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03|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片冰心在“老”中(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13 0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芦汀宿雁 于 2017-4-14 22:51 编辑

  诗以墙生,墙以诗存,一面老墙就是保存历史的另一张宣纸。
  一句撬动心魂的文字,绽露一个扶“墙”而歌的人,在情词与老墙之间流转的曲笔真意和互涉的唇齿相依。
  这位扶“墙”而歌的人,就是江南女子一心。之于沈园,有常识的国人、多情的书写者会脱口而诵《钗头凤》,或耽于陆游矫情的表白,或痴于唐婉悼情的回应,情之戚戚于诗题墙上这一对表兄妹未得善终的爱之物语。
  然,在一心的写作视域中,那些负载爱和时间的老墙、老桥、老亭等诸种古迹,默守着已然老去的故事,它们无一不是有情众生。凭此一点,可以窥见一心为文之情、气、趣,绝非一般无骨、纯化的美文所能比拟。
  一心的老江南系列散文,借老戏、老船、老瓷、老村、老酒、老弄等具象,通过由物及人的情感递延,阐释一种血肉、性灵的肌质和复合的生态,纲举一种盎然的生命存现、思想博力和文明精神。

  一
  老,有年纪大、时间长、有经验、陈旧等本义。可,在现代文明的中国思域中,一旦被标上“老”,那物那事那人,不单少有尊崇之意,还附注了旧、古之味,扫并“老黄历”之列,或淡出视线,或清零出场,“老”之即景,不言已悲,徒生“俱往矣、归去来兮”之慨叹。
  可,在一心血肉可触的素情中,世上有些东西,愈老,愈有味儿。
  《老瓷》,驱车上林湖,俯视青瓷残片,享受青瓷般安静的时光,几分欢愉;于意念中,看“千峰翠色”、浮想唐宋曾经的浮世繁华,几分不安。
  《老村》,每一个老村都有故事,以诗为念,曾经的鲜活,缓慢的日子就有了柔美的诗意。
  《老酒》,老酒怡情、寄思、言志,是中华史册中最为绚丽温情的章节。“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乘酒毫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醉里挑灯看剑的陆游,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都是陈年佳酿濡养的儒雅才俊。老酒,有诗意的称谓,有以酒为乐、以酒会友的功能,有可寄的乡愁与良愿。
  王安忆说,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凉,暖,单两个字,就妙勾出了上海老弄隐秘而华丽的性感。
  一心的《老弄》,横街镇凤岙古村,安静的弄堂,有寓言的墙门,还残留着老弄最后的幻梦。热闹的早市,一场不曾落幕的生活剧。
  《老戏》作者去时孩子般兴奋,迫不及待地想看一场乡村老戏!而现实的老戏,还没有落幕,作者已慌不择路地逃离,不堪于曲终人散的凄惶。儿时看戏的浓重与年轻人的欢情,鲁迅《社戏》的童心和美趣,是灵波庙再也复原不了的辉煌——零落的越剧,哀伤的青衣,凄婉的老生和器乐的声音,凝重的看客,遮棚,长凳,场内几乎都是老年人,抹眼流泪,人戏俱老,时光亦老了!
  《老亭》站在慈城慈湖边,沐浴山含采、水含晖的慈湖美景,亲近茕茕孑立的师古亭,体会长亭更短亭的离乡之悲、离情之伤,思潮起伏。
  于文物之帮的江南,透视一条老街,旋开一壶老酒,凝眸一座老桥,触摸一面老墙,俯瞰一口老井......
  在甚嚣尘上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善待一切有情众生,要约而写真,以素情显真味,是一心散文的情采所在。
  在“老”面生“新”中,这些打着时光烙印的“老物件”,宛若黑白版的胶片,放映着曾经的剪影,点醒着沉香的记忆,滋补着远淡的乡愁,不单有人之将衰、心之将老的真趣,有翻古出新的真味,更有丰醇而苍润的生态审美。

