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2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歌里的地域元素和时代印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25 1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7-2-25 15:53 编辑

                                                  诗歌里的地域元素和时代印记
                                                               文/幽谷幽兰
  
  内容简介:把现代诗和古诗词进行对比,决然不是一个系统。汉语白话诗中朗诵和非朗诵诗歌,也有区别,现代生活的复杂性给现代诗的写作增加了难度,要想写好现代诗,必须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个诗人在理解了所处的时代特征后,还应该在所生活的那块土地找到坐标系,诗歌的地域元素,绝不是一般的乡土风格和浅薄的地域地貌描写,而是地域在时代里互动的结果。对一个诗人来说,过于附和时代也不行,要有一种小小的定力,既不附从,也不逆行(有些诗人为了显示陌生化,故意逆行写诗),要在心理和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和藏得住一种气,这样的“气”应该是真正的诗者之气。
  
  关键词:现代诗  复杂性  地域坐标  诗歌语言  现代精神
  
  很久了,因为读多了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不由得就产生了对比,仅仅从现代诗的角度说,东方的中国诗歌和欧美诗歌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欧美诗人喜欢中国的古诗词,难道现代新诗就没有“震撼”过他们的吗?
  
  春节期间,看了央视搞的诗词大会,就看到了古典诗歌的风范,为古人在诗词意境以及诗词语言而叫好,同时,我也在斟酌现代诗,现代诗和古诗词不仅时代不同,对于生活的复杂性深入的程度也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在表现个人的心境和环境情态,和现代诗所表现的生活复杂性,绝无对比之处。换句话说,让李白、杜甫跨越时空活在当下,用古诗词来表现现在的生活,恐怕也会面露难色。上高中的时候,有对古诗词白话文的“翻译”,但是读来感到不伦不类,同时,把现代诗“翻译”成古诗词,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现代诗和古诗词分明是两个决然不同的系统。古诗词格外注意声音的效果,而汉语白话诗,除了那种专门用来朗诵的诗歌外,大部分不适合朗诵,而是适合默读,在默读中与诗人、与诗歌、与世界产生共鸣。心灵和心灵的接近,不是依靠声音,而是诗歌的语言、意象、语感、语境等,现代诗文本里的“声音”也会有,不过已经潜藏在语言里了,虽然不读出来,它依然是诗歌的种子,一旦读出来,反而显得浮泛。
  
  每个人都无法拒绝时间,“时间”会在每个人身上体现了时代特点,而“时间”尚可解读,而“时代”在不同的人那里,则是千差万别的。诗人西川曾经说过“写作在今天面临的问题,比在20世纪80年代要多得多,复杂得多,甚至比在90年代也要更复杂。若仅从纯粹的、所谓文学的角度来讨论文学,在今天恐怕已远远不够。”面对如此复杂的时代,怎样去写诗?是矫揉造作的深入,还是表面的讴歌?这些都考验着诗人的精神当量。时代的复杂性,造成了诗人的难度。现在的诗歌比新文化运动时期,比抗战时期或者大跃进时期都难写,因为时代复杂了,人性也复杂了,也就是说,要想写好现代诗,必须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时代,西川曾经就“常态问题”问过诗歌爱好者,“但你真认为中国是一个常态国家吗?一个其经济高速运转了三十多年的国家可能是常态国家吗?但如果它不是常态国家,它又是什么?”西川的思考是大诗人的思考。
  
  除了大诗人,一般的诗人也是应该思考的,不思考就会平庸,思考了,就会孤独。不得不说说另一位来自青海的大诗人——昌耀。昌耀是湖南人,却在青海找到了属于他的诗歌的源头。昌耀的诗很有中国气派,按照湖南诗人谭克修的感觉是,“昌耀可说是新诗史上率先做到“地人合一”的典范诗人。”于是乎,就打开了现代诗的坐标系。每个诗人在理解了所处的时代特征后,还应该在所生活的那块土地找到坐标系,这不仅对小说是适用的,对诗歌照样适用。从另个角度说,许多诗人在“修为”上不怎么用功,混迹于生活,总是觉得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只有“放松”了,就“可以飞行”,就可以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诗,经过仔细阅读后,就会发现,在他们的诗歌里很难找到属于地域的元素。诗歌的地域元素,绝不是一般的乡土风格和浅薄的地域地貌描写,而是地域在时代里互动的结果(或者蹂躏的结果)。
  
