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7-3-25 12:07 编辑
小时候吃肉比较受限,不可以随意吃到。一是凭票购买,二是比较价高。二分钱可以买到一枚鸡蛋的时候,七角五分可以买到一斤猪肉,想想多么不可思议和牛气。那个时候的猪肉,是现在难以见到的好吃,一般也没有什么精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最受人们喜欢,一是可以炼油,而是可以吃肉。
所谓炼油,就是切去肉皮和瘦肉,对纯白的肥肉进行高温物理反应,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小时候没有外出发疯去玩的时候,或者有馋虫被猪肉吸引的时候,就会站在锅灶一边去看大人做菜做饭,看炒肉菜就很好玩。几片肥肉片置入炒锅内,随着火力升级,肥肉片开始唱歌,继而跳舞,华尔兹和交响乐,而后华丽变身,由白色化为金色,由雪山变成海洋。再加上香味弥散,带来了被动施行素食主义的孩子们的觉醒和兴奋,肉食的诱惑豁然明朗,想吃肉的孩子,比想学习的孩子一看就能看出来啦。
听大人说他们的传说,说是老家有人家贫,能买上一次肉是一种巨大的幸福,由于孩子多,肉挂在墙上还没有加工,就有人顺手撕下一条直接下咽去了。因为没有具体去深入考证,所以真假难辨,倒是这样一个传说和记忆一直保留在脑海里,要不然现在这篇可能流传千古的精彩文章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字迹。肥肉炼成和猪油以后,盛进瓷罐备用。肥肉练成油以后的残骸,所谓油渍砬子的玩意,也可以趁热吃,现在想起来还有余香绕脑之感,吃过的人都知道,或者像赵本山做广告时候说的,谁用谁知道啊。
好了,准备工作做完以后,切入正题,开始了回锅肉的正式程序。洗净切块,坠入铁锅,加水开火,煮到用筷子可以直接随意穿入。这种试探动作,成为我多年后一直沿用到煮蒸各种的食材的生熟程度判断之术。应该是因为父母大人的无意教学和示范,潜移默化,不需专门讲解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无心插柳,柳树生长。肉熟透以后,从锅中捞出,放入盘子,母亲喜欢用拢布盖上,保持卫生。在没有电冰箱出现的时候,起到了保存和保鲜的功效。需要时候,切下一块,然后加上葱姜豆酱花椒大料各种配件小零件,加上一起配料的蒜苗,土豆,白菜,萝卜,各种组合随心所欲,翻炒颠勺之后,撒入盐,鸡精,稍事摇匀,即可盛入盘中,端上桌上,有小孩子譬如我,就把大盘子搬到了自己面前,不顾家长不顾兄弟姐妹和自己的脸面,就开始了动用了大筷子投入到来回寻找和快速进口的愉快工作之中,吃得摇头晃脑,神采飞扬,幸福的生活,如此简单和昂贵,有时候就是一盘子菜,有时候就是大人做的一盘子回锅肉啊。
后来长大了,感觉回锅肉也可以不用煮熟,还可以蒸熟,味道也相当牛气。小时候的肉类没有添加剂和胡弄人的饲料,所以留给了味觉无限地美感。现在人们因为健康考虑,猪肉吃得比较谨慎和有限。不像小时候那样因为生活水平的限制,远远不能尽兴和随意。想起小时候,认识一位母亲的同事杨阿姨,白净且富态,平时最爱回锅肉,她说偏爱肥肉,越吃越香,越吃越白,人就越好看越漂亮。这种美容和美食的方式,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可以尝试和认同。也看到过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自己做饭的照片,其简陋程度令人心疼,荤菜当然就更不可能。我盼望那些孩子们,能够早一天都能吃上香喷喷,油滋滋的回锅肉,吃好吃的东西会让人产生幸福感,就像春节必须和亲人和家人在一起一样,不然就会别扭和痛苦。
现在虽然不是经常吃,但是从童年时候就开始的经验和记忆,已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为是父母的启蒙和亲手所为,所以说,每一个愿意做菜的人们都可以抽空去完成一份自己喜欢做的作业。好吃不过回锅肉,销魂尚在未尽时。这是谁写的诗句啊?这是多么好的唐诗啊。
2017年3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