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青衫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妥协于野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7-2-18 1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2-19 00:04 编辑

一个题目引领下的一次乡野回望,背后是于自己心境的一次集中梳理,并行着乡村、亲人和青葱青涩的曾经以致当下平常的自己。细节清晰的,即明亮如照,恍如梦境的,就有依依情愫。读着时不时有影像闪来,是一二人,竟仿佛很多人,且仿佛都熟识;某些话,没说的,觉得比说出的更多。
至此想起,其实是始终都想着您文中说:【到底什么叫文章,该怎么写,什么叫做好】
散文是写“我”的文体。怎么写,写什么,都在写“我”。然而这个“我”的私情私意,通向一部分同类者易,通向人群,嘿嘿,何其难哉!
而共鸣声众,不止是写作者明白的隐衷,不止是人世孤独本相的一面真实,我一直觉得那是文字自有的野心、自有的慈悲,和永恒的呼唤呢。
共鸣,那说的主要还是内容内涵吧:
“你”写的哪怕都是别人,一句不着自己,我看到的还是“你”的美;先问问自己信不信吧。文字欺不得人,更欺不得时间的;
可以有性格、个性,甚至骄傲或消极,但背后一定要基于对世界空阔虚无而生命丰美孤独的深深了解吧。如此,种种特质特殊,才会既不伤人亦不伤己;
无爱不成文。但爱呢,和美一样虚构不得,想象不得,尤其往自己身上架构细节故事。傻子爱天空,剪刀爱上棉布,都比超现实的情意和情感真诚。
知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多都是时间而已。知道是不容易的,虚怀就该是永远的吧。
.......
哎,仿佛真有很多。仿佛的确无定论呢。嗯,是仿佛。
还是回到您的文字吧。几乎有我认同的全部的好。柔软,诚厚,朴素,平静。以此为底的记忆才贴心得柔软动人,文字才如此安缓素净,对生命对人生对亲情的温柔才这么隽永诚厚。念念有怀意,深而不伤。
好。我就觉得好。老师春好。

点评

这些评,这些分析都很好,值得我一再阅读学习体会。还请多指点。  发表于 2017-2-19 09:29
17#
发表于 2017-2-18 1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2-18 19:53 编辑

在后来写文字之前,我一直对这个家西的家字感觉比较模糊,从来没想过它是哪个字——老师,【感觉】这个词,我怎么都觉得不舒服。【认知】,好不好些?
还有结尾,那两句仿佛有扣题之嫌,不要行不行?
老师,我有边看文章边拿笔批注的恶习!所以一开始并没发觉写这么多,都不想发了,您别见怪,也不用非得一一回复我。买书还得花钱呢,也没有哪个作家谢我!我免费看了好文章,您千万别客气。
18#
发表于 2017-2-18 22:12 | 只看该作者
文评都好。很入心,很矜持,很端庄。又有一点点不同寻常的味儿,什么味儿呢?不好界定,倔强?不甘?不安?顽劣?总之是有刺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2-19 08:13 编辑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2
从题目说吧。单薄的文章,最好的呢,也只是对题目做了足够完满的诠释;再怎么完满,也还是在单一层面。浑厚 ...


