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儒家学说里面的“中庸之道”说成是造就“媚骨”的温床,恐怕有失偏颇。中庸的核心思想不是“明哲保身”“,而且中庸里的“明哲保身”也不是作者以为的含义。原话出自《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中庸》只是引用。这句话是夸赞周朝大臣仲山甫的,意思是懂道理明白哲理的人,可以用其所懂成全、保护自己。事实上,仲山甫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世,敢于直谏而又没惹来杀身之祸,就是因为他说的在理,这难道不好吗?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的开篇语,是强调自我修养和自我监督,故有“慎独”之说。自我修养的目的是达到“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天人合一。
《中庸》强调:“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任何时候不同流合污,独立而中正,国家强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国家昏暗,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变节,这是何等的强大和有骨气,浩然正气彰显。常人恐怕不及万分之一。
孔子作为中庸的鼻祖,其风骨可鉴。近代最具风骨之人,梁启超应在其列。梁启超先生在其《中国之武士道》中,共介绍了从春秋战国到汉初七十一位以武德闻名天下人的事迹,而开篇之人就是孔子,并且认为天下之大智大勇者,首推孔子:“临大难而不惧,圣人之勇”。梁启超甚至认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能够树立风骨的,能够打造中国脊梁的,恰是儒学及其实践人。千百年来我们误解了儒学和中庸。
文中提到的铁骨铮铮的人,其中多个恰恰是儒家忠诚信徒。而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儒学影响深厚,这期间涌现的风骨卓越、豪情万丈的民族的脊梁可谓浩若星汉。
全文立意很好,行云流水,风骨媚骨促人警醒。唯关于中庸一节画蛇添足,极易引起误会,不要也罢。商榷!
|