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李东阳与宁津重修庙学碑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28 1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7-6-5 18:40 编辑

          李东阳与宁津重修庙学碑记                    高迎春

  历史上的名人,为宁津留下文字的人,似乎不太多。明代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曾经写过一篇《宁津县重修庙学记》,有碑刻文辞为证。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八岁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十五岁中举人,十七岁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六十九岁去世,死后赠太师,谥号文正。明代史评李东阳曰:“自明兴以来,宰相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这么高的评价,与事实基本相符。

  古代管理一个县的最高长官,最初叫做县令。这个名称,始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按管辖人口区分为县令和县丞,超过万户的县官,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官,称为县丞。自宋代开始,朝廷委派中央官员到基层知某县事,即管理一县政令,简称知县。明代开始,知县正式成为县级行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变。清代将朝廷官员分为九品,每一品又有正和从之分,这样就有了十八个级别。县衙是全县最高官府,知县为一县之长,掌握一县之政令,为正七品。据史料记载,宁津县在明代,担任知县者,共计五十七人;担任典吏者,共计二十九人。宁津县在清代,担任知县者,共计一百零五人;担任典吏者,共计三十七人。县学设教谕一人,称教谕署,掌管文庙祭祀,教导所属生员;县学设训导一人,称训导署,协助同级学官教育生员。知县一般任期三年,明代由吏部三年一次京查,知县政绩显著者,可以提升;政绩一般者降职或贬官。封建社会的官场,也有许多潜规则,往往是廉洁正直的官员,反而会受到排挤和打压。

  何为庙学?此事需从孔子谈起。孔子一生致力于教学,因此与学校有不解之缘。他死后被奉为万世师表,教育始祖。祭祀孔子的庙宇,就设在学校里。形成惯例之后,国人纷纷即庙设学,建立起千百座孔庙,因此人称“庙学合一”。除了曲阜孔庙和衢州孔庙属于家庙规制,历代京师和地方孔庙,都属于庙学合一规制。孔子故去之后,他居住的房屋,被众多弟子奉为“庙”,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用过的琴、棋、车、书,供奉起来,岁岁祭祀。孔子后代继承家学,礼乐文化,学在庙中,成为典范。汉代的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把儒家学说视为正统,在京都长安兴建太学,以儒家经学,作为教学大纲。到了唐代,高祖李渊于武德二年,颁布诏令,京都开办官学,需立周公庙、孔子庙,四时致祭。太宗李世民,昭告停祭周公,专立孔庙,尊孔子为先圣,尊颜回为先师。贞观四年,又诏令州县都建立孔庙。从此,庙学合一,遂成定制。至明清时期,全国孔庙有一千五百六十多座。以儒家学说,安邦立国,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明代时期,宁津县隶属京师河间府。故而李东阳在《宁津县重修庙学记》中,这样介绍宁津:“宁津在邦畿中也,土地膏沃,民庶而富,俗淳而庞,为河间首邑。”由此可见,宁津县在明代河间府管辖时期,经济繁荣,首屈一指。可是,学宫建设,却是规模狭隘,而且地点也很偏僻。期间,虽然几经翻修,规模始终没有达标。况且,庙堂已经倒塌毁坏,学生们已经不能在里面读书了。尽管宁津青年才俊众多,却在科考中屡无建树。人们都说,这与学校破旧弊陋有着很大关联。弘治辛酉春二月(1501年),宁津县迎来了一位新知县。这位知县,来之曲阜阙里,姓孔,名公华,字文实,是宣圣五十八代孙。上任伊始,孔公华须按例谒告于祖庙。没料想,庙学却陈旧颓败,惨不忍睹。因此感叹:“学校首教化之地,弊陋如此是,顾可以导民而善乎!斯吾之责矣。“因此,他为了选择新庙址,走遍县城。终于相中西南古街一区,延袤数亩,与故址相连。新地址定下来之后,孔公华与群众商议,又请示巡抚高公。得到批准之后,于是开始大兴土木。

  唐宋以来,因为皇帝重视儒教,所以修建孔庙,需要遵守基本规制。曲阜孔庙是本源,其他地方形制要依循它为样板。地方孔庙规模不可能与曲阜、北京相比那样气势宏伟,但建筑群落必须规整,和谐。一般孔庙的建筑,分为前导、主体、后部三部分。前导包括照壁、泮池、棂星门;主体分为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后部分为崇圣祠、院墙、花木等。棂星,就是天镇星,寓意孔子施行教化,广育英才。棂星门前的照壁,名曰:万仞宫墙。寓意孔子道德学问高深。棂星门内的半圆形水池,称作泮池。这是因为,依照古制,天子之学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称作辟雍、泮池、半壁池。汉代班固解释:“辟者,壁也。像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像教化流行也。”东汉的李尤,曾作《辟雍赋》:“辟雍岩岩,规矩圆方,阶序牖闼,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班德,由斯以匡。”由此可见,泮池象征之重要。因此,泮池就成了孔庙建筑的重要特征。宁津孔庙,注定也修筑有泮池。