真是佩服恩和老师的敏锐感觉和理论功底,以后得多向您学习。看了您的评,我有一种疑问,您得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批注才能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能够瞬间把握其内在,并且还能将这些见识精确地呈现出来,令人受益匪浅。
如您所说,文章是对题目做一种诠释,我完全赞同。关于题目的起法,可能我现在的状态还是处于求新阶段吧,希望通过这种相对的新来激发内在的思考,将自己调动起来,来更好的完成这种诠释。
如您所说,在对文章的诠释方面,有单一层面的呈现,我理解为差不多看了题目就知道了大概内容。当然了,这也不绝对。在题目和内容呈现之间是应该存在落差的,题目是一种指向,至于内容能否将这种指向编成既有条理又养心悦目的辫子,需要作者用心谋划。我曾读过一篇写粥的文章,题目很简单,也不惹眼,是一碗白米粥吧好像,可是内容写得很好,这里所谓的好在我看来,一是文章写得很细,细节好,历历在目,让人身临其境,二是“我”始终在场,贯穿始终,表面是写一碗粥,其实真正起引领作用的是“我”,是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像熬粥的文火,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借助一碗粥从而建立一种心与心的温暖联系,产生强烈共鸣。这两天我看到论坛里一篇写猫的文章,猫的名字叫坎儿,我当时的想法是,写猫能写出什么新意来?结果读了之后感觉果然有新意,就像前面写粥的文章一样,在细节和在场方面都有好的呈现,于我也是一种启发。现在读了你的评之后,我感觉这篇写猫的文章以层面来讲,应该不是单一层面,有种以小博大的意思。
您的八爪鱼比喻特别好。这种感觉我极其熟悉。因为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六月的章鱼,所以一看到八爪鱼,心里马上起了共鸣,对您说的话也更容易理解。
所谓仿佛是中心的点,我理解为一念起,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词。比如说这次立红老师写的眉清目秀的日子,我就很喜欢眉清目秀这个词,我说如果让我解读,我就从凌河切入,以河为目,以周边景物为眉,让目活起来,形成对人事景物的映照,以增强文章纵深。这个过程或许就是您所说的“开始远征,去向所有情所记、心所至的每一条小径”特别喜欢最后一句,“最好的,是这些小径还相互交叉,彼此有心和情的同一背景,自然勾连得没有突兀的痕迹。”看了这一句后,心里不禁拍案叫绝,您到底是学什么的呀,悟得这么透,表达得这么清晰,或许相关意思我能感受到,但是让我如此清晰精准的表达出来于我是个难题。这像一幅画,我看过老师作画,画花树和竹子,那些枝叶表面上看似乎有些杂乱,可是细看,每一枝叶都有来处有去处,最终服从于主干,服从于一棵树一丛竹一幅画的整体布局。当然了,这些呈现后面,或者作为呈现的一部分,“彼此有心和情的同一背景,自然勾连得没有突兀的痕迹。”显得犹为重要。如写字里面的牵丝映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每一处皆有呼吸,皆有心跳。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2-19 09:11 编辑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2
从题目说吧。单薄的文章,最好的呢,也只是对题目做了足够完满的诠释;再怎么完满,也还是在单一层面。浑厚 ...


您说,“您的梦、想起、实况一记,就是如此。”如您所说,那么我心里该有只八爪鱼了。这个比喻我记住了。
关于中心点的选择,您说的非常有道理。这篇字开始缘于看到别的老师写野菜的文章,也想写一写。其实只要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对野菜都不陌生,那么野菜该怎么写,最初我也没有特别清晰的想法,最先的画面当然是拔麦蒿,可是单纯的写这样一个画面从逻辑方面是站不住脚的,需要基于此点的延伸和发散,于是由麦蒿至乡野,由乡野至乡野的人。我也是从乡野出来的人,虽然人暂时不在乡野,但是与乡野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亲人之间的,回忆之间的,那些联系的呈现需要一种在场,虽然当时的时间已经不在场,可是时间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它们在人的心里产生林林总总的印痕,这些印痕或清晰或模糊,像一个百宝箱,每一个格子里都有颜色发黄的旧照片,想必这种照片每个人都不陌生,我也有,其中就包括麦蒿、乡野等等。说起来,麦蒿只是一种表象,处于画面的浅层,深处或者大处是乡野,是人从乡野中走出来之后进行的回望,在这个过程之中,既有置身其内的感受,也有置身其外的思考,那么作为写作者,是二者兼具的,观察的时候抽离,感受的时候深入。我有位写字很好的老师和朋友自己总结的这句说,即置身其内感受,置身其外思考。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感受有了,那么思考呢,我将思考的重点放在自我对于乡野的态度上,由之前的急于远离到后来的内心趋向,说实在话,这中间的界限我实在分不清,不清楚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形成了这种心态,我将其称为妥协。如您所说,“忽然地洞彻了一面真实的自己”。或许通过回溯,找寻自己,是每一个写字者的一种内在动力吧,如纪伯伦那句诗所说,“我们走得太远 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想,自己或许走得并不太远,但是即使这样,在行进的过程之中也一定是丢掉了什么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空虚失落彷徨一再出现,那些丢失的东西像八爪鱼的触角,向你发出召唤,引你回到来处去一一找寻。

点评

这个也收下。八爪鱼,您的文字不单层,当然是!羡慕您记忆和感受的落点和方式。乡村,从根本上来说,乡村才是并永恒是人类的元生地。一切真的情感必是乡土般元气淋淋的,哪怕去了火星。您说是吧?  发表于 2017-2-19 09:22
21#
发表于 2017-2-19 09:10 | 只看该作者
青衫子 发表于 2017-2-19 08:11
真是佩服恩和老师的敏锐感觉和理论功底,以后得多向您学习。看了您的评,我有一种疑问,您得读了多少书 ...

