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品读之《郁阇迦经》 佛弟子们被称为“四众弟子”,即男女出家众比丘、比丘尼,男女在家众优婆塞、优婆夷。关于在家众,汉地一般并不严格区分性格,只统称居士。对于出家众,则又分别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刚出家的,戒行尚不圆满,对其行为要求也比较宽松,称为沙弥和沙弥尼。而那些出家已久且修为较深的,才能称为比丘与比丘尼,对其要求则严苛得多,要受具足戒,其中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对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严格要求,如有违犯,则要根据具体戒律进行相应惩罚。最轻的只要独自惭悔改过即可,而最重的杀、盗、妄、淫,称为“四根本戒”,如果故意违犯,则立刻驱逐僧团,永远剥夺出家人的资格,称为“灭摈不共住”(试看今世,有多少犯此大戒后又被重新接纳的)。 佛为净化僧团,关于出家众,制戒详细、严苛;可是对于在家众,却放松得多。一般来说,一个发愿“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的弟子,只要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这五戒也就行了。如果对自己要求再高一点儿,则可以再加三条:一、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鬘,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唱妓秽乐戒;二、不睡卧高大床褥戒;三、不非时食戒(即过午不食)。此称“八关斋戒”,简称“八戒”(这个名词熟悉吧?)。可以想像,对于在家众,要真正做到持守这“八戒”,已是相当不易。如今,有许多所谓“信佛”者,又是烧香,又是上供,又是持咒,又是念佛,……又是吃素,又是放生,看起来像是很虔诚的样子,不过,这种“信众”大抵只能自欺欺人,不遵佛的教诲,不守佛的戒律,想当然地认为如此这般就是修行了,就是积累“功德”了,就能往生“极乐”了……其实根本就没有经律上的依据,不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而已。 那么,在家信众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使现在的日子过得安乐,并使来生也得到安乐呢(所有宗教的终极目的都是解决来生的问题,在此且不论轮回一说的是与非,只依经论经,看佛的教诲)?佛在《杂阿含经》第91经《郁阇迦经》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本经对应南传《增支部》第8.55经《郁阇迦经》,可见是真经无疑。 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这时,有一个叫郁阇迦的年少婆罗门前来礼佛,向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其实,这个问题也正是一般在家信众最为关心的。 对此,佛的回答是:“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那么什么是“方便具足”呢?所谓“方便具足”,也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正当的职业,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经中说:“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说得很清楚吧?不管是你士农工商,只要有一个正当职业,能够赚钱养家,就叫“方便具足”。注意,在佛教中是没有“只有革命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概念的。佛虽然提倡四种姓平等,却不认为各种职业也平等,比如,杀猪之类伤害生命的职业,或是念咒祛病之类骗人的职业,就是被称为“邪命”的。这一点,在此不做细论。 什么是“守护具足”呢?也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好自己的财产,不要因为一时不慎叫自己的辛勤付诸东流。经中说:“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要能赚钱,还要能持家,当然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善知识具足”呢?就是要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经中说:“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可以想象,如果有了钱就吃喝嫖赌抽,那么家产早晚得败光了,又谈什么“现法安乐”呢? 什么是“正命具足”呢?关于“正命具足”,佛说的最多,也最实际,读来真是叫人感慨良多。首先,佛告诉人们要精打细算,保证收支平衡,并有长远打算,别太犯浑把自己的日子过到入不敷出的地步。经中说:“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这个很现实吧? 其次,佛告诉人们要量力“布施”,别受别人人忽悠,头脑一热,为了“积功德”把赖以过日子的家底都捐出去。经中说:“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鉢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可悲的是,时下不知有多少所谓的“信佛”者,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偏偏舍得拿钱去供养某些穿袈裟的光头骗子,真真应了佛说的“愚痴贪欲,不顾其后”。 