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7-5-25 19:00 编辑
孔夫子的哀叹 文/王克楠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教育家,孔夫子应该是其中公认的一位。不管当年孔先生如何在政治上寻求有所作为,晚年致力于教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笔者年过花甲,不知是否已进入“晚年”,对教育的思索,常常短路。因为我在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是“一本书主义”,一个小型的书包,里面是一本领袖语录。课程就是背诵这本语录,正着背,反着背,滚瓜烂熟。后来。终于接触到了诗词,依然是领袖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好像自己也成了跨江作战的战士。
真正开始思索教育是人到中年,开始感到做人的恐慌。什么是教育?恐怕就是在少年乃至青年时代积累了“长大做什么人”的构想,长大以后又无怨无悔地朝这个目标奔去,这是否可以称得上教育?当然也包括学习技能,比如说学习修车,学习做衣服,学习做饭……种种方面地高手,再比如种田成了种田专家。在我的认识中。学好一门儿技艺,仅仅是教育的一个小部分,大多数应该扎根在安身立命的沉稳,应该启发出一个人创造性思维。 北京的钱理群教授谈到中国的教育,曾经赞扬过中国的人才教育成功,还是应该“老三届”。因为老三届系统地受过初中、高中教育,而后又不得不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受教育,承受委屈,寻找爆发的机会。对如今遍地乱飞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成功教育则报以怀疑态度。窃以为怀疑得好!因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一直是口号多,行动少。总是超前地把教育的结果前置为教育的方法,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是标语口号可以解决问题的。
说到教育,不仅我这代人,即使是三、四十岁的家长聚在一起,谈教育,都能干活出一个词——失败。但究竟失败在哪里?许多家长就说不出来道道了。世界上很多复杂的东西,其实也简单,即是作用和反作用。教育家们是画家,中学生乃至大学生都是白布,到底往上面画什么图画,从中小学生大学生们来说,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最需要什么?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尊严?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尊重被教育者?大凡师范学校都会开心理学这门课程,一旦毕业生自己真的做了教师,又不得不在某个看不见的大棒的下面进行教育活动。教师必须服从教研书,尤其教学是指标,把学生们当做产品,而不是鲜活的人。指令学生必须学好这门课,必须学好那门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住现成的答案,结果本来是充满互动的学习,成了一场场酷刑。人在酷刑中学习,还能有多少积极的鲜活的想法呢?中国人总是哀叹莘莘学子,能获诺贝尔科学类奖的甚少,却很少去从根源上找原因。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真的是一场酷刑,这样的酷刑又从中小学传染到了学前班和幼儿园。我的外孙女才五岁半,还是疯跑的年龄,不幸她生活在现代化社会,有缘开始了拔高式的学习,还在幼儿园,就有课本。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拼音,一种是算术,并没有见美术和音乐。拼音有两种小测试,拼音是《幼儿衔接天天练》和《看图学拼音》。数学是《幼儿衔接数学》,而且附上“小云龙入学准备测试卷”,还有“天天读”,学生字,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学那么多生字,我很担心孩子进了一年级,对学习就没有新鲜感了。
我记着自己上小学二年级后,才开始学习数学的二位数加减法,而现在的孩子则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了,莫非时代才往前走了四、五十年,小孩子一个个都成了神童了?即使神童又如何?有的大学办了少年班,这些少年班到孩子成年以后,又有什么作为?我有一个朋友对儿子进行超前教育,在孩子刚上到了二年级时,就对孩子辅导四位数以内的乘除法,结果造成了孩子上课时,感到索然无味。孩子上课做小动作,屡屡被教师叫家长。后来进入初中,这个学生的孩子学习一落千丈,无法升入高中。
孩子怎么上了初中、高中后,学生的语、数、外成绩成了考察一个学生智商的唯一标准。当然,语数外是重要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讲,除了智商以外,还有情商,还有他们健康向上的创造性状态,对些东西,学校给予了吗?在教学中,即使是语数外,教师也可以在发现和被发现状态下,把课讲得生机勃勃,而我们的教师有这样“生机勃勃”状态吗?孔夫子当年办讲坛讲课,他本人熟稔“六艺”,而且善于在和学生对话中实施教育,不仅深化自己的发现,还可以启发学生的生命主动性。而我们的教师呢,却是一切都是程序化的,有的甚至连教案也不写,拎一本教科书上讲台,几个月是它,几年是它,甚至几十年也是它……无人区追究教师的教学有没有创造性。
前不久,遇到了一位非常具有愤青精神的同学,他说中国的教育,教育的不“人”,而是机器。此话虽然绝对了一些,但是依然值得深思。不但培养学生的智商,还有培养他们的情商,不要动不动就走极端。在正面教育的同时,也要使得学生认知到人性恶的那一面,遇到了恶,如何抵制?如何保持善的本性。高中和大学的阅读课,把学习的空间让给学生,但不是放鸭子,教师要检查阅读笔记和质量,对学生有创造性见解的,要大加表扬。
笔者不知如果孔夫子活在当下,是如何评价现代教育的?在我的认知里,程序化的教育是教育的大敌。请看:一切是现成的答案,这样的“现成性”足可以毁灭学生的生命创造力,也足以毁掉教育,或者说,是对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实施了釜底抽薪,悲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