极为尟少,修行者多,今日何故制戒转增,履行者少?” 佛告迦叶: ”如是!如是!众生命浊、结使浊、众生浊、劫浊、见浊,众生转恶,正法亦末,是故,如来为诸弟子多制禁戒,少有比丘能顺佛语受持禁戒,诸众生等,渐渐退没。 譬如:金宝渐渐损减,乃至相似金出,如来正法亦复如是,渐渐损减,像法乃出;像法出故,正法灭没。 迦叶!当知:譬如:海中所有船舫,多载众宝,船必沈没,如来教法亦复如是,以渐灭没。 如来正法不因地没,亦非水、火、风之所坏,若我法中,生于恶欲,行恶威仪,成就众恶,法言非法、非法言法;非是毘尼说言毘尼,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如斯之事出于世者,皆由像法句味相似,令佛正法渐渐灭没。 迦叶!当知:有五因缘能令法灭,一切咸共忘失章句,善法退转,何等为五?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养佛、不能至心归命于佛,然复依止佛法而住;不敬法、不尊重法、不供养法、于正法中不能至心,然依法住;不恭敬戒、不尊重戒、不供养戒、不能至心持所受戒,然依戒住;不恭敬教授、不尊重教授、不供养教授、不能至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养,亦不至心向教授故,然复依此教授而住;于同梵行佛所赞者,不恭敬、不尊重、不供养、不能至心礼拜问讯,然,犹依彼而得安住,迦叶!以此上来五因缘故,能令正法渐渐灭没,衰退忘失。 迦叶!复有五因缘故,能令正法久住于世,不没不退、不忘不失,何等为五?恭敬世尊、尊重于佛、供养于佛、常能至心归依于佛;于法、于戒,及以教授、同梵行者亦应供养、恭敬、尊重、至心向之,以此五种善因缘故,能使正法久住于世,不没不退、不忘不失。 以是义故,应当恭敬佛、法、[戒、教授、同梵行者。” 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南传《相应部》16《迦叶相应》第13经 《像法经》(台湾元亨寺译本)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白世尊言:“大德!依如何之因、如何之缘,于前,学者则少,而多数比丘,得立智耶?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缘,于今,学者则多,而少数比丘少得立智耶?” 四 “迦叶!此为如是:众生衰,正法将灭之时,学者则多,少数比丘得立智。 五 迦叶!只要正法之未灭,像法之世则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六 迦叶!譬如只要金之不灭、则伪金之世不生,迦叶!伪金之世生时,乃有金之灭。 七 迦叶!同此,只要正法之未灭,则像法之世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八~一一 迦叶!地界不能令正法灭。水界不能令正法灭……火界……风界不能令正法灭。 一二 于是,彼等愚人之生时,能令此正法灭。 一三 迦叶!譬如船之先沈。迦叶!如是正法不应有灭。 一四 迦叶!有此等五正法之混乱,有灭之退法。五者何耶? 一五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尊重师、住不随顺,不尊重法、住不随顺,不尊重僧伽、住不随顺,不尊重学、住不随顺,不尊重定、住不随顺。 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混乱与灭。 一六 迦叶!此等之五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者。五者何耶? 一七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尊重师、住随顺,尊重法、住随顺,尊重僧伽、住随顺,尊重学、住随顺,尊重定、住随顺。 一八 迦叶!此等之五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 此颂曰: 满足与无愧 月喻入在俗 老与三教诫 言定与胜智 止住处与衣 死后与像法 南传《相应部》16《迦叶相应》第13经 《相似正法经》(庄春江译本) 相应部16相应13经/ (迦叶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大迦叶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大迦叶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什么因、什么缘以前有较少的学处,但较多的比丘在完全智上确立呢?又,大德!什么因、什么缘现在有较多的学处,但较少的比丘在完全智上确立呢? ”迦叶!这是这样的:当众生在减少中、正法在消失中时,有较多的学处,但较少的比丘在完全智上确立,迦叶!只要相似正法不在世间出现,正法就不消失,但,迦叶!当相似正法在世间出现,那时,正法就消失。 迦叶!犹如只要相似黄金不在世间出现,黄金就不消失,但,迦叶!当相似黄金在世间出现,那时,黄金就消失。同样的,迦叶!只要相似正法不在世间出现,正法就不消失,但,迦叶!当相似正法在世间出现,那时,正法就消失。 迦叶!不是地界使正法消失,不是水界使正法消失,不是火界使正法消失,不是风界使正法消失,而,在这里,那些愚钝男子出现,使这些正法消失。 迦叶!正法消失,不如同船一下子沉没那样,迦叶!有这五个能退堕法,导向正法的混乱与消失,哪五个呢?迦叶!这里,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对大师住于不尊敬的、不顺从的;对法住于不尊敬的、不顺从的;对僧团住于不尊敬的、不顺从的;对学住于不尊敬的、不顺从的;对定住于不尊敬的、不顺从的,迦叶!这五个能退堕法导向正法的混乱与消失。 迦叶!有这五法,导向正法的存续、不混乱、不消失,哪五个呢?迦叶!这里,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对大师住于具尊敬的、具顺从的;对法住于具尊敬的、具顺从的;对僧团住于具尊敬的、具顺从的;对学住于具尊敬的、具顺从的;对定住于具尊敬的、具顺从的,迦叶!这五法导向正法的存续、不混乱、不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