再次,佛告诉人们要正常花销,不要不要守着钱财过穷日子,不要做守财奴。经中说:“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佛教人修行,是要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不能越修越缺心眼儿。如泼留希金般地守着金山过穷日子,情愿当“愚痴人如饿死狗”,佛绝不会这么教导信众。 读了这四点,你不能不佩服佛的伟大,他的传法,制律,一切都是为众生着想的,绝不可能做出某些无良出家人那样叫人舍出一切去供养僧众而去积累什么“功德”之类的缺德事。当然,那种说词也绝不可能是佛的教戒。 那么,在在家信众持此“四法”而获得“现法安,现法乐”之后,又该怎么做才会“后世安,后世乐”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信众们最关心的有关来生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也即整个佛法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当然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对于一个并非佛弟子的少年婆罗门,更没有必要细说。这里,佛的解释就很简单:“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简而言之,所谓“信具足”就是要建立对佛(释迦牟尼佛,而不是其他五花八门的所谓的“佛”)、法(佛说正法,而非其他什么“大德”“高僧”“法王”……的胡说八道)、僧(佛弟子们建立的僧团,而非什么派别的“禅院”“念佛堂”“居士林”)的正信。经中说:“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这个很简单吗?一点儿也不简单,谁是“如来”?这个世界上,有史可证的只有释迦牟尼一个“如来”,那些神话故事一样的“八万四千佛”,或“无量眷属菩萨众”有谁见过?退一万步说,即使茫茫宇宙中真的有那么多名目繁多的“佛”,释迦牟尼佛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独有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我们不听此佛教诲,偏要舍近求远,难道连佛也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不成?可见,“信具足”要真能够做到,着实不易。 “戒具足”,也即在家五戒,前文已述。经中说:“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而在后面的偈语中,则有“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的句子,可见“八关斋戒”也是十分重要的。 “施具足”,也即要量力布施,前面关于“现法安,现法乐”四法中的“正命具足”已经详细说过。“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实际上,佛教人们布施,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除人们的“悭垢心”,与“积功德”无关,所以并不在于施舍的多少,而在于心的“不贪爱,不执著”,否则,这边施出去,那边还惦记着积了多少功德,想着自己可以因此消灾除病,或中大奖、升高官,心中因此而“法喜充满”,这样的布施,究竟有多大用处,实在很难说。 “慧具足”,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如果说前三法只是修筑了一条通往“后世安,后世乐”的康庄大道,而第四法才是驶向终极目标的高速列车。此一“慧具足”,涉及到原始佛法的基本义理“四圣谛”。实际上,在整个佛教义理中,如实了知“四圣谛”,也就相当于得到了终极解脱,已远远不是“后世安,后世乐”的事了。然而,面对一个并非佛弟子的年少婆罗门,佛只是点到即止,没有展开细说。因其本身的复杂性,也非一两句话所能概括,所以在此也暂时略去。 不过,对于一般读者,如果不考虑“后世安,后世乐”,只想自己“现法安,现法乐”,那么只要做到前四法,也就足够了。
附:《杂阿含经》第91经《郁闍迦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闍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鉢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 积集能守护 知识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 净信戒具足 惠施离悭垢 净除于速道 得后世安乐 若处于居家 成就于八法 审谛尊所说 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 现法喜乐住 后世喜乐住 佛说此经已。郁闍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南传《增支部》第8.55经《郁闍迦经》 一 时,郁阇迦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庆慰,交谈欢喜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郁阇迦婆罗门白世尊言:“尊瞿昙!我等欲往远隔。尊瞿昙!为我等说法,为我等之现法利益、现法安乐,后世利益、后世安乐。” “婆罗门!有四种法,资于善男子之现法利益、现法安乐。以何为四耶? 即:策起具足、守护具足、善友相应、等命。 婆罗门!以何为策起具足耶? 婆罗门!此处有善男子,若农事、若商贾、若牧牛、若射技、若王事、若依一技艺等之业处而活命,于此能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能作、能整。