这个我收下。以谢意和敬意,收下。
书,还真是读了不少。从开始就习惯边读边批注,角度是七七八八的,很是不知天地高厚。我喜欢的书,没有一个还能“眉清目秀”的。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好处。您是写作的人,比我深知思以字立。不写出来,你不知道自己还有那样的视角。
读网上的字,我喜欢的就先复制,在文档上分格当纸,就可以边读边随手写下。所以每次读完喜欢的文章,都吓自己一跳的,哈,竟这么多呀。觉得不好意思。
所以您给我说这些,好感激您的!:P何况您说的这么好。共鸣自然欣慰,补遗的更是受益。比方现在我就想去看那篇写猫的。
这篇字,真心觉得好。相合我心里好文字的几乎所有好,才有这么多感受出来。您朴素,恩和就不客套。如果感觉不舒服,会和您探讨。还有您细细说的这些,您不知道于读者的我,一样重要。

点评

我看丫头有点【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了。】好散文多了,就这篇居然写了长篇的点评,你姐姐我都有点吃醋啦!  发表于 2017-2-20 21:33
读你俩的一说一话,简直是像听大师论道,过瘾。本不喜欢散文理论,总觉得散文最忌讳一个套路,应百家争鸣,但读过这样评,有新认识,谢谢,有时间继续好好品味  发表于 2017-2-20 07:53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9:10 | 只看该作者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2
从题目说吧。单薄的文章,最好的呢,也只是对题目做了足够完满的诠释;再怎么完满,也还是在单一层面。浑厚 ...

“蓦地,那些曾经和当下,梦境或记忆,所有的经过和身心储藏,都一一列队来到“妥协”的名讳下……”嗯,喜欢这个一一列队之说,它们确实一一列队来到“妥协”的名讳下,同时,也喜欢这个心灵意识的同一平台,还有被“妥协”滤过,这些话说得太好了,真真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所谓的平台只是一种大的模糊的框架,然后需要经过妥协的安检,符合条件的过去,不符合的暂且不管。其实在写的过程中这种感觉是很微妙的,像是有一种无形的指引,或者说,那些素材画面自己身上有种相吸的磁力,某个节点自己就出现了,你需要做的,只是略作裁剪修饰。
关于“一切看见都再无好恶的判别”,或许这也是妥协的一部分吧。与其写字者选入为主的判别,不如让素材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体悟。
“而所有被记起、梦见、联想、经历着的物事和生活影像背后,叙述的这个人,此时已既是亲历者,也是旁观的,这双重身份必让他隐约看见……”这话说得非常好,或许这即是我所理解的置身其内置身其外的二者兼具。
从前后一些话看得出,恩和老师对哲学、佛学有一定涉猎,不说造诣了,那样有吹捧之嫌。
一位写作的老师和朋友让我读些哲学书,然后尽量早一点从当下的状态下走出来。我能理解他说的话,也读过一些,当然了,离他所说的那种能早一点走出来的要求或是精神储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看了恩和老师的评,我体会更深了。说起来,文章后面最终是人,是人的思想,需要一种厚积。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9:28 | 只看该作者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7
一个题目引领下的一次乡野回望,背后是于自己心境的一次集中梳理,并行着乡村、亲人和青葱青涩的曾经以致当 ...

“某些话,没说的,觉得比说出的更多。”说起来,文章即说话,有些话说给大家听,有的说给一两个人听,有的说给自己听。记不清是谁说过了,好象是形容文章的几种状态,以说给自己听为最好。当然了,这只是一种说话,我没有到那种境界,也体会不到那种心境,或者不能完成体会。但是能理解。其实在写字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一种通病,总担心读者不明白,于是点题啦、首尾呼应了,就像您指出的文末的那几句话,有点多余,很有道理。
在说与不说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说得太多了,面面俱到,把读者当成幼儿园小朋友自然不妥,说得过少交待不清过于隐讳让读者猜谜,说实话,读者也鲜有这份耐心。毕竟散文不是诗,思维的跳跃不宜过大,否则读者一不小心掉水里,云里雾里的,也难有继续探索下去的耐心和时间。

点评

老师,相比起您这些同样和好文章有关的话,恩和说的,就有粗暴倾向呢。惭愧去。还有您应该把您写的这所有整理成文!多好的文字呀,于这篇文字的解,于文字的认知,您是比我更好的读者。真心的。  发表于 2017-2-19 10:08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9:29 | 只看该作者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50
在后来写文字之前,我一直对这个家西的家字感觉比较模糊,从来没想过它是哪个字——老师,【感觉】这个词, ...

