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端午遐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1 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雨下得缠绵,细雨中似乎更适合思考。

  两千三百年前的这个时节,也必是淫雨霏霏,就像是苍天的泪--似乎刚刚见证了三闾大夫的纵身一跃,天地同悲。

  我并不摒弃传统,但我很少相信历史。历史有时候是不能细究的,也无法细究。后人从史书中搜集到只言片语,便可以此为论,展示自己的新观点。但仅凭你是专家学者,你说这个史料是真实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这就像单从你的一本日记上的几句话,法庭就判你有罪,你会服气吗?

  哦,有些事情放到自己身上是查无实据的,但若自己做给别人看那便是铁证如山。“折戟沉沙铁未消”--历史的真相也像是杜牧在赤壁前觅得的这半截武器一样,虽有迹可寻,但大半消融,更何况,我们离杜牧又过去了一千两百年,历史变得更加模糊起来了。

  不真实不清晰的事物,却要长久地固定它,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历史了。所以我们知道了桀的残暴,因为取而代之的商把他刻在了龟甲上;我们知道了纣的荒淫,因为取而代之的周把他刻在了竹简上;我们知道了隋炀帝的昏庸,因为取而代之的唐把他钉在了耻辱柱上……如果历史倒转,桀是胜利者,那商汤是什么?纣是胜利者,那周武王是什么?如果隋炀帝战胜了李渊,那李家是什么?叛臣贼子吗?前朝的历史总是由后人来写,都说史书家秉持公正,但如果不能维护君王,要史书家又有何用呢?治大国如烹小鲜,连我小时候打了别人都会抢先告状,对方罪大恶极,不得不打。我笨成这样都知道,那掌握了修史权力的后来者,会怎么做呢?

  就连令万世敬仰的太史公,受了宫刑,《史记》中的刘邦便多了匪气,项羽就多了英雄气,难道真的是这样吗?他在忍辱负重的时候还能保持正心,不让笔锋稍有偏移吗?如果真是那样,他就是伟人。

  人说字由心生,我无法证明太史公的心是什么样的,但我知道自己的书写有多种用途,表达心声、解释说明、发泄私愤、文过饰非……

  就拿我笔下揭露的人来说,他们真的就那么下作吗?其实有时候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他们触犯到了我,把他们写出来理所当然啊,如果写得不精彩呢?我再加点料呗……

  也许很多年后,我写的这些,就成了历史。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那么样地相信文字、崇拜文字。我也是因为文字而开始崇敬三闾大夫,多年以前我就细细地读了《离骚》,那篇文辞的华美令我陶醉,至今口有余香。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一句屈原说自己不只是有内涵,也有外在美,身上经常佩带着白芷和秋兰,散发出香味。其实我的文字中也曾吹过自己色艺双绝,颜值既高,才学也不低,难道我是屈原最好的传人吗?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一句说他用荷叶和芙蓉做衣裳,没人理解无所谓,只要内心高尚。这更贴近了我的文字,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有点像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可见受屈原影响的可不只我一个凡人,还有圣人。

  读了《离骚》后,对屈原有了一种莫名的钟爱,相信他就是圣洁的、正直的,如果不是内心如白雪般纯净,又怎么能写出这么纯美的文字呢?我深信不疑。

  可是,我也如屈原这般,经常做自我剖析、自我夸耀、自我欣赏,但我感觉那就是一种自恋,那里面有掩饰的成分,有夸大的地方,有不实之处。同样是写自己的内心,我的就是自我吹嘘,屈原的就是无比圣洁,哦,他比我多了那一跳。

  他跳了,没有人怀疑他的文字里表达的高尚;他跳了,他的光芒与日月同在,感昭天地;他跳了,他的精神影响了千秋万代,流芳千古;他跳了,让端午成了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这一切,都因为他跳了。

  而今的端午,我们仍在怀念,仍在纪念。大城小县,纪念屈原的诗会仍然在继续,有些诗已经写得不堪入目--光这一跳就有无数人在写--但仍然可以获得赞美,只因为,主题是屈原,是跳下去的屈原。

  然而,写诗的人啊,赞美的人啊,纪念的人啊,你们真爱屈原吗?你们都读过《离骚》吗?你们的诗是为写而写,还是为屈原而写呢?你们吃的粽子啊,是为吃而吃,还是为屈原而吃呢?你们赛的龙舟啊,是为了胜利而赛,还是为了屈原而赛呢?你们门上的艾草啊,是为了辟邪而插,还是为了屈原而插呢?