婆罗门!此名为策起具足。 婆罗门!以何为守护具足耶?婆罗门!此处有善男子,有财,为策起精动之所得、臂力之所积、流汗之所成,如法、是法所得。成此而守护、收藏,念令此财王亦水亦无漂、非可爱之相续者亦无夺。婆罗门!此名为守护具足。 婆罗门!以何为善友相应耶? 婆罗门!此处有善男子,住于村邑,此处有居士、或居士子、或戒德增上者、或老戒德增上者,若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则与此相俱而集会、谈论、对谈。于如是相之信具足者,随学于信具足;于如是相之戒具足者,随学于戒具足;于如是相之舍具足者,随学于舍具足;于如是相之慧具足者,随学于慧具足。婆罗门!此名为善友相应。 婆罗门!以何为等命耶? 婆罗门!此处有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思:‘如是为我收入,减去支出,我之支出愿不超过收入。’婆罗门!譬如有商人或商人之弟子,取秤而知‘如是则倾下,如是则倾上。’如是,婆罗门!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思:‘如是为我收入,减去支出,我之支出愿不超过收入。’婆罗门!若此善男子,入少而作广大之活命支出,则有说者言:‘此善男子食财如优昙钵果之食。’婆罗门!复次,若此善男子,入多而作下卑之活命,则有说者言:‘此善男子如死于饿死。’婆罗门!然而,此善男子了知财入、财出,作平等之活命,不堕奢侈、不堕困乏。思:‘如是为我收入,减去支出,我之支出愿不超过收入。’婆罗门!此名为等命。婆罗门!如是,所得之财,其出门有四种,[谓]:惑溺于妇女,惑溺于饮酒,惑溺于赌博,有恶友、恶朋、恶辈。婆罗门!譬如于大池有四种入门与四种出门,有人塞其入门,开其出门,天不降雨。婆罗门!如是,则于此大池,衰退诚可求,增长不可求。婆罗门!如是,所得之财其出门有四种,[谓]:惑溺于妇女,惑溺于饮酒,惑溺于赌博,有恶友、恶朋、恶辈。 婆罗门!如是,得财之入门有四种,[谓]:不惑溺于妇女,不惑溺于饮酒,不惑溺于赌博,有善友、善朋、善辈。婆罗门!譬如于大池有四种入门与四种出门,有人开其入门,塞其出门,天正降雨。婆罗门!如是,则于此大池,增长诚可求,衰退不可求。婆罗门!如是,得财之入门有四种,[谓]:不惑溺于妇女,[不惑溺于饮酒,不惑溺于赌博,有善友、善朋、]善辈。 婆罗门!如是有四法,资于善男子之现法利益、现法安乐。 婆罗门!有四法,资于善男子之后世利益、后世安乐。以何为四耶? 即: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 婆罗门!以何为信具足耶? 婆罗门!此处有善男子,有信而信如来之菩提,此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罗门!此名为信具足。 婆罗门!以何为戒具足耶?婆罗!此处有善男子,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妄语、]离饮酒。婆罗门!此名为戒具足。 婆罗门!以何为舍具是耶? 婆罗门!此处有善男子,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而施,喜于弃舍,]相应于乞,喜于分布布施。婆罗门!此名为舍具足。 婆罗门!以何为慧具足耶? 婆罗门!此处有善男子,[为圣抉择而]成就[正顺生灭苦尽之]慧。婆罗门!此名为慧具足。 婆罗门!如是有四种法,资于善男子之后世利益、后世安乐。” 策起于作业 整顿不放逸 平等营活命 守护于所收 具足信与戒 应需而离悭 常道若能净 后世吉祥求 如是之八法 信者勤家业 二世安乐与 审谛尊所说 现法有利益 后世有安乐 居士舍与福 越发而增长
《别译杂阿含经》第91经《郁闍迦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摩纳。名曰佛移。往诣佛所。稽首问讯。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为有几法教在家人处于家中。得现报利。并得利乐。佛告摩纳。有四法。使在家人。得现世报。获利益乐。何谓为四。一能精勤。二能守护诸根。三得善知识。四正理养命。云何精勤。随所作业。家计资生。或为王臣。或为农夫。或复治生。或复牧人。随其所作。不惮劬劳。寒暑风雨。饥渴饱满。蚊虻蝇蜂。虽有勤苦。不舍作业。为成业故。终不休废。是名精勤。云何名为守护诸根。若族姓子。如法聚财。设有方计。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怨憎之处悉不得侵。不生恶子。是名守护。云何名为近于善友。若族姓子。近于善友。而此善友资性贤良。终不奸盗。亦不放逸饮酒醉乱。吐出实言。不为欺诳。与如此人。共为亲友。未生忧恼能令不生。已生忧恼能使灭除。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生喜乐能使不失。是名善友。云何名为正理养命。若族姓子。知其财物。量其多少。节其财用。入多于出。莫苟轻用。譬如有人食优昙果。初食之时。树上甚多。既食之已。醉眠七日。既醒悟已。方觉失果。宜处以理。奢俭得中。若有钱财。不能衣食。不能惠施。极自俭用。众人咸言。如此之人死如狗死。宜自筹量。不奢不俭。是名正理养命。摩纳复白佛言。修何等法。令在家人现受其利。后世得福。佛告摩纳。有四种法。能获福报。何谓为四。所谓信戒及施闻慧。云何名戒。能行不杀。乃至不饮酒。云何名施。施沙门婆罗门。师长父母。贫穷之者。乞与衣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种种所须。尽能惠与。名之为施。云何闻慧。如实知苦。知苦谛。如实知习。知习谛。如实知道。知道谛。如实知灭。知灭谛。是名闻慧具足。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精心修事业 勤守护不失 亲近于善友 能正理养命 信戒施闻慧 除断于悭贪 若能如是者 速获清净道 如是八种法 能得现利喜 于未来之世 亦得天上乐 佛说是已。佛移摩纳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