建议非常好,都改过来了。谢谢恩和老师。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9:39 | 只看该作者
秦皇岛简枫 发表于 2017-2-18 22:12
文评都好。很入心,很矜持,很端庄。又有一点点不同寻常的味儿,什么味儿呢?不好界定,倔强?不甘?不安? ...

谢谢简枫老师读评鼓励。看得出,简枫老师读进去了。至于什么味儿,我也说不太清,所谓当局者迷嘛。
至于老师说的总之是有刺的,没太明白。请老师多指点。春安。
26#
发表于 2017-2-19 09:53 | 只看该作者
青衫子 发表于 2017-2-19 09:39
谢谢简枫老师读评鼓励。看得出,简枫老师读进去了。至于什么味儿,我也说不太清,所谓当局者迷嘛。
至于 ...

刺在此处,指有个性不流俗。

点评

原来如此。谢谢老师夸奖。  发表于 2017-2-19 11:05
27#
发表于 2017-2-19 0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2-19 10:01 编辑
青衫子 发表于 2017-2-19 09:10
“蓦地,那些曾经和当下,梦境或记忆,所有的经过和身心储藏,都一一列队来到“妥协”的名讳下……”嗯, ...

一个人要是喜欢读书超过喜欢写作,终会走到哲学和宗教面前去。不管喜欢不喜欢,和感性理性无关,我感觉那是思维和情感走向的必然。
没有多深的浸润。以我的认知,哲学是有顶的,而宗教因其所考量的对象混沌庞大,起码至今尚不能说有顶,不管是西方神学还是东方佛学。佛也只看了三十三层天嘛。 所以哲学的迷宫如今只在词解之间,佛学是要愿行合一才是真靠近,否则仍是词解世界而已。
我的意思,老师,大多写作的人于哲学,仿佛有天隔是正常的,纯然理性是可能伤感性思维的。所以呢,以哲学智慧为用的起意去读一些,我觉得是合适的,相当于看一下另一个方向的路嘛。
只是看看就好吧。被哲学携带去思辨,不易回头的。纯粹的浓缩的智慧,也很难不伤感性。仿佛青年难再儿童。不是深浅的问题【感性的智性仿佛是更自然些的。】是相互的冲撞是天然的。
不知道又胡说了什么,说清没有。不改了。老师听听就好,原谅我。:)
28#
发表于 2017-2-19 11:21 | 只看该作者
恩和 发表于 2017-2-19 09:58
一个人要是喜欢读书超过喜欢写作,终会走到哲学和宗教面前去。不管喜欢不喜欢,和感性理性无关,我感觉那 ...

特别喜欢读。恩和。
29#
发表于 2017-2-19 21:18 | 只看该作者
这标题真赞!喜欢!
文章写得朴素、安静,对于生活,对于写作,乃至对于生命,都有所涉及,其自然与流畅的表述是因为写作时的从容。我认为这正是写作最好的一种态度,或说状态。
读这样的文章,总感觉有种欲言又止的含蓄美感,于是回味悠长。
欣赏!问好!

30#
发表于 2017-2-19 21:21 | 只看该作者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2
从题目说吧。单薄的文章,最好的呢,也只是对题目做了足够完满的诠释;再怎么完满,也还是在单一层面。浑厚 ...

“为此,每一个或大或小的真正的与自己的妥协,都堪称精神之胜利。更何况,那妥协必然携带的平和雍容的样子,显露出生命阔大的平凡安详。”
“文字欺不得人,更欺不得时间的;可以有性格、个性,甚至骄傲或消极,但背后一定要基于对世界空阔虚无而生命丰美孤独的深深了解吧。”
“柔软,诚厚,朴素,平静。以此为底的记忆才贴心得柔软动人,文字才如此安缓素净,对生命对人生对亲情的温柔才这么隽永诚厚。念念有怀意,深而不伤。”

这些评非常棒!深深喜欢。

点评

昙花老师,其实是,青眼也要有所及物。好的文章在前,才有看见这回事。看见的多,前设是文中要有那么多。这篇文字,青衫老师文章特质较集中,所以集中说了而已。余外关于好文字的话,只是一点私见。好在你喜欢。  发表于 2017-2-20 12:46
确实如此。很庆幸能在论坛遇到这些同好,特别是恩和老师的评论,非常精彩,非常棒,这于读者和写者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和吸引。  发表于 2017-2-20 09: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06:40 , Processed in 0.1048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