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我为之颇感疑惑:远隔千里去送礼,什么东西不好送,非要送根鹅毛不可,如果在古时的西方,送根鹅毛还可做支鹅毛笔写字,那么在古代的中国,鹅毛有何用处呢?!如果说路途遥远只能携带轻些的礼物,那么理应也还有更为合适的许多其它东西可供选取,而非鹅毛莫属呢?!想必此处的“鹅毛”并非实指,而只比喻礼轻吧。 读报方知“千里送鹅毛”确有实事。据《南唐书》记载:某小国派特使缅伯高向唐朝进贡天鹅,路经沔阳湖时,特使想让天鹅洗个澡,没想天鹅出笼趁机飞之大吉,仅掉下一根羽毛。特使无可奈何,只好将这根羽毛献给唐朝皇帝,并赋诗一首:“将鹅贡唐朝,山高路遥遥。沔阳湖失鹅,倒地哭号号。上禀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 原来送礼者也是选择了珍贵稀罕的天鹅作贡品上贡皇帝老爷的,那样子送礼者和接纳者都体面有加、脸上有光,乃皆大欢喜之乐事。那位特使缅伯高也极力想把好事做得更体面漂亮一些,好心好意让天鹅洗个澡,再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地送上京城,博取朝廷的欢心。哪知天鹅却不买账,放出笼来便逃之夭夭求生而去,特使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所幸还掉下了一根羽毛算有个交代,特使在绝望中求助于这根救命稻草,并灵机一动赋上“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一诗作解脱,不知这圆场是否打得过去。想必碰上皇帝老爷龙颜大悦,对区区贡品不太在乎,而使这位特使能得以在比较崇尚诗歌的唐代随机应变蒙混过关,否则这“鹅毛“之说便难以流传至今。 俗话说:天子好见,小鬼难缠。现实生活中,那位特使如果是上贡给一些要害部门,恐怕就不是那么能轻易过关的了,如果你有求于人,要办点实事,那仅凭鹅毛般的一点薄礼或诗词歌赋是难以打好圆场、蒙得过去的,也是拿不出手的。天鹅与鹅毛,孰重孰轻,不言自喻。千里送鹅毛也并非某国国主及其特使的本意和初衷,而只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为之的随机应变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