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真有“优越性”吗? 水如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表达方式。世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民族的语言,当今世界,如果我们能接受在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文化生活有着巨大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被普遍接受没有差异的普世价值观,就应该也能接受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只有发音和表义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点。 然而文字却又略有不同。一般认为,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工具。那么,既然语言在根本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文字也应该同样才对。可是,我们却常常会听到诸如汉语“优越性”或汉字“优越性”的奇谈怪论,而在民族自豪感和自卑感的双重作用下,此论可谓颇得人心,在一般民众甚至一些官员、专家中很有市场。 然而,这样的看法真的正确吗?这样的看法又有多少科学道理? 和其他语言相比,汉语有优越性吗?我们真的不知道。既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判断其优劣的基本标准当然是交流。而稍加分析即不难看出,在交流的问题上,我们根本就看不出来汉语的“优越性”究竟在哪里。汉语能交流,蒙语也能交流,藏语也能交流,英语也能交流,日语也能交流,甚至连人造的“世界语”都能交流。同样要传递一个信息,或交流一种思想,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汉语比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更有优势。然而我们却可以反证一下:无论古今,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因为其基本不具备汉语这样的“优越性”而影响交流。甚至在最严密的科学问题上,和最紧急的军事问题上,哪一种语言都没有因其不够“优越”而误了正事。 那么,抛开语言,只说文字呢? 汉字不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使用人数最多且最古老的文字吗?这没有错。但“唯一”“最多”或“古老”都说明不了问题。就如某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幸存的“唯一”个体并不比其他已经灭亡的同类更优越。而汉字使用“最多”则只是因为中国人口“最多”而已,和“优越”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动物界昆虫的数量还是“最多”呢?却大多只能处于食物链的底端,给其他顶端生物充当食物。同样,“古老”也证明不了什么。巨蜥还是世上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呢?难道就比只有数十万年历史的人类更“优越”不成? 无论是语言,文字,或是其他,要判断其究竟“优越”与否,应建立在大量的数据调查和科学分析上,而绝不是靠自以为是或盲目猜测就能确定的。 有资料表明,“汉字优越”的说法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其时,最流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说法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文件中,汉字印刷的文件最薄,所以,汉字比英文等文字更优越。据说,有在联合国总部翻译工作的经历者证明了这一点。加之民众民族自豪感的泛滥,一时间,这种说法风靡一时,蒙蔽了许多人。 然而稍加分析即不难看出,将汉字与字母文字相比,本身就是一个很不科学的问题,就如小学数学里常常出现的“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哪个更大”的判断题一样。比如说,同样一份文件,用英语印刷还是用汉语印刷哪个占的面积更少,这是一个很难比较的问题,因为汉字和英语的书写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英语是字母文字,是多字母线性书写的;而汉字是方块字,是多笔画面性书写的——两者根本无法直接比较。而且,这还只是在比较印刷文字所占面积,若在同样字体,也即同样粗细笔画的前提下,比较同一份文件打印用墨部分的面积,哪种文字费墨更多,还真不好说。比如最简单的一个“书”字。用英语是单词book,书写时同是四笔,若只横向比较,当然英语占位更长,但只论书写部分的笔画长度,则似乎不分伯仲。而若比较“钢笔”(pen),则似乎英语更短。即使如“字典”(dictionary)这样比较长的英文单词,若不比长度,而比较一下笔画数(也即打印用墨面积),汉字也未必有多大优势。实事上,这样比较毫无意义。 第二个认为汉字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则认为汉字的平均信息量大,所以只要掌握较少(2000-3000)常用汉字,就可以达到正常阅读的水平,而相对而言,英语的单词量则大得多,一个本科毕业生,至少要掌握6000单词才能正常阅读,由此可见,汉字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这种数据看似比较有理,所以也被“汉字优越论”的吹捧者一再引用。其实持此观点者似乎在有意忽略一个问题,也即信息学上的基本原理。一般来说,如果某数据所使用的符号系统的平均信息量越大,它的不确定性和消耗量就越大,对数据管理、信息传递的精准性就越是不利。因为如果这一信息符号所代表的信息量越大,就越会面临精度减少、歧义增加的问题。举汉字为例,在古汉语中,“鬥争”的“鬥”和“北斗”的“斗”是两个字,所以人们大可以随便使用,从来不用考虑产生歧义的问题;现代汉语简化后,两字合成一字,“鬥”字取缔不用了,可是我们在享受字符减少和书写笔画简单的同时,则不可避免着要面临着“斗”字多音、多义的麻烦。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并没有因字符的数量较少而影响交流,原因何在呢?只在于汉字强大的构词能力。与英语相比,汉字要掌握的生字量的确很少,有人统计,不要三3500常用字,甚至只要掌握使用频率最高的900余字就可以进行基本阅读。然而这只是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说的;对于一个外国人,即使他把3500常用字全都学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因为离开词汇,很多时候单个汉字根本无法准确地传达任何含义。汉字之所以可以用较少字符而表达特别丰富乃至极为复杂的含义,主要还是借助于其强大的构词能力。比如说,“开心”和“关心”两词,只要我们认识这几个字,就可以读出来;只要读出来,就可以知道意思。不过若放在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外国人那里,即使每一字都认识,甚至发音也相当标准,可是若只看字面意思,非把它们当成反义词不可。我们不妨再做一个比较:中国人学习英语,如果掌握了6000单词,就完全可以进行常规阅读,并基本理解语段含义;可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在掌握3500常用汉字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再掌握由这些汉字组成的数千常用词,把一份中文资料放在眼前,他基本什么也读不懂。