  如果能用心和用行动看清了时代和地域,诗歌容易混乱的地方就容易厘清了。人类生活在大地上,一个诗人再怎样拔着头发升天,也高不到哪里去;因为一个人必须夹杂在时空里。尤其是地域对一个诗人的影响,好多实例证明是不可超越的,除非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作为一个诗人,要综合地看一个时代,不能轻浅地一厢情愿地给时代上贴上不可理喻的标签,要看多时代的许多只手,而不只是一只手。诗人西川对诗人应该看到诗歌里的地理元素看得很清,他说“中国这片土地3/5是山地,2/5才是打粮食的地区。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最好的年景,这片土地的农业收获也不是没有上限的。多少土地打多少粮食养活多少人的问题,一直切切实实作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理想、风俗、社会组织系统。”现代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呢?至少是时时刻刻在发生激变的中国(非政治的),各种生活理念,各种生活现象,今天是新鲜的,明天是就是陈旧的了,在这样的态势下,不承认时代的嬗变性是不行的。对一个诗人来说,过于附和时代也不行,要有一种小小的定力,既不附从,也不逆行(有些诗人为了显示陌生化,故意逆行写诗),要在心理和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和藏得住一种气,这样的“气”应该是真正的诗者之气。
  
  诗歌里的地域元素,不应过于形而上,而是应该接地气。地气在哪里?就蕴涵在每日的日常生活里,只不过一般人每日行动匆匆,不会留意日常生活有了那些细微的变化,不注意生活里还有“诗”,一只错误地认为只有风花雪月才是诗。笔者以为,古人士大夫阶层游山逛水就是“生活”,而现代人的“生活”就藏在日常生活里,能把日常生活写得精彩才是大诗人,而只是把日常生活用一些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的词语一笔带过,是蹩脚的诗人。诗人西川非常注意在地域里上生活的人们,不是杰出人物而是普通人。西川说,“我们也是同数十亿个幽灵生活在一起,一起感受刮风下雨,一起赶路,一起悲欣交集,一起默然发呆。每个人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面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历史生活时的立场也不同,而这种种不同在今天当然应该被尊重;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如此不同的人众究竟该如何想象这个国家呢(这当然不同于旅游观光客和客居他乡者根据印象和道听途说对它展开远距离想象)?”笔者以为可以把西川先生笔下的“国家”缩小为一个城市,一个县城,一个村庄或者一个街道小区,总之,抓住了小的,才能抓住大的;小的跑了,大的也高不可攀。
  
  许多诗歌写作者拒绝写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睡,好像一写这些,就掉份子,就没有“文化”,可是,文化在哪里呢?我们背几句三字经就有文化了吗?于丹在电视上大谈了一通《论语》就真的懂得了孔子和中国的道德建设了吗?鲁迅先生曾经为中国的“脊梁”开了单子,而我们很多人则满足于清谈,有的诗人也有浓浓的清谈倾向,不愿意说具体的事情,更不愿意身体力行,只是愿意说“历史,现在,未来”这样大而空的话…….涉及到写诗,涉及到诗歌如何取材?很多人取材大而空,或者一窝蜂。有一位诗人写母亲写得好,大家就一窝蜂地写母亲;又有一位诗人在写历史文化写出了独特感觉,并频频领奖,就有了系列地用诗歌论述名人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历史名人);如果有的诗人关注了农民工的生活待遇,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悲情诗歌,结果就形成了模式,好像不这样写,就不是农民工的生活了…..这甚至影响到了刊物的取稿倾向。
  