  二
  作为一个心沐阳光的教育者,一心始终以饱满的爱与自律抚慰生活,默化莘莘学子,用有质疑的生态目光烛照心灵和生命价值,递升式地切近她的精神高地。
  她追摹生活具象,扫描薄片ct,现实与记忆并植,营造有温度的、湿润的话语现场。她的散文,由“以我观物”的客观认知和哲思省悟,衍生到有情众生的礼赞和生态审美,呼应生态文明,牧守文化陈迹,用文字点墨平等与和谐的生命物语。
  一座亭,一湖水,静动相宜,形影相随。
  江南,名亭荟萃,绝世而独立,精致了中国山水。
  染上夕光粉黄、湿漉漉的老墙,墙有多老,故事就有多老,灵魂就有多老。
  采莲女,张继,苏轼,迅哥儿,承载着历史岁月的老船,已搁浅在时间的水岸。
  几茎开出了点点紫花的细草,大片鲜嫩、正兀自老去的绿苔,一指慈光的轻唤,联翩成湖水深处的一抹青色……
  暖黄色的阳光下,老弄安谧而温暖地向前伸展着,像我们回家的路……
  黄酒和女儿红,陶器和青花瓷,老戏和看戏的老人,老井和饮水思泉的旧人……沧桑和老,纯真和新,是万物共生的历史姻缘,是生命妙契的生态关系。
  纵是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生活方式更新,这些过往的人、事、物和情,于物换星移中,恒葆着浪漫风情和文化神韵,氤氲着沉香的真味,妙不可言!
  友人说,旧物,古董,见它亲切,见它如见过往的年华,见它如温涌动的生命味道,始于情感应和,经由心理体验和灵魂共振,归于精神内化。
  一心的老江南,以诗注情,运用比兴感悟式的“物——情——理”的文学思维,经由古诗的点染和灵性的挥发,流溢出一脉细、密而柔润的江南水味,蕴动心泉,续存一种贴近自然和生活体温、亲聆生命且高于生命的东西。于是乎,她的老江南,既有江南的缩影,又包孕了江南的全部,一片冰心在“老”中。
  但,那些小而丰实的内容和生动的记忆,冷不丁地漫出一种倒春寒,以冷隽翠润之美,惊起时光的涩、暗伤、悲感、哀情等切肤之痛,派生了一片冰心出“老”外的神性之魅。
  老村,丢了炊烟,失了童谣,枯了古井,还剩些什么?——只剩了嶙峋的骨架和渐行渐远的灵魂。返乡。客串。回归慢时光。又寻回什么?——只寻回一份丰满的记忆和心灵的慰藉。
  越剧,听着,听着,便有说不出的寒凉一层一层沉下去,沉下去,心底竟全然是悲伤了。
  有时候,残缺是另一种意义的完整,有着独具一格的情感内涵和美学意象。
  在快马加鞭的现代文明下,乡村城市化,城市一体化,道德衰化,人心不古。
  自然异象来不及修正,人生图景来不及反刍,社会乱象来不及厘清,一件旧物被另一种新生之物置换,一种生活被另一种新的生活覆盖。
  老是自然的树叶,沧桑是被蚊虫叮咬过的日子。千山万水,一草一木,一动一物,人人事事,皆沦陷于迷魂阵中,不知归路。
  到处是挖掘机在掏心挖肺,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有掩不住的颓败气息,水一样漫上来,心里有着沉沉的重,坠着,坠着……
  触目处,是无限延伸的高楼大厦,是簇新的伪古建筑和伪古文明,像一个个乔装的戏子,杵在簇新的城墙边,粉白黛绿,扮相滑稽。
  一心是铭留沧桑和老的生命悟者与生态歌者。行墨间,有忧患,有警醒,也有呐喊和诘问,浓淡相宜,止于当止处。护“老”,尊“老”,已然成为她难以割舍的精神生活和内心情怀的生态写照。
  在时光的清流里,不一样的摆渡,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作为寂寞的沉思者,一心把良知和爱视为女子美慧双修保值的“摆渡”。教书育人的空档期,她痴迷书籍,亲临自然,体恤旧物,诗意栖居,勤谨写作,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感,发自己所愿,还不断自励求新,牧心养慧,由静心转向游心,做自己生命的摆渡人,活出至简却又丰盈的人生意趣,烛照自己所栖居的世界和爱其所爱的好阅者。
  在加速度的科技神话面前,与曾经鲜活的老物相遇,与一心明澈的慧识和剔透的思想相遇,时被涌浪袭中的好阅者,自然而然地开启智识之门,超越世俗人烟,探知“老”之精魂的同时,体悟那血肉可触的素情、真味和行走于消逝中的生态悲感,保真守一,与万物同体。
  笔者也深信,只眼会心的一心,在生活容量和文化密度方面,用复调的思维和智慧的芳泽加以融合与掘进,自觉尝试现代表现手法,感自然人文,悟天地道心,日利其器,日新其文,熏染好阅者寂寞岁月里那一段段孤寂的行程。


