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语言学笔记 四、五、六、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28 2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灿 于 2017-6-3 20:26 编辑

    四、用比较的方法判断感情色彩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有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很多人说这样读书不好。读书就是要读透,怎么能马马虎虎呢?其实,我觉得这是断章取义,因为后面还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能说陶渊明读书马马虎虎吗?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如果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是“不读书好求甚解”呢?一比较我们就明白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坏事。有时候,我们不理解是因为我们读得书不够多。读多了,自然就慢慢地明白了。反之,“不读书好求甚解”就要不得了。不学无术,什么都不懂,还喜欢钻牛角尖,那不可笑吗?有的东西书上说得清清楚楚,你自己没读到那里不知道而已。

  还比如,有时候,我们听人说“你太客气了”这样的话,会觉得这是批评自己。其实,这也不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有人说“你太不客气了”呢?那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有比较才有发现,通过比较才知道一个词、一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

  五、文言文简略真的是因为刻字太麻烦吗?

  “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鲁迅先生和曹聚仁先生认为,文言文本身就是和实际的语言脱节的。因为古代的文字最初是刻在龟甲、兽骨或者竹木简上的,每刻一个字都很吃力。古人不得不让字少一点,于是文言文就简略了。

  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也不是无懈可击。文言文总体上比白话文简单,但也不排除例外。我们都知道,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尤其是语气词,很多是没有实意的。如果刻字时要简省,为什么不把这些没有实意的词去掉呢?有的句子因为这些虚词,比翻译后的白话文反而还长一些。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7个字,而白话文“陈胜是阳城人”只有6个字。还比如,“多乎哉?不多也”是6个字,而白话文“多吗?不多”只有4个字。很显然用刻字太难来解释文言文太简略有时候是说不通的。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代的语言和今天确实存在差异,文言文最初和实际语言应该是接近的。但是,古白话产生之后,文言文继续存在于书面语中,这个时候才造成书面语的文言文和实际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

  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真的可以泾渭分明吗?

  我们学过古代汉语这门课就知道,词类活用中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书中肯定会强调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区别,但二者真有绝对的界限吗?“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按意动用法(把……当作,也有的老师说这是处动,这里从简),理解成“这是要把我们当作臣妾,当作刘豫对待”讲得通;按照使动用法,理解成“这是要使我们变成臣妾,使我们变成刘豫那样的人”也讲得通。可笑的是,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解释这句话时,句意按照意动用法,后面却说这是使动用法。可见,连专家自己有时都分不清楚。

  使动用法也好,意动用法也好,甚至还有的老师分得更细,还说有处动用法、为动用法等等,都是比照现代汉语命的名。古人用文言文写文章时,并没有想过这些话翻译成白话文后是什么样的。语言是活的,只要能讲得通就可以,定死了就有问题了。

  七、书法一定要回锋吗?

  本人对书法的研究并不够深,我本人写字功夫也不到家。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确实有话要说。文字学也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书写和书法是分不开的。

  我们练毛笔字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写字课本和水写布中的笔画图形里面有箭头,告诉你一个笔画的运笔路线。我们看这些箭头会发现,很多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往往都会回锋(也就是逆锋)。例如,横本身是从左到右,但箭头的起笔却是先从右向左拐一下;写到最右边还不算完,还要再向左拐一下好收笔。我们很多时候就这样机械地按照走势图去写每一个笔画,而没有考虑这么写对不对。

  其实也有很多书法老师在批判这种方法。原因很简单,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一些误解。我们总觉得能把字写大的人功夫就深,笔大、字大,这个人就了不起。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们都知道,古人最初席地而坐,没有今天这样高大的桌子,写字不可能拿大笔站着悬腕、悬肘写。因此,古人最初只能用小笔、小纸写小字。我们看到的《兰亭序》《多宝塔碑》等等作品,每个字都很小,长和宽一般只有两三厘米。这么小的字,还像上面讲的笔画图一样笔笔回锋,那可能吗?写字和我们说话一样,都是语言表达的方式,最初只是为了实用,方便才好。如果每写一个笔画都去回锋,那这还是写字吗?像这样写,写完一篇,人不早就累趴下了吗?即使我们今天写大一点的字,也没有必要笔笔回锋。为什么?字的锋芒、棱角适当突出才美观这不假,但突出锋芒、棱角靠的是顺势而为,要利用毛笔本身的弹性,靠以线带面、适度按压完成的。如果只用尖端,只靠点和线,刻意通过回锋去画它的锋芒和棱角就没有意义了。书法中即使有回锋,也是为了照顾笔画、结构间的呼应而为之,而不是为了回锋而回锋。我们是写字,不是画字,不能把书法当绘画,否则书法就失去了意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5-28 22:03 | 只看该作者
先坐沙发,稍后细品。
3#
发表于 2017-5-28 23:23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地的思考。欣赏这样的思考以及阅读。
看来又开始了新的笔记了。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09:49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5-28 23:23
很有见地的思考。欣赏这样的思考以及阅读。
看来又开始了新的笔记了。问好!

文学和语言是分不开的,这个系列我也是构思了很久才动笔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6:01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5-28 23:23
很有见地的思考。欣赏这样的思考以及阅读。
看来又开始了新的笔记了。问好!

刚刚又加了两篇六和七。
6#
发表于 2017-5-29 22: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知识!问好!
7#
发表于 2017-5-31 10:27 | 只看该作者
读来很长知识。
8#
发表于 2017-5-31 17:52 | 只看该作者
受教,涨知识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20:27 | 只看该作者

世事洞明皆学问,只要善于思考,总能发现别人忽视的地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20:27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的感悟。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20:27 | 只看该作者

言他人所未言,不人云亦云。
12#
发表于 2017-6-1 09:25 | 只看该作者
李灿 发表于 2017-5-31 20:27
世事洞明皆学问,只要善于思考,总能发现别人忽视的地方。

向你学习!
13#
发表于 2017-6-1 10:1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学深悟透,是真积累!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0:10 | 只看该作者
柯英 发表于 2017-6-1 10:15
这样学深悟透,是真积累!

说真话,诉真情。
15#
发表于 2017-6-1 20:20 | 只看该作者
有自己的思考,值得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0:57 , Processed in 0.0524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