  中国有中国的地域,外国有外国的地域,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文化,也同时影响了诗人的语言风格。语言在古诗词重要,在现代诗里更重要,现代诗和现代小说以及现代散文的区别就在于语言上的决然不同。对于诗歌来说,语言常常是表达体验的,诗人谭克修说,诗歌的语言尽管外表再明晰,也是为了表达“某种更复杂、更含混、幽微的诗性体验。”尽管谭克修的认识有“唯复杂化”倾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讲出了诗歌的本质。谭克修还在另一个场合说到了诗歌的本质,即“诗歌是关于语言、生命和现实的神话”。对于诗歌语言,著名诗人西川也有发言,“汉语是短句子语言,不是长句子语言,即使现代汉语句子的长度已经长到古汉语不能允许的地步,相对于其他语言,现代汉语依然属于短句子语言。它没有那么多绕来绕去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等,也就是说它不长于令说话者处于语言的逻辑状态,它并不天然具有逻辑色彩,而是长于诱导语言跳跃、文句对称和直觉判断…….当然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又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是短句子思维。”要明白现代汉语的表意和欧美语言的拼音化有很大的区别,要明白欧美诗歌的土壤和走向,不要跟着屁股走,要找出自己的坐标和自己的语言、语境和语感,还有含在地域里的生活,才能有自己的立身之地。
  
  当好一个现代人,首先要选择被什么影响,一个不受时代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做什么人呢?首先要做一个明白人,从历史走向和地理变化,都要明白。郑板桥劝人“难得糊涂”,殊不知这并不是人生智慧,而是文化糟粕。西川格外注重诗人要活得明白,“一旦你意识到这个问题,观察和批判我们的生活、时代、国家就成为一件不那么简单的事,就成为了我们智力生活的内容,就不再被我们的个人恩怨、情感冲动所包揽。”笔者以为思维先于语言,一位诗人有良好的语言功底,不是进入写作状态发生的,而是在平时的思维积累中,已经建立了这样感受诗歌元素的的气场,值得提醒的是,时现代人面对的现代生活,一个写诗的人,如果还陷进唐诗宋词的意境难于自拔,恐怕是写不好现代诗的。
2#
发表于 2017-2-25 14:2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3#
发表于 2017-2-25 14:41 | 只看该作者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要反映时代性,当然也有地域性,能最大限度消除地域性,跟进时代,才能出好诗人
4#
发表于 2017-2-27 15:31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幽兰老师的评论佳作。一篇好文,学习受益。
5#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00:11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2-25 14:41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要反映时代性,当然也有地域性,能最大限度消除地域性,跟进时代,才能出好诗人

谢谢立红解读
6#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00:11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7-2-27 15:31
来学习幽兰老师的评论佳作。一篇好文,学习受益。

感谢刘老师解读
7#
发表于 2017-3-5 06:47 | 只看该作者
再读大作。
8#
发表于 2017-3-5 06:49 | 只看该作者
精华。
9#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4:33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幽兰祝好。
10#
发表于 2017-3-6 14:46 | 只看该作者
我一致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还是不要脱离生活本质的好。

拜读欣赏幽兰精彩评论,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17-3-6 19:13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个楼层,空了欣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7:37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2-25 14:41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要反映时代性,当然也有地域性,能最大限度消除地域性,跟进时代,才能出好诗人

立红的跟帖,总是那么地深刻,握手!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7:3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先生一向的支持,幽兰要再努力,争取把诗歌评论写得更好 一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7:39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7-3-6 14:46
我一致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还是不要脱离生活本质的好。

拜读欣赏幽兰精彩评论,学习了!:victory ...

感谢支持,一起进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7:40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7-3-6 19:13
先占个楼层,空了欣赏

幽兰叩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20:44 , Processed in 0.05992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