2#
发表于 2017-4-13 07:03 | 只看该作者
在读,早上好。
3#
发表于 2017-4-13 08:03 | 只看该作者
老的解读,欣赏。
4#
发表于 2017-4-13 08:16 | 只看该作者
一心作为一个心沐阳光的教育者,她用饱满的爱与自律抚慰生活,以有质疑的生态目光烛照心灵和生命价值,默化莘莘学子,递升式的切近她的精神高地。
  她追摹生活具象,扫描薄片ct,现实与记忆并植,营造有温度的、湿润的话语现场。她的散文,由“以我观物”的客观认知和哲思省悟,衍生到有情众生的礼赞和生态审美,呼应生态文明,牧守文化陈迹,用文字点墨平等与和谐的生命物语。她是铭留下沧桑和老的生命悟者与文字歌者。
5#
发表于 2017-4-13 08:50 | 只看该作者
愈老愈烈和愈老愈朽是两个极端,我喜欢愈老愈和:中和、平和、合和。以考古的心态对待老,有交流感。
6#
发表于 2017-4-13 10:23 | 只看该作者
清新,诗意。
更重要的是,读这样的叙述方式,断句的一字一顿,不觉得累,而且挺享受的赶脚。
7#
发表于 2017-4-13 10:29 | 只看该作者
老,之于事物,往往带着光阴的润泽感。像器物的包浆,非久而不能成。之于写作也同理,有着记忆不急着下笔,下笔也隔生,需要走过一段岁月沉淀下来,隔着时光安然相望。我喜欢王安忆关于弄堂的感觉,现在这样的感觉太少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3:0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简枫观点!老,是需要隔着时空相望,需要沉淀!谢谢亲!之于写作,同理,雁子会多向简枫和大家学习
9#
发表于 2017-4-13 15:15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时间细读了,先点坐,等晚上再仔细阅读雁子美文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0: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11#
发表于 2017-4-13 20:5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老”字,多少时光,一个”老“字,多少心绪。真是”中有千千结“呢。
12#
发表于 2017-4-13 21:13 | 只看该作者
是一篇对一心文字的评论随笔,看来这个作者不简单,专写老物,喜欢,有历史感
13#
发表于 2017-4-13 21:31 | 只看该作者
老”之即景,不言已悲,徒生“俱往矣、归去来兮”之慨叹。

年幼者无需质凝老者什么,谁都有老的时候,老之阅历,之观点是更胜一筹的了。老者也无需悲叹什么,只要保持一颗不老之心,老的余辉不更灿烂吗?
14#
发表于 2017-4-14 07:07 | 只看该作者
相比青春年少,我比较喜欢现在的“老”,那时的我太张扬,太偏激。
现在我对自己比较满意,老了,会有很多成熟,会更客观地面对这个世界。
15#
发表于 2017-4-14 15:0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7:17 , Processed in 0.0697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