  看过网上一个段子,屈原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功绩,就是让我们多了一天假期。难道只是段子吗?端午三天多少人选择了出游,又有哪一个和屈原有关呢?

  这周作文课上,我说应个景,写篇端午吧。有学生马上问我,老师,如果说为了怕饥饿的鱼吃屈原,那应该往河里投鱼食吧,不应该投粽子。如果投鱼食,现在我们是不是要吃虫子而不是粽子?

  又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据说赛龙舟是为了追赶屈原的魂,可你又说世上无鬼又无神,那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迷信活动吗?

  哦,我答不上来,历史的真相我无法得知。我的老师说往河里投的是粽子,我又没看见,我不是在相信历史,只是在相信老师。而这一代孩子--他们已经在质疑历史、在挑战传统。事实上我也曾质疑过,如果说继承了传统,那现在怎么不往河里投粽子了呢?哦,现在投是污染和浪费,那二千多年前的投,难道不是吗?还真能喂饱了鱼?还真能保护了屈原的尸体?切,鬼才信。可是没鬼,又有谁来信?所以,也许真相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真相。

  历史啊,我们到底该怎样去相信你呢?传统啊,我们到底该怎么样去继承你呢?


2#
发表于 2017-6-1 10:3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历史也就是给人一种信仰吧。任何时代他要展示一种时代的时尚。后人也就是吸取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各取所需的成分。
3#
发表于 2017-6-1 12:39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屈原,我也读过离骚啊,只可惜不会喝酒,否则也可以学学古人“能饮酒熟读离骚”装装“名士”
文化的断层之后,其实是很难传承的,传承的也是变质的文化。如余秋雨在《贵池傩》中提到的一样。
对个对联呗:上联“端午遐思”,下联?
4#
发表于 2017-6-1 12:48 | 只看该作者
探究历史的真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我们的根是什么样,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历史是一部小说,我们也原意从中找见爱恨、找见喜怒和牵挂。有时候,这就够了,无所谓真假。
5#
发表于 2017-6-1 13:03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总吃粽子和咸蛋,而且是敞开肚皮吃,唉唉,这是我对端午节最大的感慨。
6#
发表于 2017-6-1 13:04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6-1 12:39
我爱屈原,我也读过离骚啊,只可惜不会喝酒,否则也可以学学古人“能饮酒熟读离骚”装装“名士”
文化的 ...

下联就粽子咸蛋吧。
7#
发表于 2017-6-1 13:18 | 只看该作者
 他跳了,没有人怀疑他的文字里表达的高尚;他跳了,他的光芒与日月同在,感昭天地;他跳了,他的精神影响了千秋万代,流芳千古;他跳了,让端午成了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这一切,都因为他跳了。

的确令人感慨,但终究算是一个节日,还能放假一天的。
8#
发表于 2017-6-1 14:31 | 只看该作者
我对端午多了一份感情,因为这一天是我妈妈的生日
9#
发表于 2017-6-1 15:0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吃的粽子啊,肯定是为吃而吃的,还不是为屈原而吃。要不咋没有人买着撂江里去。
10#
发表于 2017-6-1 16:2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6-1 15:06
大家吃的粽子啊,肯定是为吃而吃的,还不是为屈原而吃。要不咋没有人买着撂江里去。

据说之所以在端午节那天投粽子,是隐含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屈原可能是被人谋害的,他那么的一个清白之身,被人五花大绑投入江中……
11#
发表于 2017-6-1 16:26 | 只看该作者
因此现代人总是形容另一个人说,把谁谁捆成粽子扔河里喂鱼。
12#
发表于 2017-6-1 16:30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6-1 16:25
据说之所以在端午节那天投粽子,是隐含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屈原可能是被人谋害的,他那么的一个清白之身, ...

我不懂得这些,也懒得去了解。因为大漠压根就没有江河,也没有这些习俗。就与这些历史对咱们老百姓好像也没有资格去说三道四。我只是借作者的字当回复。
看来安然懂得多。中原地方文化氛围还是浓郁。
13#
发表于 2017-6-1 21:00 | 只看该作者
端午过了,想得有点晚了
14#
发表于 2017-6-1 21:0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真相总会水落石出的,虽然过去的事总说不清楚,而且历史也是任人打扮,但总会有看法,即使不同也无所谓
15#
发表于 2017-6-1 21:39 | 只看该作者
端午这节,过得越来越浓重了,肯定有它的历史原由,屈原投江之说首当其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7:48 , Processed in 0.08062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