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看法是关于“造字”的。他们认为英语中许多新出现的专业用语都要利用字根、字源、前后缀等方法重新造词,而汉字就基本不用(也不是完全不用,元素周期表中有许多汉字都是后造的),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汉字组合成词。事实上,在新生专业用语上,英语中固然要造新词,而且往往还会造很长很长的新词,汉语又何尝不是?不同的只是我们的汉字总量没有增加,只是把它们重新组合,造出新的词语罢了。而且和英语乃至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越是专业的词语,使用字符也就越多,为新生事物造出超长词汇并不是字母文字的专利。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汉字还有一些优势的话,那就是我们可以使用古汉语中一些已近消亡的生僻汉字来给它们起名字,从而减少字符的长度。只是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又要增加字符的数量——这是符号使用的基本原理,无论是哪种语言,都概莫能外。比如在生物学上,只蜥蜴一个物种,世界上就已发现了4700多种,要给这么多种蜥蜴分别命名,如果不想增长蜥蜴的名字,就只有增加汉字的数量,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方法不成? 至于把汉字和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相提并论,认为正因为汉字独特的表意功能和汉字独立方块字的特点,才诞生了如此悠久灿烂的汉文化,则更是民粹主义思想在做怪。固然,汉文化的灿烂辉煌离不开汉字的功劳,就如欧美文化的辉煌离不开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功劳一样,文字只不过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欧美文化未必比汉文化强,同样汉文化也未必比欧美文化强(自有清以来,事实上我们是已经弱于西方了),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印第安文化也一样,甚至曾经有过完善文字而最终灭亡的埃及文化也一样——难道会有人因为埃及的圣书文早已灭亡就否认金字塔的伟大吗?每个民族的文化有每个民族文化的特点,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文字,作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如此。 还有人经常会搬出一种汉字为“智能型”文字的谬论。而这谬论,甚至还引用了相当“科学”的统计数据。据说,新加坡有关专家对7000多名年龄介于6至12岁的孩童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新加坡孩童在智商方面的表现要比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孩子都要突出。为什么会如此呢?有“专家”认为,学习汉字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汉字的象形特性对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大有帮助。而又有“专家”研究发现,拼音文字大都属于一种“单脑文字”,即这种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刺激,这一刺激只在人的左脑发生作用。而汉字则是一种奇特的“复脑文字”,具有音码、形码(平面排列)、义码三种不同的刺激,需要人的左右脑同时发生作用。所以认定,汉字在促进人的大脑平衡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很奇怪这样的调查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新加坡,要知道,说汉语写汉字,中国才是源头。假如这种说法真能成立,那么,使用汉字数千年的中国人,再经过代代优选,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在“智商方面”要比欧美强出许多才是,那么,何以在屠呦呦之前,以我们的十三亿人口之众,竟连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都没得过呢? 我们且不论这“调查研究”是否真实存在过,仅看将拼音文字视为单纯的“音码”刺激,就可断定,这样参与调查的“专家”如果不是偏见,就是无知。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形成的文字,都是具有“音、形、义”三个特点的,表音文字也不仅仅表音,若没有一定文字知识的基本储备,表意文字也表达不了任意含义。比如“日”字,抛开其读音不说,若给一个不识汉字的外国人看,它会想到一个方形字会代表圆形的太阳吗?我们之所以会见到一个“日”字旁的字就会想到与太阳有关,恰恰是建立在掌握了“日”字音、形、义的基础之上。同样地,在英语中,若我们已经知道sun是表示太阳,那么,当我们读到sunlight时,同样可以联想到温暖的阳光。这一点,无论哪一种文字,都没有差别。 还有在历史上,诸如越南、日本、朝鲜等国都使用过汉字,以及至今日语中仍有大量汉字遗留等,则根本不能成为汉字优越性的理由,因为那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若照此说,英语在世界三十几个国家使用,那才是最有资格成为最有“优越性”的语言呢! 最后,再补充一个事实,由于过去汉字书写没有标点,所以很容易因断句问题而造成歧义。“五四”以后,中文书写引进西方的标点符号,从而使汉语的文字表达更清晰准确也更容易阅读,可谓使汉字如虎添翼,使现代汉语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由于学者们把西方语法学引入中国,给现代汉语规范语法,为汉语词汇界定词性(如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都有词性说明),都使汉语和汉字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这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那些鼓吹汉字较西字“优越”者们,是否要把西文标点也一并废除,恢复以“句读”断句的“纯汉字”时代呢? 严重违背事实规律和基本科学常识的“汉字优越论”泛滥十数年,不但在民间流行,而且大肆充斥媒体,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官员、社会名流、“专家教授”跟着推波助澜,其实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鼓吹“汉字优越”和鼓吹我们祖宗的“四大发明”一样,都是阿Q式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式自大。或者说,是当今全球一体化形式下,我们在文化、科技全面落后西方的背景下,出于一种扭曲的自卑心理,所以才要搬出老祖宗留下的“唯一”“最多”“最古老”的文字来找回一点心理平衡的无奈之举。 可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虚伪的“民族自豪感”就能使我们赶超西方,就能使我们富强文明吗?就能使我们的汉语取代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吗?事实很清楚,今天世界上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多,绝不是人家看中了汉语乃至汉字的“优越性”,乃是由于我们综合国力逐渐增加的原因。否则,自己不强大,光靠自吹、自恋又有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