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相宜 于 2017-6-14 21:26 编辑
接触五年公益,从志愿者到专职传播官。对公益筹资的概念刷新,却是这五周在益修发生。
我坚持分享朋友圈,觉得这样的课不仅对“愁钱”的同行,对捐钱的人学了也有好处。第一讲里说,中国公益捐赠易受“事件”影响,原因之一是我们捐赠人多是感性的、一次性的!如果通过我们的声音能使大众像预算每年买几件衣服一样产生“定捐”习惯,人们就会更出于责任持续关注,甚至更懂除了捐钱还可捐人——作志愿者。
不在筹资岗,这件事儿就与我无关了吗?回想腾讯99公益日期间,既参与捐过,也为自家项目的宣传策略从早忙到晚;干过大大小小的“义卖”,由此理解了商贩们的辛苦;去年底我们入选扶贫基金会ME角逐,风雪天去车站去校园拉票,也算F2F面对面劝募的实践吧。线上线下众筹的多样化,使大众与公益的联结日益便捷,而我们的竞争必然日趋激烈。我对“竞争”的理解是:公益不能随随便便了,认真做好你才有资格做下去。
老师说三个捐赠人群要谨慎发展:大学生没钱,自家亲戚没兴趣,明星和企业跟你没关联——除非你有值得企业进行“交换”的足够价值。我们机构面对的是医院里来自全国的成骨不全症患者,发展这样的社群参与筹资是心里过不去的坎。现在懂得换个角度:那不是一支强有力的劝募志愿者队伍吗?
课程最后一讲,重申了筹款人伦理。毕竟赚钱不易,信任不易。自己有时捐款后会收到小小的电子捐赠证书,真的蛮欣喜;而我们机构也有因为太忙耽搁给捐赠人寄发票的时候……“筹款情况及时公示,提供合法捐赠票据,尊重捐赠人意愿,公布真实的财务报告,及时且负责的项目反馈。”记得,如果你是捐款人,这些是你应当的权利;如果你是公益机构,这些是应时刻提醒自己的责任。 刘老师有句话发人深思:做公益是自带道德光环的,好处是能被允许做得不高效不专业,坏处是出轨一点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在这样的地位好吗?我不知道。
作为文案党,自然最关心怎么写篇有说服力(能说服人捐钱)的故事!学到最关键的技巧,我认为是摒弃“卖惨”或“暴力美学”,当我们诉求的事情是阳光的积极的,相信会吸引来阳光!这段时期我们成功推一位瓷娃娃织“勇气兔兔”自筹手术费故事就给了我信心。
这个初夏,在工作与考试的夹缝间坚持完连续五周的益修网课,有点辛苦但收获很大,理解了筹资是人人的事!不仅指机构内人人有责,更是公益使命的践行:把压在一个服务对象身上的重担由大家来分担!不是人人都能胜任专业筹款人,但大家都可以成为劝募员,聚来星星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