  泮池后面,是孔庙第二道门,称作大成门。这个名称,源于《孟子》里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这句话,是孟子赞颂孔子思想,已经达到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这种至高境界,是对孔子整理古籍,挖掘文化骨髓的肯定。进了大成门,就是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的圣像。孔子像两旁,是颜回,孔伋,曾参,孟轲的立像,称之为“四配”。还有“十二哲人”立像。大成殿两侧建有长长的厢房,成为东庑,西庑,也供奉着历代先贤、先儒。大成殿外,修筑有宽阔的平台,称作祭台,供祭祀的时候,做礼拜和跳乐舞。大成殿后的崇圣祠,用来祭祀孔子的父亲,以及孔氏五世先祖。孔庙内,有明伦堂,是儒家教化的课堂所在;有尊经阁,是存放儒家经典书籍的地方;有乡贤祠,用来祭祀本地儒学名师。有名宦祠,用来祭祀本地政绩突出的官员。有钟鼓楼、碑亭等附属建筑,用来晨钟暮鼓,树碑立传。孔庙修筑完工,本地学子就可以在其中学习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算学、射箭、骑马、驾车等技艺了。孔公华主持修筑宁津孔庙,共有殿庑、堂斋、库厨,房屋五十多间,完工之后,面貌焕然一新。

  明清时期的乡试,照例每三年举办一次,是科举考试中的二级才试。民间习惯称呼乡试,为“大比”之年。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到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作恩科。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策问和八股文。一般要考三场,隔两日一场。比如:第一场考题有《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言八韵诗歌一首;经义四首。三道四书题,须写二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须写三百字以上。第二场考题有五经一道;昭、判、表、诰各一道;文章须三百字以上。第三场考题为五道时务策论,对时事政务发表议论和见解。乡试上考中的人,称作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作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或称乙科。八月考试结束,正是桂花飘香,因此放榜又叫桂榜。放榜以后,人人庆贺,当地的巡抚,则要举办鹿鸣宴。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因为《诗经》中有《鹿鸣》篇,名称就源于此。这种宴会自唐代延续到清代,上下千年未变。主要是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为得解举子励志、饯行。同时,鼓励学子,向新科举人学习,争取考中,光宗耀祖。

  正德丁卯年举办乡试(1507年),考生尚生堂,考中举人。知县孔公华闻讯,十分高兴。他赶到庙学,宣读消息,并发表即兴演说:“兴废举坠以建庙学,此吾之责少塞也。读书明道,日新厥德,图惟厥成,士之学宁有既乎。盍益加谇砺,以期远大。若尚生者,不徒为乡邦光,尔吾亦有荣焉。”一番话语,感人肺腑,公心昭昭,溢于言表。戊辰年春正(1508年正月),宁津县主管文庙的官员,教谕道君泰、训导刘君腾、程君阜,向李东阳报告修建庙学始末,希望写篇碑记。李东阳的小女儿,嫁给曲阜孔子的六十二世孙孔闻韶,所以李东阳称自己於孔氏如同一家。弘治十六年(1503年),李东阳的女婿孔闻韶袭封衍圣公,位列“班超一品之阶”,李东阳之女于同年出嫁,封为一品夫人。正因为这一层关系,李东阳畅快答应,为宁津县重修庙学写碑记。就在上一年(1507年),李东阳进《历代通鉴篡要》一书之后,就因生病告假。八月上书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可见他六十多岁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或许,李东阳正是抱病为宁津县写的碑记,惟其如此,其碑文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宁津县重修庙学记》,大约六百多字,内容渊博,文辞高妙,实为宁津县难得的文史资料。可惜,唯独文字尚存,而这一通石碑连同宁津孔庙,已经湮灭在历史烟云之中。


                  2017年5月28日写于迎春堂
孔庙棂星门: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8:41 | 只看该作者
孔庙:


3#
发表于 2017-6-5 15:30 | 只看该作者
有关历史介绍详实而丰富。
4#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8:42 | 只看该作者
李金英 发表于 2017-6-5 15:30
有关历史介绍详实而丰富。

谢谢超版阅读和鼓励!
5#
发表于 2017-9-30 20:41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文章,对当地的文化事业有重要贡献。问好,祝多出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20:13 , Processed in 0.05951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